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漳浦蝦業能否借轉養潮走出低潮?

漳浦蝦業能否借轉養潮走出低潮?

加關注

微信公眾號:助村

助村說

作為傳統養蝦重鎮,漳州市漳浦縣是國內南美白對蝦最重要的產銷基地之一。十餘年前引進的小高位池高密度養殖模式,讓漳浦養蝦戶陷入高產高收的集體狂歡,同時引領了全國對蝦養殖潮流。動輒畝產過萬斤、利潤數十萬元的致富故事,至今被廣泛提及。

對高密度與高產的過分追求,為日後產業滑坡埋下伏筆。以2013年為節點,漳浦南美白對蝦的故事出現盛極而衰的走勢。最糟糕的年份,冬棚蝦養成率不足三成,夏造蝦幾乎全軍覆沒。過半高位池在夏季處於空塘狀態。十個養蝦七個虧,幾成常態。金剛蝦的出現部分改變了局面。

金剛蝦又稱南非斑節對蝦,是對蝦屬中的大型種,原產於莫三比克、坦尚尼亞等海域,具有抗病性強、長膘快、價位高等優勢。2016年開始,在已有數年土塘養殖少量實踐基礎上,漳浦蝦農批量入場,將其作為夏造蝦高位池養殖的替換品種,成效初顯。

小高位池的狂歡與失落

陳振竹是漳浦縣赤湖鎮亭里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村裡的養蝦大戶,養殖規模近200畝。今年,他將金剛蝦取代南美白對蝦,作為夏造蝦主要養殖品種。

投苗一個月後的金剛蝦。

「正月之後投苗,四到六個月便能養到每斤10到15條的規格,每公斤收購價約140元,市場價近200元。這個季節,南美白對蝦出塘規格大約每斤30條,每公斤收購價不過50多元。」陳振竹說,亭里村擁有800餘口小高位池,是全鎮之最,「在漳浦,普遍一年養夏造與冬棚兩造蝦,今年夏天,亭里村有近三分之一養殖戶轉養金剛蝦」。

而在此之前的近20年間,南美白對蝦一直是當地養蝦業的主導品種。「漳浦海域天然資源豐富,上世紀70年代末便開始了人工養蝦產業化實踐。1997年引進的南美白對蝦,成為日後漳浦最重要的養殖品種。」漳浦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許智海說,高峰時期,全縣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逼近1400公頃。

真正讓漳浦南美白對蝦產業聲名鵲起的,是2005年前後推而廣之的小高位池養殖模式。作為工廠化養殖模式的代表,小高位池單口面積大多1~1.5畝,三四米見深,鋪設地膜,配置中央排污系統與增氧設備,從地下沙層抽取海水。相較傳統土塘養殖,高密度與高產出是小高位池吸引力所在。全縣近萬口高位池,不斷刷新南美白對蝦的高產紀錄。

「一口1.3畝的高位池,冬棚產季從每斤30條左右的規格開始抓,最終產出成蝦1.2萬多公斤,每公斤收購價約100元。冬棚蝦每公斤成本約20元,夏造蝦則要低個三四元。」這是陳振竹念念不忘的高產紀錄,且並非孤例,「2012年以前,南美白對蝦養殖成功率普遍高達70%以上,一畝水體投苗量四五十萬尾大有人在,七八十萬尾的極端情況偶有出現,畝產過萬斤並非營銷文案中的神話。」

屢屢打破高產紀錄的漳浦小高位池。

小高位池

逐利者由此大舉進場。「開發一口高位池,基建與設備等綜合成本就要20多萬元,由於外來投資者缺乏養殖經驗,盲目投資以致虧損的不在少數。」陳振竹說,為進一步擴大產能,養殖戶往往通過賒欠飼料供應商貨款,用於追加投資,或以債轉股的方式,讓經銷商入股高位池養蝦。

規模擴大,風險也在累加。2012年秋天,漳浦高位池南美白對蝦出現大面積病害。「我們村有個養殖戶,曾經在一個多月時間裡排塘8次,直到第9次才成功。」陳振竹說,近年來,當地冬棚蝦養成率銳減至三成,夏造蝦由於溫度高、水質變化大、蝦病更易爆發,養成率低至谷底,夏季空塘率超過四分之三,「儘管高位池養殖仍偶有畝產萬斤個案,但整體情況不容樂觀。十個養蝦七個虧,已然常態。水產養殖業的高風險性顯露無遺」。

