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終於找到土木堡之變的根本原因了,和他有關,不是王振和明英宗

終於找到土木堡之變的根本原因了,和他有關,不是王振和明英宗

1449年7月,瓦剌入侵大同。蒙古入侵,在明朝是很正常的現象,畢竟他們是游牧民族,自己不能種糧食,只能靠搶奪中原王朝來補充。但是這一年,卻因為一個太監的忽悠,明英宗親征,明軍慘敗,使得它成為明朝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年,也是明朝軍事實力發生重大轉變的一年,歷史上被稱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明朝損失精銳二十萬,皇帝被抓,武將死了好十幾位,整個封建社會,像明朝這樣,在全盛時期皇帝被抓,可能獨此一例。造成木土堡之變的主要責任人當然是太監王振,正是因為他的胡作非為,慫恿明英宗親征,在征戰的途中,又是因為他為一己私利延誤軍機,才使得明軍幾乎全軍覆沒。

土木堡之變(資料圖)

明英宗領導責任是少不了的,但他畢竟年紀不大,久居深宮,見識有限,又對皇太后長期把握朝政的不滿,形成逆反心理,再加上他最親信之人的唆使,責任方面要輕一點。

但是這兩個人都只是戰術上或者表面上的錯誤,戰略上或者說根本上造成土木堡之變的卻是另一個人,他就是明英宗的曾祖父明成祖朱棣。也許有人問,怎麼可能怪到明成祖呢?他都是明英宗的曾祖父,都第四代了。這裡可能有個誤會,雖然成祖是英宗的曾祖,但成祖逝世到英宗繼位,也就11年(1424年-1435年),到土木堡之變也就25年,時間並不長。

太監王振(劇照)

明成祖究竟做了些什麼事,根本上造成了土木堡之變呢?他有兩個戰略上的錯誤。


元朝余部北逃以後,內部矛盾叢生,統一的蒙古不復存在,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衛三部分,三部勢力時大時小,經常侵擾邊關。朱元璋為了應對蒙古諸部,分別封了寧王、燕王、代王、晉王、慶王,肅王等鎮守北方。

明成祖時期的韃靼和瓦剌

在明諸王用武力打擊蒙古的同時,朱元璋又對外宣稱自己是元朝的繼任者,稱讚成吉思汗是天意使之起於沙漠之中,入主中原成為天下之主,有不少蒙古貴族和將領因而歸附明朝,所以韃靼、瓦剌變得越來越弱。

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朱棣因為要攻打南軍(建文帝),沒時間也沒實力照顧北方,只能在暗結交,其中以韃靼跟成祖的關係最好,淵源最深。

永樂初期,明朝因為內部戰爭,勢力大損,特別是馬匹不足,對於蒙古基本採用安撫政策,蒙古內部則因為權力鬥爭也無閑南顧,邊界雖然偶有衝突,卻也沒發生大的戰爭。

明成祖

永樂八年,朱棣為了徹底解決蒙古的問題,領五十萬大軍北伐,明軍大勝,同年十二月,韃靼太師阿魯台向明朝投降,同時要求時朝協助韃靼攻打瓦剌。瓦剌見韃靼降明,生怕他們合起來攻打自己,也向明朝稱臣,還以進獻傳國玉璽為誘餌,希望成祖攻打韃靼。其實,無論是韃靼還是瓦剌都無意降明,僅僅是想借明朝的手達到統一蒙古諸部的目的。

成祖對於兩者的歸降,是來者不拒,各封為王,這其實是一個好的對外政策,後世的隋朝就有人這樣玩過,讓蒙古內部鬥爭,明朝只需要坐山觀虎鬥,以夷制夷,偶爾給弱者以幫助,不使之太弱就可以了。蠢就蠢在成祖居然出征了。

永樂十二年,朱棣基於瓦剌勢大,韃靼暫時對中國無擾的判斷,韃靼太師阿魯台又上書願意作為進攻先鋒的情形下,出兵瓦剌。這次明軍也勝了,但是阿魯台沒有按商定出兵,甚至在明軍得勝歸來時,都沒有出來迎接,朱棣為韃靼當了一回馬前卒,關鍵是成祖還對阿魯台表示慰問,封阿魯台為和寧王。

