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突破平凡的6位大咖,有何成功之道?

突破平凡的6位大咖,有何成功之道?

近期,作家王靜的新作《非凡之道》由北京盛世肯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策劃、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祖籍安徽的王靜,2001年求學英國,在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至今已在英國生活、工作、居住了16年。曾任「和記黃埔」旗下品牌(英國)推廣負責人、新浪海外地產(英國)站負責人,現為英國世嘉置業創始人。已出版《英國置業三部曲》等作品。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王靜的創作直擊6位英國頂尖房產大咖,將6道突破平凡的成功感悟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作為一個旅英16年的海漂,一個在英國房地產行業摸爬滾打的職業女性,王靜一直對房產投資、事業發展和個人成長這三個話題充滿了興趣,尤其是如何在這三個領域實現從平凡到非凡的突破。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大膽地設定了一年的計劃:前8個月走訪6位英國房地產業赫赫有名的大咖,後4個月沉澱總結。

這些計劃中的房地產業大咖,包括保羅·懷特先生,從1995年到2016年的20餘年裡,一手操作了65億英鎊的房產交易;托尼·皮德格利,英國現在最大的開發商之一,提供近2萬個就業崗位,每年給英國創造26億英鎊的經濟收入;大衛·羅素先生,30歲生日實現了15歲的誓言,身家1000萬英鎊;尼古拉斯·考威爾,不僅操作了上億英鎊的房產交易,還成功度過兩次英國房產大蕭條時期;保羅·亞當與沙姆·德·弗蘭德,流水線上有1500套的住宅房單元,總價值為14億英鎊。

因此,《非凡之道》按照創作計劃相應地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6位房產大咖有趣而鮮為人知的故事,王靜記錄了和他們對話的內容,以及會面時所看到、聽到和感受到的。第二部分記錄了王靜的感觸和領悟,這些人之所以走到今天,他們從孤兒、木工、園藝工、卡車司機到行業大咖,實現了從平凡到非凡的突破,這其中的奧秘看似非常簡單,卻萬分有力。 可以說,這本書適合所有心中有夢,不甘現狀,渴望成長,對於事業和人生不停思考的人。

書 摘

非凡的一年

二十年後,我們更多的是為沒有做過的事情感到悔恨,而不 是為已經做過的。

—— 馬克·吐溫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一本書,一句話,一個場景,甚至和陌生人擦肩而過的一個瞬間,會給你一個衝動,在你的心中撒下一粒微小的種子,讓你想去做一件事情,見一個人,說一句話?

2015年底一個聖誕晚宴,我碰巧和一位非常成功的女性創業者坐在了一起。這位年輕的美籍哈佛大學美女高材生,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以美國矽谷IT公司的擴展速度,擴展著她在倫敦成立的建築設計公司。作為一個創業還不到一年的同路人,我不敢喪失這麼好的溝通機會。

「作為一名創業者,你覺得在創業過程和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有怎樣的期待值呢?」

「我自己出來也只有三年的時間,所以我只能分享我對於這前三年的看法。接下來的我沒有經歷,所以我也在摸索著,還沒有發言權。」

「好的,沒有問題。這前三年是個什麼狀態呢?」

「我的感受是:第一年,千萬不要想著你要掙多少錢,你的首要任務是讓大家都知道你的存在,你要不停地出去社交,建立關係群。公共形象

在第一年非常重要。再小的公司也有自己的形象,再小的公司也要讓別人覺得你很大,你很健全,你可以做到。第一年,你要做的是發展客戶,不給錢也要接客戶、接單。不要只看錢。因為在初期你要有記錄。你的第一個客戶非常重要,不光對你的公司重要,對你自己的信心更重要。

「第二年,你要開始賺錢了,不賺錢的生意就不是生意。你應該開始思考如何讓你公司的業務更好,如何獲得更多的客戶,同時你要開始處理和公司有關的其他方面的事情了,比如說財務。如果你自己不知道怎麼 做,就要找一個專業人士去做。

