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她月入 8 萬,撕X ayawawa:「婚姻不能帶來安全感,它比生意還生意」

她月入 8 萬,撕X ayawawa:「婚姻不能帶來安全感,它比生意還生意」

你或許沒有聽過「木大媽」這個名字,但你可能聽說過「ayawawa」、「女權主義」。

木大媽從 2013 年開通微博,目前有近 20 萬粉絲。

在 3800 多條微博中,最受爭議的那條有 7 萬多條轉發。那條微博里,她建議大家要在婚前弄清十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涵蓋了性生活、金錢關係、雙方相處、育兒,還有在婚姻行將終止時的情形和對策,但卻唯一沒有提到——愛情。

點擊看大圖

很多人說,婚姻怎麼變得像合同和生意?她回應說:「婚姻是法律關係,夫妻是經濟共同體。婚姻是人生的重大決策,比生意還生意。」

在採訪的過程中,她接了一通電話,後來她解釋道:「是我男朋友,要買房,首付還差 30 萬,我就借給他了。」

「會寫借條嗎?」

「會寫。而且還要保留銀行轉賬記錄,上面備註了錢款去向『用於購買 XX 房產』,這個可以作為借款憑證。

我跟他約定過,我是按照 30 萬占首付的比例,佔有那套房產的價值。如果分手,我將要回的不是三十萬的借款,而是此時的 30 萬在那套房子中不斷增長的價值。」

與這段對話相呼應的,是她曾說過:「兩個人當然是因為感情才走到談婚論嫁這一步,但若想維繫一段更加長久的婚姻關係,卻連錢和性都羞於啟齒、不能談,這段感情又能健康到哪裡去呢?」

區別於「情感教主」ayawawa 婚前五問中的「你的房產證上寫我的名字嗎?」,她鼓勵女性要自己買房:正如她 2012 年底在北京買的第一套房——那是她認為自己花過最值得的一筆錢。

在消費這個問題上她也踩過不少坑,比如剛畢業時花三萬塊買的西裝、歐米茄手錶、還有無數的珠寶首飾。

不理智消費是困惑也是困局,對此她有自己的反思和回答。

她不鼓勵女性成為家庭婦女,比起家庭和配偶,她認為工作和固定資產才能成為一個女人安全感的來源。

在網路上飽受讚揚也飽受爭議,她對此並不在意。關上電腦和手機,現在是她在職場打拚的第十個年頭。

清單:當時為什麼會想在微博上當個職場博主的?

木大媽:我從 2013 年開始寫這個微博,一方面是個人愛好,我挺喜歡寫東西,寫得也快;另一方面,我越來越發現,有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她們過得不好並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只是不夠幸運——她們有被重男輕女的思想荼毒的父母、還有拉著她們下墜的婚姻關係。

當我意識到這些,就很想給她們看看,你可以不必那麼苦,也許以前吃虧、受罪、倒霉,但當你看到有人可以不用這麼過,這也許就是一種激勵。

像我們小時候會照貓畫虎地用媽媽的口紅和高跟鞋,是在給自己種下夢想。

一個人要想出一個解決辦法,至少要見過類似的操作手法,不太可能憑空就想像出來。

我想嘗試幫助和我類似的普通女性,就要把我自己的經歷、方法、觀點分享出來。

但我的微博在今年 2 月底被封了,無法更新,所以現在主要在寫公眾號。寫公眾號比之前在微博隨便寫寫要花更多的精力——文章總得有結構和論點,但核心還是在女性的職場發展方面。

清單:在你表達觀點、寫文章的時候,經歷過哪些比較大的爭議?

木大媽:很多家庭婦女覺得我對她們抱有偏見。因為我希望女性都能精神獨立、有所建樹,不提倡大家去做家庭婦女。

但我並沒有對家庭婦女懷有偏見,我不提倡大家去做家庭婦女是因為我們的輿論環境總是在美化風險。

前些天跟一個律師朋友聊天,我問她,如果男女雙方共同出資買房,婚後這位女性離開職場、成為家庭婦女,那這個房子的貸款部分就主要是由男性承擔的。在這種情況下,女性為家庭付出的勞動,可以作價為經濟價值,相當於償還了貸款的一半嗎?

