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真道開祖——王重陽

全真道開祖——王重陽

全真祖師王重陽,是一位善於宣傳、善於組織的道教活動家,其開創教派活動歷時整整兩年,其成就卓著、影響深遠。

王重陽能詩善畫,精通歧黃,善於用形象化、藝術化的語言方式隨機施教,點化和接引弟子與信徒,所傳之地,一時蔚然成風。

王重陽大倡「三教合一」,以此旨作為創教理論和修持指,堪稱古今第一家。

一 棄小官入道 甘河鎮遇仙

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後改名世雄,字威德,入道後再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又自號王三、王瘋子、王害風。陝西咸陽大魏村人,後遷居戶縣劉蔣村。

王重陽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其母懷孕長達二十四個月零十八天而生。自幼美須髯,目長於口,身長六尺余,形質魁偉,任氣豪俠,善於辭辯,聞名於鄉里。

王重陽生於一個富豪之家,自幼接受儒家教育,修進士業,才思敏捷,善於文章,一心一意走做官的道路。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陝西咸陽被金兵佔領,同時,兒皇帝劉豫被金人立於北京。第二年,金人以陝西地賜劉豫,國號齊,年號阜昌。阜昌年間(公元1130——1137年),王重陽曾應齊禮部試而未中。不久,偽齊被廢,陝西地完全由金人管轄。

金熙宗天春元年(公元1138年),下詔開科取士,王重陽為應進士試,特改名德威,字世雄,棄文習武,考中了武舉,一直到四十七歲,只做過蠅蠅小吏。

金海陵王完顏亮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六月,四十八歲的王重陽,任戶縣甘河鎮(今甘河鄉)監酒稅的小官,去屠市中飲酒食肉,忽遇一模一樣的兩個人被發被氈,十分驚異。他跟隨二人到一個僻靜處,行了禮。二人異口同聲說:「此子可教矣!」於是,授予王重陽口訣,後飄然而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河遇仙」的故事。

王重陽甘河遇仙后,慨然棄官入道,特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又號王害風,於甘河之南的南時村,深挖洞穴,居內修鍊,名為「活死人墓」,外邊掛著「王害風之靈位」的牌子。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王重陽功滿道成,填滿墓穴,遷居終南山下劉蔣村北,結庵修鍊。同來修鍊的還有和玉蟾,李靈陽二人。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夏天,王重陽突發奇想,焚燒了修道的草庵,辭別了同修的和玉蟾,李靈陽等人,東出潼關,決心去山東傳道。

二 題詩上清宮 開教寧海州

王重陽東去傳道,看來與時代有緣。王重陽還在任監酒稅小官的金皇統八年(公元1148年),金朝皇帝就曾召見太一教主蕭抱珍,表示了對民間新興道教的承認保護。也就在王重陽入道八年後的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決意去山東傳道的時刻,金朝皇帝又一次召見大道教祖劉德仁,詔居中都天長觀,並賜號「東嶽先生」,表現出對民間新道教的鼓勵提倡。時代賦予了王重陽傳道的機緣。

王重陽離開劉蔣村時,只帶了一隻小鐵罐子作乞食用,瘋瘋癲癲地徒步東行。

炎夏五月,王重陽風餐露宿,沿路乞討,到了洛陽,雖失隋唐景象,卻還保存了北宋以來的王都餘韻,他無心瀏覽洛河兩岸的斷垣殘壁,更無意欣賞這「天津曉月」,便一大早出了殘破的「徽安門」,沿著崎嶇幽深的山道,登上了邙山最高峰——翠雲峰。觀瞻了翠雲峰上的「敕建上清宮」。

上清宮創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到王重陽參訪時,己經歷了五百零五年,這期間飽嘗了安史之亂和宋金戰爭,雖沒有昔日的輝煌,卻仍保留那種莊嚴、雄偉的氣派。大殿內的老君石雕像依然端坐,慈祥,宮壁上殘留的吳道子大型壁畫《五聖千官圖》和北宋武宗元的《三十六天帝像》,己經剝蝕殘落,但局部輪廓仍清晰可見,唐宋道家風韻,高邁千古,仍激勵著後來的悟道者。王重陽參訪了上清宮各大殿的神像、壁畫和各種設施之後十分激動,對這次東遊傳道增強了信心,目標也更加明確,於是,胸有成竹地在上清宮大殿側壁上,舉筆題寫了《題上清宮》詩一首:

丘譚王風捉馬劉,昆嵛頂上打玉球;