金剛蝦引領夏季轉養潮

漳浦蝦農試圖通過更換夏季高位池養殖品種,尋求行業自救。引領這股轉養潮的,既有當地主流水產石斑魚,也有蝦市新貴金剛蝦。

金剛蝦進入漳浦,始於土塘養殖。漳浦縣佛曇鎮水產養殖協會秘書長陳藝寧是最早的實踐者。2010年,出於對新品種的好奇,他引進一批金剛蝦蝦苗,在10多畝土塘中試水養殖。「養成率達到八成,四到六個月便可以養到每斤10條左右的規格,每公斤收購價上百元。」

投苗一個月後的金剛蝦。

陳藝寧說,「金剛蝦具有個頭大、生長快、抗逆性強、市場價格高等特性,整體效益可觀。」陳藝寧試養成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僅有零星散戶跟進土塘養殖。但2016年,由於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殖每況愈下,夏季空塘率居高不下,不少養殖戶注意到了這一新品種,並開始將其作為高位池蝦夏造蝦替代品種,逐漸引發轉養潮,並探索出了分期搬池分養、套養魚蟹蛤等技巧。

據福建大北農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漳浦區經理董志鵬觀察,這波轉養潮主要集中於赤湖、佛曇、深土等沿海養殖大鎮。以佛曇為例,全鎮土塘轉產比例近40%,高位池與陸上養殖場則約10%轉養金剛蝦。金剛蝦育苗產業也隨之興起。2016年,佛曇縣水產養殖協會會長楊國濱從莫三比克海域引進原生金剛蝦親本,並在漳浦本土實現了自主育苗與供應。

南美白對蝦轉養潮,也讓業界出現類似「金剛蝦或取代南美白對蝦」的論調。

對此,漳浦受訪業者並不認同。在許智海看來,儘管深受病害與低養成率困擾,但南美白對蝦依然是國內最重要的商品蝦品類之一,其背後具有強大的消費需求作為支撐。同時,在經歷了前幾年的低谷期後,漳浦南美白對蝦養殖已出現了回暖跡象。「以立體混養為主要特徵的土塘養殖穩中有進;經過反思後,養殖戶開始降低高位池養殖密度,更加重視健康水環境的精細管控。」許智海說,儘管夏造蝦養成率依然不足一成,但去年由於氣候適宜,雨水較少,冬棚蝦成功率有增無減,全縣養成率攀升至七成。

另一方面,看似好養的金剛蝦局限性明顯。「金剛蝦屬於熱水蝦,水溫低於10℃便停止攝食,因此只適合作為夏季替代品種。」許智海表示,實際上,金剛蝦養殖難度要遠超預期,去年引入高位池養殖後,成功率普遍不足五成,甚至低至兩三成,「金剛蝦養成率深受天氣因素影響,最怕吹北風引發的溫度與水體條件變化。雖然蝦體抗病性強,但隨著養殖年限增加,也逐漸出現了一些病症。而且,由於相互搶奪領地與殘殺的生物特性,它並不適宜過高密度的養殖,將南美白對蝦養殖模式套用在金剛蝦身上,無異於走鋼絲」。

此外,董志鵬表示,由於尚屬小眾品種,金剛蝦缺乏專業的育種機構進行良種選育,品種缺乏足夠的競爭力。每萬尾六七百元的蝦苗成本也遠高於南美白對蝦,而終端銷售渠道又遠不如南美白對蝦成熟。這些因素都決定了金剛蝦在短期內難以撼動南美白對蝦的市場地位。

漳浦養蝦業的自我救贖

對於金剛蝦的後市表現,漳浦本地養殖戶也並不樂觀。「目前勢頭不錯,但不知道過兩年會不會重走南美白對蝦老路。」佛曇鎮水產養殖協會黨支部書記楊傑興的言下之意是,一個品種養久了,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病害叢生、養成率降低的情況,只能再找替代品種。

