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1944年12月16日晚,寂靜的阿登森林突然傳來坦克轟鳴的聲音,駐紮在此地的美軍從睡夢中驚醒。

隨之而來的是德軍2000門重火炮炮彈從天而降,在希特勒的密令下出動的24萬德軍踏著阿登森林的幽幽樹影,正式發起阿登戰役。

這場知名的阿登戰役,又稱突出部戰役,是二戰西線戰場上的一次重要戰役,企圖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盟軍在德軍1940年突破的阿登山區,再一次遭到了德軍裝甲部隊的突襲。

由於兵力不足和缺乏油料,德軍這一瘋狂的西線最後反擊戰最終宣告失敗,其所消耗的大量物資也使得德軍在西線的齊格菲防線僅僅在戰役結束一個月後便被盟軍突破,加速了納粹德國走向滅亡的步伐。

此役作為納粹德國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戰略反擊,雖以失敗告終,但德軍與聯軍雙方均傷亡慘重,戰爭過程中的鬥智和交鋒以及人性中的醜惡和光明都值得記錄,以史為鑒,反思今天。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於2015年正式出版,由英國軍事歷史作家安東尼·比弗執筆,是西方學界研究這場阿登反擊戰的最新力作。近日,該書由中信出版集團引進國內,實乃國內軍事迷、歷史迷之幸事。

關於阿登戰役的來龍去脈與具體進程的著作已然汗牛充棟,然而比弗的這部著作將阿登戰役化為諸多的個人境遇展現出來,用當事人的經歷、體會拼貼出了這場西線大決戰的全貌。《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雖是書寫戰爭,通篇卻聚焦於參與戰爭的「人」,具有濃濃的「人情味」。全書字裡行間所帶有的「人的溫度」恰與阿登冰雪中的鋼鐵碰撞形成巧妙對比,讀來趣味盎然。

比弗的這部著作延續其一貫的風格,避開了僵化的「專業」敘述,本著「人的戰爭」這一寫作宗旨,展現了阿登戰役的兩個面向:大人物的運籌帷幄與小人物的生存掙扎,而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不同的個人處境。

在這場戰役中,希特勒幻想著扭轉德國戰敗的命運;雙方將領力圖履行職責與爭取勝利;普通士兵則渴望殺死敵人與保全自身;對於民眾而言,唯一的奢求便是在戰火中求得生存。比弗將來源多樣的一手檔案材料進行剪裁拼貼,將一段段個人經歷附著於規模宏大的阿登戰役之上,將戰爭中的希望與絕望、溫情與冷血、理智與癲狂淋漓盡致地傳達給讀者,令其感同身受。

1944年阿登戰役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不是那些龐大的數字、慘烈的戰爭場面或指揮官的機智策略,而是那些最細小的人事物,最能觸動我們的心。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我在一顆大樹後,樹是倒下的。我能看見這些德國人在樹林中,穿過這片巨大的場地。我還能看見這個年輕的孩子,爬上一個溝壑的邊沿,徑直向我藏身的樹爬來。

我放他靠近,他爬到離我三四的地方時我向他大喊讓他投降,他沒有投降,而是向我舉起了槍。這個舉動對他來說就是立即的死亡。

但這個年輕人啊,有著金色的頭髮和碧藍的眼睛,白皙的皮膚,十分英俊。就像一個小天使,但我不得不對他開槍。

第一天夜裡因為我太累了所以直接睡去,但在第二個夜晚,我卻起身掩面哭泣。因為這個孩子,他當時在那裡。此後的許許多多個夜晚,我總是從有這個孩子的夢境中驚醒,並為他哭泣。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將他從我的腦海中抹去。」

這是約瑟夫·羅伯遜,阿登戰役中美軍的一名步兵,此生最悲傷的回憶。

戰爭是全人類最不願觸及的傷痛,但直面上個世紀中葉那段炮火紛飛的血色歷史,對於戰爭的全面回憶不可避免。

我們通過閱讀可以了解到在那個時代擁有近乎瘋狂的一致性、在獨裁下盲目卻具有強大執行力的群體是怎樣從理智走向癲狂、怎樣在擴張中自取滅亡的,更應該了解,人類這因希望和愛緊緊捆綁在一起的脆弱而強大的群體,身上那與黑暗持續進行著不懈抗爭的堅韌美麗的部分,將隨著時間的流淌,永恆地閃光。

戰爭之下,無人倖免

長日盡處,在夕陽的餘暉中我們或可瞥見人類的傷痕,但我們知道,雖然我們曾受傷,但也終將痊癒。願這世上,永遠沒有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愛上一個地方的原因有很多,你就是其中一個
天才神童隕落:焦慮的父母,養不出成功的孩子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