我的律師朋友說,要看具體情況,房產的分割,尤其是對還貸部分的分割還是要考慮到家庭經濟的貢獻。

也就是說,現行法律條件下,一個人在家庭中的勞動價值(生育、養育、做家務等等)很難衡量為經濟價值,也很難在離婚時得到補償。

那在這一點上,家庭婦女就是很吃虧的。你實實在在地付出了勞動、為家庭做出了貢獻,但是在經濟上卻得不到補償。

且不說丈夫有意無意的語言暴力,比如會說你是無所事事被他養著的。而且在婚姻出現問題、甚至離婚的時候,也無法把多年來付出的家務勞動,量化成對家庭的貢獻。

在財產分割上面,就很難分走固定資產。離婚案件的實務中也有太多的例子:比如家庭婦女往往沒有能力去監管丈夫的收入或者財產轉移情況,在離婚時就很難獲得對方的經濟補償。

但這些還只是風險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家庭婦女要想重返職場,要面臨更大的困難。

這些困難首先是因為沒有專門的、相關的培訓,家庭婦女職業生涯中斷比較久,競爭力要打個問號。其次,我國每年 800 萬應屆畢業生,勞動力並不稀缺。

明知道這樣的現實情況,如果還繼續鼓吹讓婦女回歸家庭、照顧家庭,那就是在美化風險,美化陷阱。

清單:你很不喜歡 ayawawa 的那套觀點,但是也不希望別人定義你是女權主義者?

木大媽:說實話啊,我現在有點害怕微博上的「女權主義」這個詞,因為我會感到很困惑,到底什麼是女權?

西方的女權主義有非常多的流派和主張,在女權主義這個大詞下面的分支是很多的。就好像西方經濟學,流派、主張、代表人物都非常多。

我們講西方經濟學,必須講清楚是誰的理論,比如凱恩斯、弗里德曼,而在女權這個問題上,口徑卻千變萬化。比如有的流派主張母系社會,還有的反婚反育或者只反婚不反育。

我認為個人可以反婚反育,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別人已婚已育就不女權了;個人不婚不育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不要以此去攻擊別人,別人的選擇和你有什麼關係?

後來我就不想再解釋了,我要去釐清自己站的立場太麻煩了,所以我就說,我只是個提倡男女平等的博主。

至於 ayawawa,我曾經在某個飯局裡見過她。她是個很精明也很拚命的人,吃飯前都還在看書。

她的那套理論都是抄的進化心理學的觀點,進化心理學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她的惡體現在,單看一句話可能是對的,最終卻得出一個很荒謬的結論——指向一個矮化女性、最終歸結到降低自尊去取悅男性的結論上。

舉個例子來說,她在回答如何面對配偶出軌這個問題時,前一句話是「誰痛苦,誰改變」,這句話是對的。從這句話所推導出來的結論應該是:配偶違背忠誠義務使你痛苦,那你就改變和這個人繼續生活的想法,和不會讓你痛苦的人在一起。

可是她推導的結論卻是——你因為對方出軌而痛苦,那你就要改變自己,去容忍和接受,或者把自己變得更好一些來挽回他的心,不要因為對方出軌而痛苦。

這就是壞。

清單:你的成長經歷是怎樣的?和父母的關係怎樣?

木大媽:我在農村出生,在農村長大,到了初中才搬到城裡。農村的惡我是很熟悉的:墮女胎、遺棄女嬰,這些現象很普遍。

我爺爺是個軍人,我奶奶和我爺爺結婚後,也讀書識字,很愛學習。我爸爸、姑姑、叔叔都是老師,家庭氛圍比較好。

我媽是個有傳統思想的女人,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她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對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投入要遠遠多於對我的照料。所以我從小跟我父親更為親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單親家庭的孩子。

我記得我從小到大,每一天晚上我爸爸都在家裡待著。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們好像經常會出去喝酒打牌什麼的,我就問他,你就沒有朋友、沒有愛好嗎?

