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艾灸急慢性盆腔炎

艾灸急慢性盆腔炎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炎症時,稱為盆腔炎,包括子宮炎、輸卵管卵巢炎、盆腔結締組織炎及盆腔腹膜炎,可一處或幾處同時發病,是婦女常見病之一。由於輸卵管,卵巢統稱附件,且輸卵管發炎時常波及近鄰的卵巢。因此,又有附件炎之稱。分急慢性。

中醫認為與血瘀、濕熱有關:

1、血瘀型:多因產後或流產後惡血排泄未盡,淤血內停,阻滯經脈,氣血不暢、沖任胞宮失養所致。

癥狀:小腹脹痛,按之甚,白帶多,月經紊亂,色暗有瘀塊,伴胸腹脹滿不舒服。淤血甚者,面色青紫,大便秘結,舌暗有瘀點。

穴位:阿是穴(即病灶處或疼痛處,下同。)、八髎、中脘、中極、氣海、維胞、歸來、陰陵泉、三陰交、行間。

2、濕熱型:多由濕邪外侵或素有痰濕,蘊而化熱,阻滯帶脈,或濕熱流注下焦所致。

癥狀:小腹脹痛,白帶多而色黃濁臭,頭眩而重,身體睏倦,胸悶腹脹,口渴不欲飲,痰多,舌淡苔黃膩或白膩。

穴位:阿是穴、膀胱俞、八髎、帶脈、中極、曲骨、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

艾灸期間飲食清淡,不吃刺激性的食品。保持充足的睡眠。濕熱型忌食冰鎮食品。

如果是老是反反覆複發作,不妨試試艾灸,不過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具體時間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決定。

穴位:

1、八髎穴

取穴:分上、次、中、下髎四穴,左右各一故合稱八髎。在骶骨,在第一至第四骶後孔凹陷中。

功效:壯腰補腎、通經活血,調經止帶、通調二便。

在此單灸次髎亦可,但是八髎的功效基本差不多,而且位置集中,一起迴旋灸時間差不多。

2、中脘穴

取法:臍中上四寸。

功效:健脾和胃、消積化滯、理氣止痛。

主治:胃脘痛、腹脹、飲食不化、嘔吐、呃逆、反胃、吞酸、腸鳴、泄瀉、痢疾、疳積、膨脹、黃疸、便秘、便血、虛勞吐血。

3中極穴

取穴:腹部、肚臍下4寸處。

功效:補腎培元、通利膀胱、清熱利濕、調經止帶。

4、曲骨穴

取穴:中極下一寸處。

功效:利腎培元、調理沖任、調經止帶、清利濕熱。

5、氣海穴

取穴:肚臍下1.5寸處

功效:益腎固精、昇陽補氣、調理沖任、通經散瘀、行氣化濁。

具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6、維胞穴

取法:在腹部、肚臍下3寸、旁開6寸處,當髂前上棘內下方凹陷處。

功效:調理沖任。

主治:陰挺、月經不調、崩漏、腸疝痛。

7、歸來穴

取穴: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

功效:溫經散寒、理氣活血、調補沖任。

8、陰陵泉

取穴:正坐垂足、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

功效:健脾利濕、調補肝腎、通利三焦。

主治:腹痛腹脹、喘逆、溏泄、水腫、霍亂、黃疸、小便不利、遺溺、陰莖痛、遺精、婦人陰痛、疝瘕、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腰痛、足膝紅腫。

9、三陰交

取穴:內踝尖上3寸處。

功效: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行氣活血、滋陰生津、舒經通絡。

10、行間穴

取穴:足背側,第一二趾縫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功效:調理肝腎、行氣活血、清熱熄風。

主治:月經過多、痛經、閉經、帶下、陰中痛、小便不利、淋症、遺尿、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泄、便秘、頭脹痛、眩暈、目赤腫痛、青盲、中風先兆、癲癇、瘈瘲、失眠、口眼歪斜、消渴、膝腫、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11、膀胱俞

取穴:第二骶椎棘突下凹陷中,兩旁各開1.5寸處。

功效:通調膀胱、清熱利濕。

12、帶脈穴

取穴:第十一肋骨遊離端直下與肚臍相平處。

功效:調經止帶、疏經活絡、清利濕熱。

主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赤白帶下、陰挺、疝氣、腰脅痛。

13、足三里

取法:小腿前外側,犢鼻直下三寸,距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作用:健脾和胃、消積化滯、調理氣血、疏風化濕、通經活絡、扶正培元。

主治:胃痛、噁心、嘔吐、食少、噎嗝、完谷不化、腹脹、腹痛、腸鳴、謝謝、痢疾、便秘、疳積、腸癰、乳癰、頭痛、眩暈、失眠、耳鳴、心悸、怔忡、虛勞、贏瘦、氣短、氣喘、咳嗽、痰多、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膝脛酸痛。

本公眾號為中醫艾灸、健身術等健康知識交流共享平台,文章僅供參考。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供交流學習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 的精彩文章:

艾灸養生,你要注意哪些方面?
艾灸上火怎麼辦?有8個措施可以幫到您!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