「到了第三年,你應該把所有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梳理清楚,都弄明白。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是什麼都稀里糊塗的話,那麼你很有可能很快就要玩完了。

「三年走下來,我會說這創業的第一年是最重要的,這不光是打基礎的一年,更是你測試自己以後能否真正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的一年。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嘗試了,才知道適不適合。創業這條道路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美好,那麼威風,這背後有很大的風險、太多的不穩定的因素和很多你可能想都不會想的困難,這種生活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會有很大的壓力。所以,你一定要輕裝上陣,盡量拋下那些能拋下的包袱,另外你還要學會如何最大限度地滅除一切會讓自己分心的因素。

「我的建議是,在你開始之前,先做好個人經濟方面的安排和準備,提前存好一年的生活費,解決自己的吃住問題,然後全力以赴。這是我的看法。」

這位年輕的創業女性的肺腑之言非常真實,是教科書上讀不到的,也是只有經過實戰的人才能領悟到的。就在那一刻,她的這席話在我的心中撒下了一粒種子:既然這位和我不在一個行業的年輕創業者可以給出這樣令我深有感觸和啟發的回答,那麼我所在的房地產行業那些經歷了大風大浪,非常成功的老前輩們,在這個問題上又會有怎樣的回答呢?

再進一步,不僅僅是這個問題,在其他方面,比如說公司的經營與發展、房地產投資,還有與個人成長有關的人性方面,他們又會給出怎樣的回復?又會有怎樣的智慧和經驗可以分享?

作為一個創業者,從公司經營和發展的角度來講,我有很多問題。不僅僅是我,我相信所有和我一樣處於類似場景的人都在思考著非常相似的問題。儘管我們的行業不同,地域有差,但是這些問題的本質並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創業初期,在激情和幹勁的背後,我們都要面對下面一系列問題:

啟動資金如何到位?

我們的客戶群是什麼?他們的需求是什麼?

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我們和他們的不同之處在哪裡?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我們如何讓客戶知道我們的存在?如何在現有的市場脫穎而出,引起別人的注意?

公司叫什麼名字才算又響亮又好記?蘋果有人叫了,橘子也有人起了,香蕉會不會是下一個膾炙人口的品牌?公司的名字真的對公司的成敗有那麼大的影響嗎?

公司什麼時候才會有第一個客戶,第一筆進賬?什麼時候公司才會開始盈利?

……

幾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困難開始出現,困難也一定會出現,「黑暗」的時刻也會突然不期而至,讓我們產生困惑,產生懷疑: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路是否正確?」

「當初我是不是應該聽身邊的朋友的建議,再等一等,等時機再成熟一點兒?」

「如果我失敗了怎麼辦?如果投進去的錢都賠了怎麼辦?」

「再回去找工作還能找到嗎?當初我的同事、我的老闆會怎樣看我?會嘲笑我嗎?」

「下一步怎麼辦?如何挺過這一關?」

「要開除員工嗎?如果不開的話,到哪裡可以再弄些資金來周轉一下?」

「要放棄嗎?我會成功嗎?」

「20年後的我將會是什麼樣子?」

……

我們如何在這些困惑面前最快地進行自我調節?面對這些困難,我們該如何應對?不僅僅是應對,我們該如何克服這些困難,以最快的速度走出來?我們如何在困境中找到機會?甚至如何將這些困難變成我們的跳板,將之轉化為資源和我們前進的動力?