我爸說,因為我要陪你啊。

我每天晚上都在我自己的房間里看書,他在他的房間里看書。我有什麼問題他就會過來,沒有的話他也不會打擾我,但會給我做個宵夜、切個水果、煮個牛奶什麼的。

我爸是教歷史的,我小時候房間里掛了兩張地圖:一張中國地圖,一張世界地圖。他有時候會端著茶壺過來,站著給我講,我就坐在床上聽。

他指著地圖給我講歷史上的典故,也會給我講一些地理知識。我受他的影響,從小就讀了很多書。

但是我小時候從來不寫作業,那個時候我爸給我寫了一大摞紙條,上面就寫了一句話:「這個作業我女兒不用做。」然後簽上他的名字,讓我每天拿一張交給老師。

我問他,為什麼我不需要寫作業啊?他說,因為這些作業沒有創造性。小學的作業就是抄詞語、抄課文,抄三遍抄五遍的,你抄它幹嘛?你如果需要練字,那我就教你練字。

我爸是我練字的老師、彈琴的老師、體育的老師。我家住在學校里,每當閱讀室到了什麼新書,老師都會給我先看。我從小沒有看過繪本、或者圖畫書什麼的,從一、二年級就開始看大人看的書。

我閱讀量很大,除了言情小說什麼都看。對自然的、科學的東西尤其感興趣,還參加過很多競賽。

我爸對我的要求就是:去大城市、去你能考的最好的學校——他希望我能去北大,但最後沒考上,到現在還念叨我。他讓我能出國就出國,不出國在一線城市待著也挺好的。

他們有著要護送自己的孩子去看更大的世界的意識,這一點,尤其在女性的父母身上,其實很難得。

我和我爸關係的親近,是基於他一蔬一飯對我的照顧,一筆一划對我的修正。相比之下我和我媽感情要冷淡很多,別人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我可能是她的皮夾克。

清單:你買過的最值得的東西是什麼?

木大媽:是我的房子。

我買的第一套房子很小,是在 2012 年的時候,我剛從上海回來。那個時候北京就開始限購了,我看了一下房價還不貴,兩萬多塊錢。

第一套房子很小,在芍藥居。但是通過這套房子,我撬動了以前不敢想的大房子,就是我現在換的這套,在朝陽公園附近。

這兩套房子就是我目前為止買過最值得的東西。

在我們國家,房子並不只是拿來住的,戶口、小孩上學等問題也都多少和房子掛鉤。而且到目前這個節骨眼上,房價已經沒有多少價格窪地了。

我們可以捋一下房價漲起來的這條時間線:

2008 年-2014 年,房價可以說都沒怎麼漲;到了 2014 年以後,深圳創業板表現很好:樂視和暴風影音,這兩大妖股連續 20 多次漲停板。

很多人在股市裡賺了錢,就把錢拿了出來,往哪裡投資呢?去買了房子。

所以最早的房價上漲就是從廣東一帶漲起來的。深圳房價從均價從 3 萬多漲到了 5 萬多,從南往北一路蔓延。

後來 16 年股市動蕩,追漲殺跌是人的本性,大家又割肉把錢拿出來,這些錢往哪裡投資呢?還是去買了房。

股市和房市有一定關聯,但房價也有一定的滯後性。但總體上,買房是風險很低的投資方案。

清單:除了買房之外,還做過其他的投資嗎?

木大媽:我手頭的錢也會拿來買理財產品,銀行、互聯網金融都有。互聯網金融我買過很多的品類,網貸之家上排名前 20 的都買過,比如陸金所什麼的。

雖然我是學金融的,但我自己炒股能力不咋樣,綜合下來年化收益也就 11% 左右,這還是努力運作的結果。

我之前的工作和上市公司有關,需要對股票有一些概念上的了解。所以我才嘗試去買一些股票,但是炒股水平很一般。

另外,在比特幣上也有一些獲益。我在 2016 年的時候服務了一個做虛擬幣交易所公司,叫做 OKcoin,我當時是做他們品牌聲譽的管理。

我想既然客戶在做這個,那為了了解客戶我也試一試,就投了一萬塊錢進去——三四千買、七八千賣;五六千接回來,一萬多賣;一萬多買回來,再兩萬多賣……

反覆操作這些波段,賺了十幾萬。

但本金不多,就一萬塊錢,總共賺了十幾萬。

這就是嘗試性的投資,我服務過很多金融類的客戶。每次就會去花個萬兒八千的,去嘗試一下。

我是一個講比例的人,50% 理財,20% 放在股市,不超過 15% 的錢是可以被損失掉的,15%~20% 就是我的安全邊界,所以即使本金賺了十幾倍,也沒有激發太多的賭性,我在理財方面是偏保守的。

在理財這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可以分享,比如選擇 P2P 的平台和產品時,注意 3 個點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第一是資產規模,在網貸之家上找排名前十的買,更穩妥;

第二是平台有國有金融背景最好,我們現在講金融強監管,比如找上市公司、國有的資產管理公司、銀行,相對而言風險就偏低一些;

第三就是,年化收益率超過 10%,風險就有點高了,如果年化超過 12% 就要小心一點,實在要買就買短期的,超過一年期的就要謹慎考慮了。

清單:有沒有買過自己覺得特別不值得的東西?