你還般在寰海內,贏得三千八百籌。

王重陽題詩之後,十分相信,他昂首挺胸又高聲吟誦了一遍,高大空曠的大殿內迴聲蕩漾。住持道人和前來參訪的信眾看著這位瘋道人和他的題詩,不解其意,也都一目了之。王重陽毫不理會這一切,帶著他的鐵罐子食具。在巡遊了上清宮一周之後,高高興興地走出了山門,又回頭凝望了一會兒,便順著原路下山向著洛陽城走去。

你道王重陽這首上清宮題壁詩,可不是一般的即景抒情,也不是一般的談情說理,而是把自己這次出行山東傳道,所招收的弟子的大姓都提前公之於眾,真是玄中之玄,奇中之奇!因為王重陽根本沒去過山東,又沒有人和他聯繫過,在以後的傳道過程中,又怎麼一定是「丘、譚、馬、劉」同時成了他的弟子呢?然而,兩年間,現實驗證了王重陽的上清宮題詩的結論是千真萬確的!

王重陽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跨山渡水,於七月十八日到達了山東半島的寧海州(今牟平縣),在范明叔的「遇仙亭」,酒酣後題詩曰:

「抱元守一是功夫,懶漢至今一也無。

終日銜杯暢神思,醉中卻有哪人扶?」

恰巧,王重陽到了「遇仙亭」。丹陽見他非常人,便問:「爾從何方來?」

重陽答:「路遠數千,特來扶醉人耳!」在場眾人都十分驚異。丹陽又問:「何名是道?」

重陽答:「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時。」二人便攀談道法,甚是契機。於是,馬丹陽邀王重陽到其家中,其妻隔簾視重陽,也覺非常人。王重陽雖與馬丹陽志趣相投,詩詞酬唱,奉和無隙,但就是不願入道。王重陽在馬丹陽家建「金真庵」,以自己的現身說法成百上千次地感化馬丹陽,讓其出家入道。馬丹陽終於在第二年大定八年二月初八日才正式棄家入道。這月底,重陽挈丹陽等人到萊陽縣昆嵛山石門口,開煙霞洞居住傳道。

王重陽到寧海州結馬丹陽為道友,遠近傳為佳話,大定七年九月,棲霞人丘處機到全真庵向王重陽求道問法,即正式入道,拜王重陽為師。重陽給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

大定七年冬,王重陽鎖門閉居,時寧海人譚處端來求見,主動要求王重陽給他治癱瘓病。王重陽閉門不見,譚處端在寒風中堅守到晚上,接連不斷地輕叩其門。王重陽感其誠,迎接到住室,二人談鋒相契,當晚同榻而卧,次日一早,譚處端一下床,身舒如初,病魔全消。譚處端即拜重陽為師,棄家入道。

大定八年二月初八日,就在馬丹陽出家入道的這天,從牛仙山來的王玉陽,請求入道,重陽問:「汝肯從吾否?」玉陽答:「仆所願也,敢不聽命。」重陽即收為徒,給他取名處一,號玉陽子。

三月,郝大通來煙霞洞要求出家,重陽即收為徒,給他取名大通號廣寧子。時年二十九歲。郝原名璘,號恬然子,自稱太古道人。

八月八日,王重陽帶領丘、譚、馬、王、郝五人遷居文登縣,立「七寶會」。

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春,王玉陽辭別王重陽居查山。四月,王重陽率馬、譚、丘、郝遷居寧海「金蓮堂」。

不久,馬丹陽妻孫不二棄家拋子來「金蓮堂」出家入道,拜王重陽為師。重陽特賜法名孫不二,號清靜散人,授以「天符雲篆秘訣」。

八月,王重陽率眾弟子到寧海「三教金蓮會」。

九月,王重陽赴登州福山縣立「三教三光會」,又在登州蓬萊島倡道。武官的劉處玄前來入道,拜王重陽為師。重陽給他取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時年二十三歲。

至此,「七真」收全。上清宮題詩的所有姓氏,都水歸大海似地全部流到王重陽的全真道內。

十月,王重陽攜丘、劉、譚、馬四人在萊州(今掖縣)立「三教平等會」。

王重陽往來奔走於登州、萊州、寧海州三州之間,在短短的兩年內,建立了「三州五會」,一時間,風起雲湧,入會者千餘人。

王重陽在山東完成建立全真教團任務之後,即率眾弟子準備西入關中傳教,擴大全真教勢力。

三 仙逝南京城 歸葬重陽宮

金大定九年十月,王重陽在萊州成立了「三教平等會」組織之後,即率馬、丘、譚、劉四弟子一同西行,入冬,抵達南京(今開封),寓居磁器王氏的旅館中。王氏對他不禮貌,又毀謗他。王重陽說:「吾居之地,他日當令子孫卜築於此。」王氏認為王重陽在發狂言。但在六十四年後,棲雲真人王志謹挈其徒落腳於此,一座壯麗的殿宇,出現在原址上,後名重陽宮,又名朝元宮,最後定名為延慶觀,至今猶存。