明英宗時期的瓦剌

十三年至十六年,瓦剌新敗,韃靼勢不強,明朝邊境相對穩定。十六年,瓦剌首領馬哈木逝世,明成祖封他的兒子脫歡為順寧王,阿魯台十分生氣。十九年,阿魯台部將脫木爾犯邊,成祖分別於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次親征韃靼,明朝又成了瓦剌的打手。

本來蒙古內鬥,明朝完全可以不用參與進去,再加上明朝本來就勢大,又不用擔心韃靼和瓦剌進攻,成祖只需要以蒙古制蒙古,他站在邊上看熱鬧就行,但成祖卻是真的把自己當成天朝上國,如果誰不聽話,就不計後果的去征討,雖然偶有獲利,卻總是得不償失。

明英宗(劇照)

明成祖的這種精神往好的說叫堅持,往壞的說卻叫一根筋。而且好像明朝後面的皇帝,都繼承了這一點。像明朝幫朝鮮打日本,明思宗死是守在北京城,不過這種堅持產生的後果都不理想,除了土木堡這次,因為有于謙這種牛人存在,北京城是保住了。


遷都北京本來無大錯,北京作為元朝的京城,作為朱棣的龍興之地,再加上物產豐富,還可以比較好的掌控北方,朱棣要把明朝的京師遷到北京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朱棣遷都也有他的小心思,他的皇帝是從侄子手裡搶到的,他怕死後朱元璋會責怪自己,所以他不敢和朱元璋葬在一起。還有就是朱棣的心很大,他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粉絲,希望自己和他們一樣,能夠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

但是北京畢竟靠近北方,作為京師要大量的防衛軍隊,這些軍隊從哪裡來?這個時候的朱棣腦子就不正常了,他把朱元璋時期防禦蒙古的軍隊都調來保衛北京。像寧王、谷王、遼王還有山西和太寧行都司的軍隊,全部內遷,造成整個北方空虛。

明朝北京城(資料圖)

北方的空虛,明成祖在時,韃靼和瓦剌被壓得死死的,但是明朝弱時,這些空虛的地方就成了蒙古的放牧之地,直接威脅到北京城。

明成祖有大理想,想下一盤大棋,但是他的能力有限,棋盤是布好了,棋力卻平平,他對蒙古貴族實行懷柔政策,收復韃官,封部落首領為王,都很好。可惜他參與蒙古內部的鬥爭,雖然憑武力削弱了蒙古的勢力,卻也使信於蒙古諸部,使得瓦剌一方獨大,再加上成祖又把寧王、谷王等防禦勢力內遷,北京城就成了邊境,明朝的天子真正成了守國門的將軍,影響了幾乎整個明朝,這也是二十五年之後,瓦剌有能力入侵明朝的根本原因。

明英宗(劇照)

如果成祖能夠堅持以夷制夷,不為了所謂天朝上國的面子,不直接參与韃靼和瓦剌的鬥爭,或者說他不遷都,不把防禦軍力內遷,瓦剌怎麼可能坐大,瓦剌不強,怎麼可能有後世的土木堡之變,明朝的皇帝正如朱元璋所說的,完全可以做一個太平天子。

讀史明智:明成祖這種叫志大才疏,歷史上這種人很多,像建文帝時的李景隆,三國時的馬謖,這種人玩起來,幾可亡國。俗話說"沒有三兩三,不要上梁山","有多大的力量挑多重的擔",你可以學習,可以進步,但是當你沒有足夠的棋藝之前,還是不要挑戰太難的殘局為好。(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內容為史路雨絲原創,歡迎轉發,非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路雨絲 的精彩文章:

小探千古毒後呂雉的真與假,是權力欲爆表還是不得已的自我保護
千古完帝光武劉秀也薄情,從這兩位至親的爵位可以看出來

TAG:史路雨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