木大媽:有很多啊,我在剛工作的時候喜歡亂買東西。剛畢業的時候買了一套阿瑪尼的西服,那是 2008 年(那時候天通苑 160 平米的房子才賣 90 多萬),我買這套西裝花了 3 萬塊錢,但我那時候月薪 8 千塊,直到現在我都想不通為什麼要買它。

上大學的時候買的西裝是 G2000,那時候賣幾百塊錢。

還有我買的這塊表,歐米伽的星座系列,也是三萬多,2014 年找朋友從瑞士帶的,國內賣四萬多,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買。

2013 年的時候我發了年終獎,一口氣買了 8 件 DVF 的裹身裙,每條兩三千。

這些消費讓我現在想想都覺得腦子被驢踢了,為什麼要買?我多買兩三平米的房子不好嗎?

我曾經的消費是非常不理智的,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對錢不在意——在一個人還沒有大額資產的時候,對錢是沒有概念的。

交完房租夠吃夠花,可以了;發個年終獎,犒勞自己一下,買個包、買個西服、買個表。

其實這些都沒有用。買包是升值的嗎?這是開玩笑的,只有買房子才升值。

買包、買珠寶、買表根本不會升值的。因為你根本買不到升值的那個 level 里去——鑽石一克拉以上才會升值,普通人買個 50 分的碎鑽,那就是個玩意兒。

我還買過一些珍珠、金飾、寶石,現在想想也還覺得非常愚蠢。我走過不理智消費的彎路,就很想提醒還年輕的女孩子們:控制這類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佔比。

但是有些方面確實可以花多點錢,也有很多方面是很值得去花錢的:比如吃得好一點,注意營養,蛋白質要吃夠,吃好一點的肉。

或者在身材管理上花一點錢,但最好是用鍛煉的辦法。我知道現在很多女孩會想去抽脂整容什麼的,這個風險還挺高的。每個人的體質、耐受程度、過敏反應都不一樣,真的要做,做之前也要做足夠多的功課。

現在外貌焦慮很嚴重,很多人覺得,女性在外表上有什麼突出表現,人生就會發生突破性的進展——其實不會有的。

還可以在住上面多花一點錢,住得安全一點、好一點,離上班的地方更近一點,可以不用通勤太久,把自己搞得很疲累。

再花點錢改善一下生活品質,比如花個萬把塊錢裝個新風系統、買個好的床墊睡得更舒服、休息得更好,這就很值得。

什麼樣的錢花得值?把錢花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別人看得見的是你的包、手錶、衣服。看不見的是你的床墊、你的新風系統、你的洗碗機,還有你請的家政清潔,但這些東西更加實際地改變了你的生活,讓你活得更輕鬆更愉快。讓你有更多的時間賺錢,哪怕更多的時間去休息,也都是好的。

我有時間的話會去看展、去博物館、看話劇、聽音樂劇,頻率不是特別高,因為工作很忙。

我自己有記賬的習慣,這個是從我父母那裡學來的,從小看他們都有這樣的習慣,就跟著學會了。

他們倆月收入加起來一萬多,但我買眼下這套房的時候他們給了我一百萬,可以想見他們是多麼節儉的人。但他們從來沒有虧待過我,我在物質方面一直都沒有過什麼匱乏感。

清單:目前還沒有買車?

木大媽:我沒有買車,因為沒搖到號。再加上買車的需求對我來說不是特別迫切,對我來說,目前階段打車就挺便利了。

車對我來說是消耗品,20 多萬的車每個月光養護費用就是兩三千塊錢,還沒算上油錢、停車費這些,而且車本身還是不停在折價的。

綜合這些考慮,所以沒號就沒號,隨緣了。

清單:護膚品、衣服這類消費是怎樣的?