王重陽暫住南京後,又收了開封名流孟宗獻為弟子。

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初,王重陽作了《竹杖歌》詩一首示於四弟子,詩曰:「一條竹杖名無著,節節生輝灼灼,偉矣虛心直又端,裡頭都是靈丹藥。不搖不動自閑閑,應揚隨機能做作。海上專尋知友來,有誰堪可教誰托。昨霄夢裡見諸虯,內有四虯能跳躍。杖一引,移一腳,頂中迸進銀絲索。攢眉露目振精神,吐出靈珠光閃灼。明艷挑來固然樂,白雲不負紅霞約。」

王重陽以竹杖自比,詩中「四虯」即「四真」,有了四真作依託,他要如約而去。傳說王重陽禮泉遇仙師留秘語說:「九轉成,入南京,得知友,赴蓬瀛」。他現在既「得知友」,即將「赴蓬瀛」了。還在王重陽五十三歲時,他在終南鎮上清太平宮的牆壁上題了一首詩:「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兩個先生決定來,一靈真性誠搜刷。」他早就預測到自己的大限為五十八歲,恰好本年為五十八歲的臨屆年。

正月初四這一天,馬丹陽聽了師父的《竹杖歌》後,悲泣不己。眾友勸說:「不可違仙師之約。」丹陽說:「人道區區,尚無所得,吾師棄我,遑遑可歸?」王重陽說:「丹陽己得道,長真己知道,吾無慮矣!處機所學一聽丹陽;處玄、長真當領管之。吾今赴師真之約耳!」丹陽請留頌,王重陽說:「吾己書於長安灤村呂仙庵矣!」又向師父表示了三願,他說:

「一欲將師父《全真集》印行。」師父說:「長安決了。」

「二願欲與師父守服三年。」師父說:「劉蔣村有我舊庵基址可住。」

「三願勸十方父母舍俗修仙。」 王重陽聽完即順口吟道:

「地肺(即終南山)重陽子,呼為王害風,

來時長日月,去時任西東。

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

一靈真性在,不與眾心同。」

吟罷,又告訴大家不要哭泣,隨後即閉目而逝。眾弟子便放聲大哭起來,不料王重陽又睜開眼睛說:「你們的前程都在丹陽子之手。」又命拿過筆來題詩一首:

「一弟(指丹陽)一侄(指譚處端)兩個兒(指丘處機、劉處玄),和予五逸作修持。

結成物外真親眷,擺脫塵中假合屍。

周匝種成清靜景,遞相傳授紫靈芝。

山頭並赴金華會,我赴蓬萊先禮師。」

寫罷放下筆,就閉目長辭了,享年五十八歲。喪事由重陽新弟子孟宗獻一手操辦,靈柩暫厝孟氏後花園中。

王重陽喪事辦完後,馬丹陽率譚、丘、劉三師弟西行關中,將劉蔣村重陽故庵,修葺一新,更名為祖師庵。馬丹陽手書「祖庭」扁額,高懸庵楣。

兩年後,即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春,重陽四弟子又一同重返汴梁,將師父靈柩遷葬於終南山下劉蔣村,四弟子守墓三年後,各奔前程,傳教一方。後來,弟子們在重陽墓地擴大建置,取名重陽萬壽宮,又稱重陽宮。屢經修葺,值「文革」,毀壞殆盡。1997年又重新修復。

王重陽一生著述頗豐,《重陽全真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韜光集》、《雲中錄》、《分梨十化集》、《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行於世,後均收入明《正統道藏》中。

王重陽在甘河鎮遇異人處後建為「遇仙宮」,在南時村的活死人墓,後建為「成道宮」,劉蔣村故庵和埋葬處後建成「大重陽萬壽宮」,開封原王氏旅邸、王重陽羽化處,後建為「大朝元萬壽宮」,後又改名為延慶觀。

元世祖封贈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

元武宗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山碧霞祠 的精彩文章:

端午節與道教的關係

TAG:泰山碧霞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