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事關智慧和笑:我們不愛笑:你對幽默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事關智慧和笑:我們不愛笑:你對幽默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圖源:Pixabay.com

「事關智慧和笑」系列第5篇

《知識分子》科學新聞實驗室第23篇

撰文 | 王 貝(《知識分子》科學新聞實驗室特邀作者)

責編 | 黃永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走在北京西城區百萬庄大街上,一家美容美髮店櫥窗玻璃上的廣告吸引了我的注意。這廣告說得有意思,「可以蹭網,可以約會,可以打滾」——Wi-Fi免費蹭,現在已經是很多店鋪的必備服務;可以約會,倒是也可以理解,無非環境好,適合與朋友同往;但「可以打滾」到底是意欲何為,坦白講,我並不想深究,只是覺得有點兒意思而已。

可是,當我把它當個樂子轉告朋友時,沒想到卻引起了她情緒上不小的反彈。「這難道不是在暗示什麼不良信息嗎?」

你瞧,不同的人對幽默的感受多麼不同。這種差異,讓幽默變得很難辦,就像魔術師手裡翻轉的絲巾一樣,時時遊走在娛樂與危險的邊緣,一個不小心,就會露出底牌搞砸演出,甚至在不知不覺間惹惱觀眾。


你的幽默真不幽默

林語堂在《論幽默》中,引用了麥烈蒂斯對幽默的鑒別,說到「假使你只向他四方八面的奚落,把他推在地上翻滾,敲他一下,淌一點眼淚於他身上,而承認你就是同他一樣,也就是同旁人一樣,對他毫不客氣的攻擊,而於暴露之中,含有憐惜之意,你便是得了幽默(Humour)之精神。」

如上文提到的廣告案例,在我看來可以被視作幽默的小廣告,朋友卻從中感受到了不悅。幽默的本意是為了博大家會心一笑,以拉近人與人的關係,但為何會出現讓人感受到不悅的情景?

其實,學界對於那些激發負面情緒的幽默早有戒備。《幽默代碼》一書中,用了一個篇章來探討「幽默是否有陰暗面」。章節的最後,作者寫道,「我們對那些最用力的嘗試笑得最大聲,比如那些摻雜著危險的事。要製作最好的喜劇,我們不得不無限接近於悲劇的領地。對某些人而言,這樣做的結果會擊中那個完美的笑點。但對其他人而言,這卻可能越界了。」

我想起一位女性朋友曾經向我哭訴的情景。她在懷孕期間身體發胖,原本已深感苦惱。不料,一天丈夫在陪同妻子上班的途中,看著面前笨重的妻子說:「你現在真像一頭熊。」說完哈哈大笑,殊不知一旁的妻子早已怒火中燒。一場爭吵在所難免。

2003年時,加拿大幽默研究學者馬丁依據幽默的不同方式把它分成了四類,分別為自強型幽默、親和型幽默、攻擊型幽默、自貶型幽默。用香港城市大學幽默心理學研究者岳曉東的話來解讀,就是「與人為善和拿人開涮」的區別。

「拿人開涮」的幽默聽上去無禮,但想想兒時教室門上放著掃把捉弄人的惡作劇,以及電影電視作品中時不時出現的那些「越界」場景,你大概就不會對它感到陌生了。

電影《粉紅豹》中有一個場景,彼得·賽勒斯在一家店裡看到一隻狗蹲在桌子前,他問店員:「你的狗咬人嗎?」店員答道:「絕不。」可當賽勒斯低下身子想和狗親近時,卻被狗狠狠咬了一口。可當賽勒斯氣急敗壞地質問店員時,對方卻輕描淡寫地來了句,「那不是我的狗。」

看上去,這樣的認知不協調的確有些笑料,不過顯然挨咬的賽勒斯不覺得,同情賽勒斯的看客也不會發覺好笑,反而有可能會認為店員冷漠無禮。一件事可笑與否因人而異,受眾個體間的差異很可能會影響他們對幽默刺激的反應。

