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程序里的小機會

小程序里的小機會

阿禪 Jason Ng

讀完需要

10

分鐘

速讀僅需 6 分鐘

小程序火起來了么?當我碰到這 3 件事時,我是真切感受到小程序已經觸及到大小城市不同的人群了:

過去幾個月,有 10 多個投資人分別約我聊小程序,其中有好幾個表示,小程序是他們今年重點關注的領域,有許多基金,已經投了不少小程序

我所在的健身房,老闆是一個連大眾點評後台都不太會用的人,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說,他要為他的店鋪做一個小程序,並且已經找到外包公司

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有一天,她母親拿她的照片,在某某相機小程序上做了一張動圖發給她,問她好不好看

第一件事意味著整個創業圈已經在看好小程序,第二件事說明小程序已經觸及到普通的小商戶,或許應了那句話,「再小的個體,也應該有自己的小程序」,而第三件事,除了告訴我,小程序的用戶已經覆蓋到非常普通的中年人群外,還給我了不少其它的啟發,後面詳細來講。

2016 年,當我寫下《別開發 app 了》,讓大家把目光放在微信生態,去開發基於微信的應用時,很多人罵我,現在,很多公司已經只專註做小程序或小遊戲了。並不是想說我當時有多高見,每個新生的領域,都會有人說它好,都會有人鼓吹其他人投身這個領域,但這個領域能否跑起來,與這個團隊的產品節奏、生態里的各個層級開發者的看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微信團隊一直是我特別敬佩的團隊,能把產品、平台做得如此克制,實屬難得。

前幾天阿拉丁小程序統計和指數平台的 CEO 史文祿跟我說,他們要發布 2018 年上半年的白皮書,提前讓我看了一些數據。其實吧,我就是想看看「輕芒小程序+」平台有沒有被收錄到白皮書里,但我還是順手看了一眼他們的數據,從他們統計的數據里,我還是看到了一些符合我直覺的數據和判斷,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些。

或許你能從中看到一些「小機會」。

1

人群的機會

中老年人群可能會是小程序的增量空間。

微信官方公布 2018 年第一季度的月活躍用戶超過 10 億,而按照阿拉丁的統計,今年 1 月、2月,也就是小遊戲推出、春節各種紅包小程序數量爆發的期間,使用小程序的人數將近 3 億。

也就是說,還有 7 億用戶未用過小程序。

這些還未被觸及的人到底是什麼人呢?很有可能是下線城市的中老年人群。

從我自身的觀察,我發現中老年人在使用手機和微信時,有這些特徵:

App 時代,專門為中老年人做的產品本身就不多

兒女為他們買了手機配置好常用的 app 後,他們基本上不會再安裝新的 app ,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安裝

他們在微信群比朋友圈更活躍,微信群是他們的安全地帶,朋友圈讓他們或多或少有不安全感

他們想和子女走得更近,想模仿子女用他們用的 app ,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顯得更年輕,讓自己與子女有更多話題

他們並不是不愛使用 app 或小程序,而是大多數 app 和小程序並不是針對他們設計

基於這些特徵,其實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小程序可能很容易在中老年人群里爆發,首先他們喜歡在群里和熟悉的親人、鄰居聊天,且他們有大量的時間在裡面聊天,因為群里都是熟人,所以群里大家互相說的話互相都相信,如果某個人往群里扔了一個小程序,其他人點進去的可能性非常高 — 因為信任。如果扔小程序進群的這個人,還加上一句「快幫我點一下」「快,馬上就沒了」,她的鄰居和親人會很樂意幫她完成這個點擊。

其次,小程序不用安裝,它天然地適合覆蓋中老年人群。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去學習如何安裝,或者根本不需要知道「安裝」這兩個字。作為年輕人,你也不需要教你父母如何裝 app ,給他們發個小程序就可以了。

第三,小程序相對 app,一般更易於使用,學習成本更低。試想一下,你給中老年人一個美圖秀秀她能自己用起來,還是給她發一個黑咔相機小程序,她更容易使用?顯然是後者。當他們用起來後,他們的感受是,他們也變得時尚了,也和他們的子女一樣,學會修圖了。

據我所知,已經不少開發者把目光放到這個人群上了。從數量上來說,這個人群極其龐大,但用戶價值幾何,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判斷。不管怎樣,是時候讓互聯網產品多服務服務他們了。

