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年李家大院的精神遺存

百年李家大院的精神遺存

李貴平 文/圖

一條通往歷史的古鎮,一灣濯洗人性的江水,一座時光倒流的古鎮。說的就是邛崍市的平樂鎮。

早在公元前150年的西漢元年,平樂古鎮就已形成集鎮,開始興旺發達。穿鎮而過的碧綠白沫江見證著平樂兩千多年的歷史,「一江分三水」的獨特格局,使平樂在江水的滋養下形成燦爛的八大文化——水、火、貢茶、鐵、紙、民風民俗、路、宗教文化,以及獨特的民居建築。

很多人去過平樂古鎮,未必知道附近那座百年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距平樂古鎮8公里處的花楸山竹林中,它是迄今川西平原保存最完好、建築面積最大的清代民居。

這座大院坐西向東,依山向谷,為單檐懸山式木結構建築。院子佔地約13000多平方米,有3院,7天井,149間屋室。主院空間結構為「三進兩天井」,對稱布局。大天井四角的轉角空間很大,據說是為了替後人遮蔭,子孫繁衍多了,可以就地隔出多個房間。再後面是第三進,是傭人居所和豬圈、柴房等。

院內,現存光緒「皇恩寵錫」、「克紹箕蓑」等匾額和大量古農具、古造紙和婚嫁等用具。

李家大院的歷史很有些說頭,系清代名商李洪楷所建。

《邛崍縣誌》載,李氏一族原籍浙江武陵。明萬曆期間,李朝佐及長子李延邦兩代為官,因官場爭鬥,被誣通匪,萬曆下旨滿門抄斬李家。李延邦提前得到風聲,他急令三子集合,各給銀四百兩,乘夜潛逃入川,其中一子改名後隱居於臨邛平落(即平樂),即是李洪楷九世祖。

那時李家人赴川,同數百萬移民一樣,走的是一條延續了上百年的悲壯逃亡路——溯長江,穿三峽,踏蜀道,凄風苦雨,拋別故土,他鄉繁衍。千里不歸路,瘴氣、酷陽、凍餒、寒夜、傷痛,如影隨形襲來。

明末清初,蜀地戰禍不斷,在平樂鎮生活了幾代人的李氏一族決定離開,往西遠遁入十多公里外的花楸山密林,造紙為業,以求自保。

到清咸豐年間,身為一族之長的李洪楷成了邛崍首富。人說「成都草紙半平樂」,可李洪楷所產的紙甚至經雲南遠上,一路賣去了東南亞,李也有「草紙大王」的美譽。

李洪楷還有一手絕活兒,就是種茶。他的花楸之茶也是當地種植得最好的。由此銀兩也源源而來。

清咸豐末年,大約是從1859年開始 李洪楷決定著手修建自己腦子中畫了無數遍藍圖的「李家大院」,經過多次實地考察,李洪楷選址在被青山環抱的深丘之麓,四圍青山封鎖,一派幽深景象,宅基坐西朝東,每天清晨總能沐浴到第一縷陽光,取「紫氣東來」之意。

李洪楷對工程質量極為苛刻,拿出大部分家財,購買最好的材質,歷經56年終於竣工使用。這個時候已到了民國四年,白髮蒼蒼的李洪楷在自己過完88歲生日不久也辭世了。

今天,居住在大院里的多是李氏嫡系後人,共26戶85口人。平時,院子里的青壯年大多出去經商做工了。

幾年前,成都有幾家實力雄厚的土豪打算斥資買下李家大院,遭到李氏後人謝絕。

族人的態度斬釘截鐵:李家人世代居住在此,這裡有他們的有祖業,有沿襲下來的家風,有保留至今的族譜訓誡如軍營鐵律般不容踐踏——再窮,也不能變賣百年祖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2018年以來 攀枝花警方破獲毒品案127件抓獲171人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