每一個人創業的初衷都有所不同:有的很純粹,是為了多賺錢;有的很單純,是在追隨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還有的人就是喜歡創業、成立公司,喜歡這個過程帶來的喜悅、刺激和看著公司成長的成就感。不管初衷如何,在企業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很多和業務沒有直接關係的人事方面的問題,比如說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 團隊的人際關係,如何最大化地發揮每個人的優點,如何增加團隊的凝聚力……時不時地,我也會從創業者口中聽到這樣的抱怨:「管人比做生意還要難」,「現在人事方面的煩惱,有的時候都讓我忘了當初為什麼出來創業了。」

你知道每年出來創業的人有多少嗎?2015年,也就是我在倫敦註冊公司的那一年,英國一共有668,996家公司成立。2015年的中國更是「大眾創業」的一年,每天都有1.2萬家新公司成立。

2016年初,在創業伺服器的年會上,新東方董事長、洪泰基金聯合創始人俞敏洪一針見血地說了一句:「我估計2015年創業的公司,在2016年將會有60%到70%死亡。」在這存活下來的30%到40%,又有多少家可以活 過2年,3年,5年,10年,100年?

存活下來是一方面,發展又是另外一個方面:

在公司有了一定收益之後,是用分紅的方式分出去,還是全部投進去 繼續發展?

公司是選擇上市,還是從上市的狀態再買回來?

是擴大還是縮減公司的業務範圍與種類?

是不是要繼續找合伙人?股權如何分配?

公司的業務是外包,還是內部建立部門進行消化?

……

在可以長線存活下來的公司裡面,又有多少可以在市場上立住腳,在行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在歷史上留下一點點足跡,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起到一點點推動的作用?我們所有的人在起步的時候都是胸懷大志,滿腔 熱血,幹勁十足,但是為什麼有的很快就被涮下來,有的勉勉強強不痛不癢地存活著,有的就可以成就非凡?這其中的差距在哪裡?這些少數派究竟是多做了什麼,還是少做了什麼?是多擁有了什麼,還是在哪裡比較特殊嗎?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他們的非凡成就?

房地產是一個我們中國人無法迴避、樂於談論也非常糾結的話題。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房地產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固定資產投 資中長期佔有較大比例。從每天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房子」這個話題已經滲入了每一個角落。愛情中,「有房有車」成為了結婚的考核條件;家庭生活中,「房子的分配」成為爭奪家產的關鍵;孩子成長過程中,「學區房」成為父母雙方兩個家庭兩代人「集中火力」攻擊的對象。房子和房價作為題材,不僅天天掛在人們的嘴上,還頻頻出現在小說、電影、電視劇和其他藝術形式里。中國人對於房子的這種感情,在世界上也算是非常獨特的一道風景線了!

隨著中國房價的瘋狂上漲,人民幣的貶值,中國限購體系的進一步加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關注海外房地產市場,中國的企業和個人也越來越頻繁地在海外房地產市場進行大手筆的操作,真的出現了「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買房的身影」的現狀!

在中韓關係不緊張的時候,由於韓國離中國很近,國內國外來回跑比較方便,所以首爾吸引了一大批中國人前去買房,中國人購買的韓國房子 超過了16萬平方米。

日本是另一個離中國比較近的國家,其自身高質量的房屋,優美的自然環境,再加上日元的貶值,國內買家近幾年進軍日本房地產的勢頭也很強,日本還專門出現了給中國業主提供服務的律師事務所。

新加坡優秀的教育環境,穩定的社會,也同樣吸引了中國很多買家的眼球。據統計,來自國內的買家已經買走了新加坡10%的房子。

美國就更不用說了,這是中國人海外置業一直情有獨鐘的國家。在過去的5年里,中國人花費了1100億美元在美國的房地產上,而大部分購房者在美國擁有不止一套房子。

在西方世界,澳大利亞怕是最先領略到中國買家厲害的國家了。在中國買家成為澳大利亞房產最大的外國投資者群體,整體拉高了澳大利亞房價之後,為了抑制房價的漲幅,打擊中國人購房的熱情,政府還專門出台了打擊外國人非法購房的法律,大力收緊海外房產購買者的貸款申請。