2

提高「病毒係數」,就是好機會

所有人都在思考如何「裂變」,用專業的術語講,就是思考如何提高小程序的病毒指數。病毒指數的衡量標準是一個用戶帶來了多少新用戶。

我們知道,微信生態里,有很多廣告類型,比如訂閱號廣告、比如廣點通的廣告系列、比如讓大 V 發朋友圈等等,但最近我才發現,微信群的廣告投放,已經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了,很多人手裡控制了成千上萬的微信群,投放價格也已經漲到了歷史新高。

小程序的技術特性,決定了它的增長方式主要依靠人與人、人與群之間的分享。從阿拉丁的數據里也能看出,雖然小程序的入口有高達 64 個,但最容易獲得用戶的入口,還是通過分享,尤其是群分享:

這也是為什麼群投放的價格越漲越高。

所謂的「裂變」,其實就是一個人把小程序分享到群,其他人點進去,然後繼續上一個人的循環,不斷向下「裂變」。

我看了一些裂變做得比較好的小程序,他們一般是這樣做的:

分享時,讓分享者感覺自己正在炫耀,有自豪感

或者,分享時,讓分享者覺得能獲得一定的利益(比如紅包)

做得更好的是,讓分享者覺得自己與點進來的人,都能獲得一定的利益(比如拼團)

分享頁面精細化運營:不同的頁面,分享出去的文案、圖片都不相同,力圖做到最大的轉化率

分享到群的預覽頁面做得足夠引誘(比如有紅包),或足夠簡單,讓人一看就覺得沒有太多操作門檻

生成足夠精緻且帶上了個人屬性的海報,鼓勵用戶分享到朋友圈(比如各種心理測試、品味的結果、朋友印象等)

小程序里每個角落,都在無時無刻製造障礙,讓用戶分享才能獲得更多(比如遊戲續命,比如分享後解鎖)

以上,僅供參考。

3

提高留存,就是好「機會」

所有人都在思考如何「提高留存」。

雖然阿拉丁的數據顯示,小程序今年 6 月份的整體留存率要比 2017 年 11 月高,拿次日留存來說,整個行業去年是 13.2% ,而今年則是 25.5% 。

但整體上來說,小程序的留存率並不理想。我和很多做小程序的朋友聊過,之所以小程序留存率不高是因為能方便讓用戶再次打開的入口只有一個 — 聊天窗口下拉,而用戶每天又會使用多個小程序,下拉的第一屏只有 4 個位置,上午使用的小程序,下午可能就已經不在最近 4 個裡面,用戶很有可能不會向左滾動尋找曾經使用過的小程序,而且,只有極少的用戶會記住小程序的名字,在搜索框里再次尋找。

這和 app 不一樣,app 你安裝後,就會在桌面生成圖標,除非卸載,它會一直在桌面出現,你總會在需要時,或在不經意時看到圖標,然後你有一定的概率重新打開它。

但除非你主動在「發現」-「小程序」-「列表」里向下滾動尋找,基本上你是很難找回你曾經用過的小程序的。

這和張小龍說的「用完即走,好用再來」的理念是符合的,如果某個小程序用戶用完覺得不怎麼樣,它為什麼要出現在聊天窗口的下拉位置里呢?如果用戶覺得好用,他會記住小程序的名字,甚至會經常使用。

這是微信的邏輯。

這個想法在微信的角度是好的,但在開發者的角度,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小程序不斷被使用,於是所有人在想方設法,讓用戶第二天,甚至第二個小時再次打開的小程序,力圖讓自家的小程序一直保留在聊天窗口下拉位置里。

我所看到的,常用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任務系統或簽到系統,讓用戶定時打開簽到或做任務,簽到後獲得一定的好處

每次打開小程序,看到的內容都不一樣,鼓勵用戶多打開

與其它小程序互相導流,盡量讓自己經常出現在聊天窗口下拉里

針對目標人群,投放相關的公眾號,從公眾號里導量,比如某些閱讀類小程序就做了這樣的操作

通過模板消息重新把用戶召回

以上,僅供參考。

4

小遊戲也是機會

並不只有社交電商才是小程序風口裡的風口,小遊戲可能也是。

「小遊玩家」是我加入輕芒後做的一個實驗性小程序,它以內容的方式來推薦值得玩的小遊戲,目前用戶量還不錯。

我特別看好小遊戲,因為它是碎片化時間非常好的填充物。

當我們上個廁所、工作中休息幾分鐘、等人、臨睡前等,我們最經常做的事情無非是:

看新聞

刷朋友圈

讀公眾號

刷小視頻

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想動腦,我們只想娛樂一下,看公眾號需要動腦,刷朋友圈也比較累,於是小遊戲天然成了「用戶在碎片化時間不想動腦的消遣物」。