養殖戶正在高位池上投餌。

許智海認為,漳浦養蝦業經歷過高歌猛進,也感受過低谷與迷茫,如今要實現自我救贖,品種更新固然重要,但還應有更多深度反思與應對。

反思首先指向缺乏節制的高密度養殖模式。「在漳浦高位池南美白對蝦養殖實踐中,為了實現高產,單畝水體最少投苗30萬尾,最多的甚至達到80萬尾,明顯超出了空間承載與自凈能力。」許智海說,高密度養殖的代價是,水體中的菌群平衡被打破,不足以消解蝦體排泄物與飼料殘渣,由此導致氨氮、亞硝酸鹽超標,溶氧量不足,水質與藻類生長深受影響,大大提高了病害滋生的概率。這在夏季尤為顯著。加之全縣高位池養殖區域缺乏系統的事先規劃,養殖區域布局不合理,排污口與取水口距離近或基本重疊,養殖戶取水後若不對海水進行徹底消毒,極易發生交叉感染。

但許智海也強調,在吸取了多年的教訓後,當地養殖理念已逐漸更新,「養蝦先養水、好水養好蝦」的觀念正逐漸普及,以EM菌控藻改底方案為代表的生態養殖模式,被廣泛接受。其基本原理是將有益菌體中施用到養殖水體中,起到調水改底、培藻肥水、殺蟲驅蟲等作用,混合到飼料中,進入魚蝦體內,則能夠起到營養補鈣、保肝護腸等作用。另外,當地漁業主管部門也已全面鋪開水產品葯殘檢測工作。

另一個關鍵性問題,是苗種退化。

「以南美白對蝦為例,親本來源主要有三大渠道,一是從國外引進良種親蝦,繁育出SPF一代蝦苗,二是從養殖池中挑選優質商品蝦作為親蝦以繁育土苗,三是國內自主培育新品種。」許智海說,由於一代苗「長速快、無攜帶特定病原」兩個特性,規格整齊劃一,因此被高位池養殖廣泛使用,「種質資源高度集中在外國供應商手上,近年來出現了親本價格攀升、育苗成活率時高時低、養殖周期延長等情況;而到了國內的育苗環節,部分育苗場採用高溫培養,甚至使用抗生素進行疾病預防,損壞蝦苗免疫系統,併產生抗藥性,影響後期生長」。

許智海主張,要解決苗種問題,既要加強市場監管與規範,更應該提升國內自主育種的能力。「目前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南美白對蝦新品種有多個,但其中只有『科海一號』等少數品種進入漳浦市場。在市場選擇上,由於國內品種品質與進口品種尚有距離,80%以上的養殖戶還是傾向於選擇進口的SPF一代苗。」許智海說。

影響漳浦南美白對蝦高位池養殖產業的另一因素正在出現。目前,當地正啟動「六大流域」整治工程,不少流域周邊的高位池將因環保問題被拆除。在增收與環保的矛盾中,有業者建議,養殖戶可聯合起來共建污水處理池,將養殖廢水集中處理後再排放,而非直排。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薛敏靈 洪錦城 戴裕輝 文/圖

記者手記

如何避免把一個品種做爛

□張輝

種養業中時常出現「把一個品種做爛」的現象。背後有消費迭代、品種退化、價格波動、病害剋星、競品擠壓等複雜成因。單一品種固然有其生命周期。市場總是在不斷自我顛覆與更替。但剔除市場選擇與產業周期的客觀因素,那些被做爛了的品種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有其短視而缺乏可持續性考量的一面。急功近利的結果是曇花一現,無以為繼。

助村欄目觀察過的案例中,不乏前車之鑒。菖蒲在南靖迅速崛起而又猛回落,是無視市場秩序,盲目投資與炒作自食的惡果;詔安八仙茶、華安坪山柚紅極一時,手握先發優勢最終卻屈居人後,是技術、品牌、管理做不到與時俱進的結果;漳浦南美白對蝦市場依然堅挺,尚且不算被做爛,但必然要為不加節制地高密度養殖模式,付出高排塘率、低養成率的代價。

當一個品種被做爛,普遍的應對之策是品種替換。品種更新當然重要,但如若未就產業做出反思,深究其內部病灶,並作出恰如其分的調整與優化,那麼品種更換不過是權宜之策。類似的悲情還將周期性上演。

福建日報官方公眾號

守望鄉土 合力助村

讓我們一起

關心農村、關注農業、關懷農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助村 的精彩文章:

TAG:助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