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海玉樹:藏人不吃魚是怕殺生,為何對牛羊肉大快朵頤

青海玉樹:藏人不吃魚是怕殺生,為何對牛羊肉大快朵頤

藏地旅遊,一直有個令人費勁的困惑——藏人究竟吃不吃魚?我們見過的藏人,去過的藏地,不論西藏青海還是川西,對於漢人慣於吃魚的習俗,藏人似乎都不吃魚的。但實際上,藏人是吃魚的,但要分環境和時段,它不是普遍存在,但可以說是個別現象。但從佛教進入藏地之後,吃魚的現象往往受到佛教影響,認為吃魚就是殺生——在他們眼裡,產卵的魚是具有千萬生命的,吃一條,等同於殺害了千萬生命。

但如果是這樣,那麼藏人為什麼還會吃牛羊呢?同樣是生命,對於宰殺牛羊,吃牛羊肉,包括一些寺院喇嘛都會吃的牛羊肉,藏人的虔誠信仰和善良為何會在同樣具備生命的牛羊肉上大快朵頤呢?

關於青藏高原,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塊雪山環繞,終年不融;銀峰林立,透出寒光;冰川抖落,冷氣襲人;江河縱橫,飛鳥難逾;曠野萬里。人跡罕至;深谷峽川,與世隔絕…的高海之地。人類生存的第一要素就是食物,沒有營養供給,沒有熱量補充,離開了五穀雜糧,離開了採集的生活,人就會失去生命。

但在雪域,惡劣的環境下五穀雜糧並不能充分實現,從最先開始——藏人先祖,他們究竟要吃什麼才能繁衍下來,並且還提煉了哪些吃的學問?

這次在青海玉樹旅行的時候,從熱情好客的玉樹人那裡,我第一次研究了他們對食物的發明,這幾乎是可以代表著整個藏地先祖了。平均海拔4200米的雪域海拔,在低氣溫,漫長嚴寒天氣里,牛羊肉的補給,是生命頑強繁衍的最關鍵所在。玉樹(包括整個藏地)不同於內陸平原,許多生物品種對於高寒地區是望而卻步的,因為氣候環境原因不少生物出現絕跡或消失。

但奇蹟的是,氂牛,藏綿羊的出現,給絕跡生命的高原帶來了生命繁榮的空前現象——藏族人食品中的牛羊肉,牛奶,酥油,乳酪等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熱量,補充了氧氣的不足。

每年藏曆十月,是宰冬肉的季節,選擇這個時間的有兩個原因:一夏,秋兩季水草豐茂,牛羊經過這幾個月的飼放,膘肥體壯,肉多油厚,是產肉量最高的時候;二是進入藏曆十月以後,高原氣候逐漸變冷,宰殺出來的牛羊肉容易保存。

雖說藏區的食物品類不如內陸平原那麼豐富多彩,但藏族人對於吃也是有自己的一門藝術。這次在青海玉樹,總算是體驗了藏族人對飲食民俗的風情與豪爽。

手抓肉也叫滾鍋肉,這是在玉樹最常吃到的一種美食,就是把大塊帶骨肉在鍋里沸水煮,再擱入少量花椒和鹽巴,等煮熟後即撈出用刀削著吃。因此,往往看到熱情的玉樹人端著手抓肉擺在客人桌前的時候,裝著氂牛肉或羊肉的盆子里還有一把藏刀。這是藏族人招待客人的主要食品,通常以牛肋巴和羊胸叉招待客人,這兩處肉細而香,肥而不膩,是手抓肉中的上品。

風乾肉是冬春季節的傳統肉食,也是藏區十分普遍常見的美食,不論藏族人自己吃,還是密封做成伴手禮,風乾肉往往深受遊客喜愛。但傳統的風乾肉,往往與加工後的伴手禮不同。它往往以生鮮肉進行長時間的風吹,日晒,冷凍,既不水煮也不鹽腌,等風乾達到可以吃的程度之後,往往隨身攜帶,尤其是對於牧區的藏族人而言。但整個藏區,家家戶戶都會有這樣的傳統美食。

玉樹人在招待我們這些從內陸平原來的客人的時候,風乾肉的身影向來不會錯過。但教我大為吃驚,或者是長見識的還是「血塊」——從牛脖子上取血,然後晾乾,再進行烹飪,等煮到半生不熟的時候,就可以取出趁熱食用。

這種古老傳統的食物,往往是接待最高貴客人的時候,才會做的。這在青海玉樹,往往只有牧區才能吃到,生活在城鎮的已經很少吃了,由於肥美的氂牛肉往往只在高山草地的牧區,想吃這種美食一般都來牧區,當然,這種食物已經不普遍。

在我們抵達加多縣的牧區的時候,那裡的牧民一早就在牛脖子上放血了,然後在血里放一些陳年的牛肉,等其血液凝固的時候,就開始煮了,等到半生不熟的時候,就會取出來獻給客人享用。當然,放過血的牛不會因此失去生命,掌握熟練技巧宰殺藝術的牧區藏族人,往往會給牛脖子封口,這牛仍是活得充分,行走在高山草地,與其他牛並沒有什麼兩樣。

當然,這對於大多數內陸地區的遊客而言,牛脖子的血塊是難以消受的。儘管藏族人稱其是好東西,營養成分高,但就貌相已經令許多人無福消受。但對於藏族人的熱情好客,一大早就精心準備的美食,自然也不忍「怠慢」,於是嘗試了一小塊,發現味道竟是出奇的不錯。

但是比起不敢吃的血塊,玉樹的酸奶倒是大受歡迎,是每噸每餐都少不了的一道風味小吃,它是藏族人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玉樹人吃酸奶,往往會在這裡放許多蕨麻,味美甘甜,有點像紅豆的味道,與酸奶拌在一起,真是好極了。但由於藏族人的酸奶往往酸得令人牙齒髮酸,一般時候,他們會準備一些白糖,或者藏蜜提供給遠方的客人。

當然,在玉樹吃到的美食中除了以上提到的,還有常見的血腸,奶茶,青稞餅,糌粑等等。不過,這裡是吃不到魚的,在招待客人的所有食物中,從不見魚類或其他海鮮類。曾問過一個給我們開車的玉樹小伙,他說他從來不吃海鮮。

忌食魚肉的情況在藏區一直很複雜,它往往是因地而異,因時而異。沿著雅魯藏布江流域一帶,從遺址和歷史資料來看,這一帶藏人是有吃魚現象的。但在藏東三江流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則是大為不同。

昌都的卡若拉遺址靠近瀾滄江,這裡魚類豐富,但遺址中並未發現食魚捕魚證據。而在青海玉樹(三江源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瀾滄江也從這裡貫穿,源頭也在玉樹,可以推測他們從先祖開始也有「禁忌食物」的習慣,但吃魚殺生的觀念和習俗主要還是佛教傳入後進一步強化,以致藏東居民至今普遍不吃魚。同樣,青海玉樹也沒有吃魚的習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丹卿 的精彩文章:

別總笑話印度臟,他們除了唱歌跳舞,藝術創作教人一見鍾情
遊客花7萬美金就可租下這個國家?當地人表示習以為常

TAG:蘇丹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