紐西蘭奧克蘭的房價,從2008年底上漲了50%。紐西蘭人同樣認為,是來自中國的購房者炒高了當地的房價。

英國這樣一個浪漫、紳士的老資本主義國家,自然不會被放過。之前大家對英國的認識很少、很片面,隨著中英兩國友好關係的建立,英國旅遊簽證政策的放鬆,國家領導人訪英之旅,英國在近幾年成為中資企業聚焦的一片沃土。2015年,我出版《英國置業三部曲》的時候,萬達、綠地、總部基地已經在倫敦各佔了幾塊風水寶地;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公布後,英鎊下挫,使得中資更加追捧英國地產。2006年的時候,中資在倫敦地產交易中的參與不到1%,2016年底,這個比例飛躍至25%。2017年上半年,中國對英國房地產投資金額已經超過60億英鎊,比2016年翻了一番,倫敦老金融城的幾個地標性建築,也已經被收入中國企業的囊中。

每天看著英國、中國媒體不停刷頭條的時候,心裏面也不免有些擔憂。的確,英國的經濟現在是需要外資的注入,但是這種中國人即將買下一切的勢頭他們到底還能招架多久?加拿大已經開始對海外投資額外增加了15%的稅收,對於海外買家和本地買家一視同仁的英國,離宣布加稅的那一刻還有多遠?

反過來講,中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這麼大量的資金外流,還會維持多久?中國的外匯管制,中國對於海外投資的貸款業務的調控將會嚴格到什麼程度?中國這些企業在海外的大手筆的操作,究竟有沒有落根?是水土不服還是猛龍過江?英國當地的業內人士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不光業內人士關注,海內外的媒體也一直在聚焦這塊兒,時不時地可以看到一些「李××大拋中國物業,開始跑路」,「王××開始在海外大力布局,大手筆轉移資產」這類的標題……

作為這個行業的一名工作者,我身邊不乏一群不停諮詢英國房產投資的朋友:

「中國的房產市場會不會真的崩盤?」

「北上廣三個城市,哪個城市的房價會先跌?」

「是不是真的要投資海外,進行資產配置?」

「英國的房地產市場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

「英國的房地產有哪些遊戲規則?」

「這個行業里做得比較好的都是誰?中國有萬達、萬科、富力、華 潤、中渝,那麼英國對應的房產巨頭是誰?」

「什麼時候買入最好?什麼時候賣出最好?」

「英國的房價是不是和中國一樣,一直都在暴漲?」

「在英國經濟不好的時候,房產投資還可以賺錢嗎?怎麼賺?」

「英國的房價在過去幾十年的走勢到底如何,增長幅度是否夠大,是 不是真的適合投資?」

「如果我現在手上有100萬人民幣,我投資買在哪裡會比較好?」

「脫歐到底是怎麼回事?英國的經濟是否會一蹶不振?關於這個問題,英國本地做了一輩子房地產,經歷了大風大浪,看過很多,經歷過很多的人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中國房地產的規則放在英國是否行得通?」

……

如果說不是每個人都選擇創業這條路,有要追求財務自由的想法,或者關注英國房產投資的話,那麼有一個話題是我們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人性和對人生的探討。

在我20歲出頭的時候,在泰國的一次旅途中,我在室外瑜伽課上無意中遇到了一位美國女性,我記得她當時40多歲的樣子,在美國一家500強企業做高管。我很喜歡她的氣場,我們兩個也聊得非常投機,她總是會給我介紹一些很有趣的書,其中《五個願望》是她最喜歡的一本。我至今還記得我們兩個坐在沙灘上,夕陽西下,她拿著那本很薄的小書,一邊看著大海,一邊給我講述這本書里故事的情景:

「這本書很薄,講的故事也很簡單,卻讓我一直愛不釋手。書里講到了一個年輕人和他女朋友去參加一個富商的訂婚晚宴,為了逃避喧雜,他躲到了富商的書房,不料卻和一個比他還早到的老者相遇。

