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按照屈原《國殤》記載:勇悍的秦軍「壞心眼」也不少 還會給楚軍挖坑

按照屈原《國殤》記載:勇悍的秦軍「壞心眼」也不少 還會給楚軍挖坑

很多人對古代的「君子戰」津津樂道:一方覺得打不過,就「高掛免戰牌」,而另一方就真的偃旗息鼓等著對方援兵;兩軍交戰,都是各自派出一員大將單挑,其餘的將士都在一旁看熱鬧。而事實上,這種事情只有在演義小說和電視劇里才會出現,而真正的戰爭法則只有兩個字:「叢林」。即使是古代戰爭,講的也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強者為尊,只要能打贏,啥招都可以用,正所謂「兵者,詭道也」,而以眾凌寡是軍事家最喜歡做的事情:「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最後兩句的意思是:明知道自己兵力不如對方還要死磕,那就是去找死。

閑話少敘,咱們還是來說屈原。屈原生活在戰亂年代,那時候諸侯紛爭每天都在打仗,屈原的辭賦中有不少都是描寫戰爭場景的,而屈原辭賦名句也恰恰證明:只要能打贏,啥招兒都可以用,打贏才是硬道理!比如屈原在《九歌·國殤》中就留下了這樣的名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這篇《國殤》至少透露出三個信息:第一、當時打仗是不講規則的;第二,當時武器是可以買賣的;第三,秋瑾名句「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是跟屈原學的。

大家知道,屈原生活的年代,楚國跟秦國發生過三次大規模戰爭,每次都是以楚國慘敗告終:第一次發生在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丹陽秦軍俘獲楚國大將屈殤,斬殺楚軍甲士(精銳正規軍)八萬,然後楚國傾巢而出,又在藍田被打得大敗。第二次發生在楚懷王二十八年到三十年,三年打了三仗,楚國大將唐昧景缺陣亡,有記錄的是楚軍一次就死了兩萬。頃襄王元年,秦軍再次大敗楚軍,斬首五萬。

而「國殤」翻譯過來就是「為國而殤」,殤的意思就是未成年就死了,看來楚軍已經被打得全民皆兵不分老幼了——古代將尚未成年(不足20歲)而夭折的人稱為殤,當然,「殤」也用來代表無人收葬的無主之鬼——楚軍戰敗,自然沒人給犧牲者舉行葬禮,楚懷王熊槐熊橫姓熊人也熊,一直信任奸佞小人並被秦國暴打。

背景鋪墊完畢,咱們還是來說《國殤》名篇中透露的三個信息,第三個不用解釋,「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識字的中國人都會背。而第二個只需簡單解釋一下:屈原描寫的是楚軍的英勇,而他們用的居然是「秦弓」,這說明秦國不但打仗厲害,而且軍火買賣也做得精明——以戰養戰搶人搶地盤,不戰就賣軍火。

而這也體現了秦國的自信:楚軍即使拿著秦弓,也沒有秦軍的剽悍戰鬥力,不怕你拿著我的武器,因為你拿著也打不過我——筆者一直懷疑秦軍在賣弓箭的時候,是做了手腳的,賣出去的是射程和準頭都差一些的「外貿版」,好像今天「五大流……動軍火商」都這麼干。

最後要說第一點了,那就是古代戰爭也是以打贏為目的,而且是只求目的不擇手段:「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在屈原名句中得到了完美詮釋——「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秦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窩蜂衝上來包圍了楚軍將領的戰車,而且是先對付駕車的馬,矛戈亂捅,先把戰馬乾趴下,那楚將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而「霾兩輪兮縶四馬」,說明秦軍不但勇悍,「壞心眼」也不少,事先給楚軍挖了坑——兩個車輪都掉坑裡了,別說四匹馬,就八匹馬也拉不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武松斷臂宋江竊喜 武松一番話讓宋江寒心:從此江湖路遠永不相見
五虎上將誰跟諸葛亮關係最好?第一的不是關羽 趙雲也排不上第二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