小遊戲們的操作都非常簡單,基本上一上手就會,很多小遊戲都不需要動腦,只需要在恰當的時機點擊屏幕,一局遊戲可能也只是幾十秒的時間。

我們從阿拉丁的數據里也能看出,整個小程序生態,開發者在各個領域都有布局,但用戶使用得最多的,卻是小遊戲:

上面這個柱狀圖裡,藍色是用戶打開這一品類小程序的比例,橙色是此類小程序的總數比例,可以清晰看出,雖然小遊戲只有 12.7% 的量,但它覆蓋的用戶超過了 34% 。

小遊戲「小」的屬性註定了用戶過一段時間就不會再玩,它不具有像王者榮耀、吃雞那樣的粘性,但因為「小」,小遊戲的開發成本也不高,不少公司,比如 ReadyGo 就推出了數十款小遊戲,打造他們的小遊戲矩陣。當然,也不乏有像「海盜來了」這樣的小遊戲,在強運營的配合下,用戶的粘性比一般小遊戲要高出一些。

5

內容小程序也可能是一個機會

2016 年 10 月,我在《小程序的想像力和不可想像域》里說,內容型產品不適合做小程序。

如今,可能我要收回這句話。

當時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當時小程序的入口只有掃碼和歷史列表,沒有聊天窗口下拉、沒有朋友圈分享、沒有公眾號嵌入的方式……反正,入口非常少。

對於內容型產品來講,入口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固定的入口,所有的變現都是空談。

最近一次訂閱號的改版,我聽到很多朋友抱怨:

閱讀量下降了

公眾號主體被削弱了

公眾號聊天窗口裡的菜單點擊量大量減少

這些,在《微信訂閱號改成內容流帶來的影響》都有預測到,或許,在入口已經增多、訂閱號連接小程序的路徑被削弱的時候,將內容做到小程序里,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至少從入口的角度來說,聊天窗口下拉的入口,比訂閱號文件夾里的入口,要淺很多。

我最近研究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 — 新華社。沒錯,就是這個我這種公眾號評論被收回的反動分子可能從不會看的新華社。他們最近推出的小程序,從數據角度讓我有些許驚訝。

兩會期間,新華社有一個 KPI 也好、任務也好、使命也好,反正就是要傳播兩會的消息,按照他們公眾號的粉絲量,10w+ 是必然的,但他們除了寫文章推送之外,做了一個答題 PK 的小程序,將兩會的新聞,做成數百道題目,用戶可以在小程序裡面和其他人在線 PK 兩會知識。

這個小程序新華社只發了一次公眾號推送,後來全依靠裂變傳播,第三天,答題 PK 的場次突破了 100w 場。後來他們陸續在這個答題小程序里推出各種時政題庫,效果也都不錯。

這個案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到底內容型小程序應該怎樣做,我原先的設想是,把公眾號內容,甚至更「多媒體」的內容塞到小程序,也許就是內容型小程序的形態,但把內容變成答題是我沒想到的,它的數據表現也是我沒想到的。

或許在思考如何做內容型小程序時,我們應該把前面提到的「機會」結合起來:

內容如何裂變?

內容如何提高留存?

內容如何像遊戲一樣好玩?

內容如何覆蓋那些大多數 app 沒有覆蓋的人群?

或許,微信生態里,除了個人之外,數量最龐大的主體 — 訂閱號,可以通過某種方式,把內容變得更立體、更互動,甚至被反覆消費(而不是看一遍就關掉),這樣,或許是內容型小程序的突破方向,也可能是訂閱號變現的一種新手段。誰說內容型公司的變現手段只能是訂閱號里賣廣告呢?

6

依舊看好微信生態

小程序生態能不能發展得更大,除了開發者積极參与之外,微信的態度、能力輸出、入口流量都非常重要。

和 2016 年寫《別開發 app 了》時的想法沒變,甚至更堅定地認為,微信生態里的用戶時間還未被榨乾,用戶還可以在微信生態里獲得更多服務,而這些服務,應該由小程序來提供。

雖然抖音、頭條分掉了不少微信的用戶時間,但微信依然是目前用戶使用時長最長的 app,隨著微信開放的能力越來越多,小程序開發者的數量越來越多,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個平台依然充滿活力和可挖掘的潛力。

為什麼如此相信?因為我從未見過如此克制站在用戶角度做產品的團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可能吧 的精彩文章:

TAG:可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