「『我們兩個都是躲到這裡來的,那麼你是想不和我說話,自己靜靜地坐在那裡,還是想和我聊些什麼?但是我必須先警告你,我是不會和你閑言碎語瞎聊的,那是浪費時間,要講話我們就講深刻的話題。你自己做個選擇。』老者開口就說了這麼一句。年輕人選擇了後者。

「於是老者下一段的對白就是:『前一段時間,我差點兒死了。在被搶救回來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一天真的是會死的,真的是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的。說來也是可笑,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生命終有一天會逝去,但是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注意到這個信息。年輕人,讓我來問你一個問題,你必須要馬上回答。深思熟慮的回答是經過雕琢的,脫口而出的回答才是最真實的,你同意嗎?』

「年輕人點了點頭,老者繼續說下去:『假如你現在躺在臨終的床上,在你人生終點處,你的生命即將逝去,想像一下,在這個時刻,如果讓你許5個願望,那麼這5個願望是什麼?』

「這位老者對這位年輕人說的這段話和提出的這個問題給我的觸動非常大,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也會時不時地來問自己這個問題:『如果說我現在就要離開人世,躺在我的死亡之床上,看著我的生命即將逝去,在這個時刻,我的5個願望是什麼?我最想做的5件事情是什麼?想到的話,我就會有意識地逼著自己現在就去做,我不會再去等待,或者找理由推到明天。現在能坐在這裡和你聊天,其實就是我這5件事情中的一件。我已經快年過半百,事業還算成功,家庭也很幸福,幾個小孩都快長大成人。但是我總是覺得還缺少點什麼,我的心不夠靜,我很久沒有和自己靜處,沒有和自己的靈魂通話。我覺得我走到今天,得到了很多,但是也丟失了很多屬於我的東西,比如說在你這個年齡的好奇心、冒險的精神、嘗試新鮮事 物的勇氣。我感覺到自己和內心深處的自我存在一個隔閡,所以這次我獨自來到泰國,做做瑜伽,就是為了讓自己平靜。實現我的一個心愿,找尋自我,和內心深處的自己獨處。」

我一直都認為絕大多數人都會在生命的某個節點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一系列的問題,這個時間節點有的人很早,比如說美國電影導演伍迪·艾倫;有的人比較晚,比如說《五個願望》裡面的老者。有的人是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這些事情,有的人是在生活中直接或者間接地碰到了事情而引發了對這方面的思考。我們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盡相同,那麼對於一些從我們傳統的角度看來很成功的人士,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 人,關係,職業,自我成長,夢想,我們的慾望,名聲,金錢,地位,成功,還有那個最終的問題——我們生存的意義的看法又是如何呢?他們從各自的人生經歷里都總結出了哪些智慧?他們的動力從哪裡來?他 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是如何處理的?他們有脆弱的時候嗎?他們是不是在很早的時候就預見到自己今天的成功?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把他們從「平凡」和「非凡」劃分開的那些因素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不可以從他們的經歷、態度和看法中學到什麼?真的可以像那些成功學暢銷書里寫的那樣:這些人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就一定會複製出他們的成功和非凡嗎?

這三方面的問題就這樣在我的腦海里排山倒海而來,最終匯聚成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想法:我為什麼不去找幾個在我們這個行業里出眾的成功人士,去聽聽他們的故事,讓他們分享一下房產投資經驗、創業心得,還有他們對於人生的看法呢?這不光可以滿足我的好奇心,回答我那無數的問題,也一定會給我的創業和成長帶來一些啟發和激勵!如果還可以幫助到 一些和我類似的充滿好奇的人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就是這樣,這粒在那次聖誕晚宴上撒下的微小種子,就在我的思想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漸漸演變成了一個非常生動具體的計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的精彩文章:

這些民營書店如何做文創產品研發營銷?
「逃離」出版圈的資深策劃人如何看出版?

TAG: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