木大媽:我的護膚品、衣服之類是集中採購,不會每個月都去買,而是差不多一個季度集中採購一次,一萬塊錢左右就夠了。

護膚品里 SK-Ⅱ 用的多,還有雪花秀、whoo 後、資生堂等等,最近常用的是資生堂的百優面霜,海淘回來 700 多塊錢,像 LA MER 這種貴婦級的我不用。

可以承擔得起,但是跟剛剛說的那些衣服、表一樣,我覺得不值得。

我對衣服的要求就是材質好、不坍台、大方得體,比較常買的牌子就是 Theory、Equipment、 Vince,還有 ZARA 旗下的一個品牌,Massimo Dutti 我也很喜歡。

我最常穿的是 CK 的西裝,他們家的西裝很耐造,很好伺候。

那套阿瑪尼三萬多的西裝,是純羊毛的,養護起來會比較困難。如果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話,對衣服損耗很大,保養不好也不顯好,而且很容易皺,每次都需要熨燙。

所以那套衣服雖然很貴,但我並不常穿。

清單:從你的角度,如果想在 30 歲出頭買得起房,25 歲到 30 歲的時候應該做些什麼呢?

木大媽:首先,要阻止這個年齡段的人消費是不可能的。

25 歲的女孩子如果一想到買房,尤其是一線城市買房,肯定馬上就放棄了。但是人生要看長線,在 25 歲的時候只需要在心裡確定,房子是你人生中必須要搞定的一個部分,就可以了。

工作賺錢之後,需要有一定的投資,不管是買銀行的還是各種理財產品,要保證資產在不斷地增長;

如果月薪一萬,可能在房租上花掉 35%,衣食住行佔到 40%,再留下 5% 的流動資金,然後把收入的 20% 拿去做理財,是比較合理的。當然,現在一線城市消費高,很可能月光,但盡量保有理財的意識吧。

如果覺得當下的工作沒有什麼前景,在 25 歲到 30 之間還可以再轉行,但是行業一定要有持續性,不要衝動不要盲從,要考慮未來三五年的發展,但是不要去夕陽行業,慢慢來。

這個時候的人可能有點婚育方面的焦慮了,但不要輕易妥協,發現不靠譜的人馬上淘汰,不要磨蹭也不要心懷僥倖。

我還記得有個女孩私信我說,婚前發現丈夫嫖娼了,但還是和他結婚了。這不是搞笑嗎——現在你已經知道了他嫖娼,他也知道你知道他嫖娼,你還跟他結婚,那隻能理解成你對他嫖娼這件事是認可的。而且婚後還可能面臨他不斷嫖娼的情況,給自己的健康帶來隱患。

婚育是人生的副業,人還是要以主業為重,這個主業就是讓你安身立命的所在,你的工作、你的固定資產,應該成為你安全感的來源。

一百多年前的女性用了很長久的鬥爭換來我們投票、選舉、工作的權利,如果輕輕鬆鬆就放棄了,也不去探索自己人生的邊界,實在有點可惜。

- 後記 -

見到木大媽的時候,多多少少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可能是習慣了她在微博里刀子嘴的畫風,也可能是對「大媽」這個詞有些先入為主的想像,我在採訪前,有點忐忑地以為自己要面對的是一個嗓門很大、脾氣暴躁、身材略胖的中年女人。

採訪木大媽的那天,她穿著淺紫色的休閑襯衫、黑色長褲和黑色尖頭平底鞋,化著淡妝。

在採訪的過程中,她始終溫聲細語,而我每一次直視她的眼睛,都在把腦海中的刻板印象打碎。

或許在這個人設當道的時代,只有把深刻的道理和想法用更毒舌、更直接甚至更粗暴的方式表述,才能獲得更加有效和高速的傳播。

而我們對木大媽、對女權主義者、乃至對 ayawawa 的註解和識讀,才是真正一覽無遺的我們。

採訪結束後,我總是想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那段話:

·The End·

口述丨木大媽

撰文丨鹽丁丁呀

設計丨哪呢哪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單 的精彩文章:

自帶清涼感的草編包,了解一下
有什麼 30 元左右,輕鬆除霉斑的好東西?

TAG:清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