美國著名家庭輕喜劇《摩登家庭》中也有這樣一個場景。主人公卡梅隆某天不太順,一頭撞在了岳父家的門上,而在門外的一家人看到這個場景的表現卻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分化。

父親傑,女兒克萊爾和兒子米切爾被眼前的一幕逗得樂不可支。而傑的妻子格勞麗亞和她的兒子卻一點沒發覺好笑,甚至十分驚訝三個成年人竟然如此冷酷地拿卡梅隆的遭遇尋開心。

對幽默這不太美好的一面,威利鮑爾德·魯赫也一直關注,他指出,「如果我們將幽默視作親和型幽默,一種發自內心的幽默,那麼放眼全球,幽默都鮮有副作用。然而,如果將諷刺、嘲笑、愚弄也視作幽默,那麼當幽默激發出羞恥或其他負面情緒,是很有可能會傷害他人或者讓他人害怕被嘲笑的。」


小心那個吸血鬼

現如今,幽默成為了越來越受歡迎的能力,甚至滲透進了以往人們認為應當嚴肅、正襟危坐的領域。比如教育。

最近朋友圈颳起高考懷舊風,倒讓我的一位朋友回憶起了至今記憶猶新的一個課堂笑話。高三時,班級氣氛壓抑,數學老師上課前一改往日風格,講起了段子:「數學老師帶我們在數學的海洋里遨遊,結果只有數學老師一人生還。」學生哄堂大笑,整個班級氣氛都柔和了不少。

這顯然是一個利用幽默產生積極效果的教學案例。迦納在《教育中的幽默》一文中證實了幽默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文章指出,心理學研究已證實,幽默可以減少學生的焦慮和壓力,還能幫助學生提升自驅力,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

但即使有這麼多好處,迦納還是覺得,人們並不總是能夠準確預測幽默能獲得的效果,所他還是提醒教育者,使用幽默要謹慎。因為只有在教育中應用適宜的幽默,才能幫助學生接收更多信息。

他在研究中發現,對幽默這種個體差異明顯、主觀性強且和情景聯繫緊密的能力,並不是在課堂中用得越多就效果越好。甚至,一些學生評價比較普通的教師,其實在課堂中用的幽默元素要比評分高的老師多兩倍。

在處理嚴肅內容時,幽默當然是一劑良好的潤滑劑,只不過幽默常常遭遇的難題也令人無法忽視——最終起調節作用的潤滑劑搶佔了C位,學生在短暫被段子吸引後,又重歸對枯燥知識毫無興趣的常態。

這需要教師手中握住一個明確、收放自如的開關,在嚴肅與幽默之間無縫切換,才能實現在嚴肅的知識中穿插幽默元素達到調節的效果,而不是變成在幽默中穿插知識。嚴肅內容/知識——玩笑/與學習無關的內容……如此循環往複,學生才能在幽默環境下更好地吸收、消化知識。一旦「開關」模糊不清,或者幽默與嚴肅內容本末倒置,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就該打個問號了。

就像前面提到的高三課堂上數學老師的小笑話,至少對於我朋友理解那堂課的內容來說,幫助是十分有限的。

學生記段子比上課內容記得更清晰,這在廣告學中有一個很吸睛的術語——「吸血鬼效應」(facilitation effects)。上世紀60年代,美國有研究證實了輕度的注意力偏差導向,會對廣告效果有提升作用,能夠幫助減輕人們對廣告的抵觸心理。這也是為什麼幽默元素在廣告中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它輕鬆消解掉了人們對廣告的敵對態度,讓廣告和受眾間的關係變得柔和。但是,研究也發現,高強度的注意力偏差帶來的廣告效果,卻還不如沒有這種偏差導向的廣告,而高強度的幽默信息會捕獲受眾注意而佔用大量的中樞資源,形成高強度的注意力偏差。

也就是說,在廣告學中,那些強幽默內容可能會讓受眾分心,大眾或許十分享受一則廣告,但是卻忽視了裡面隱藏的品牌、產品信息。廣告主花費高昂廣告費,最後成就了它的喜劇效果,卻讓受眾對廣告投注資金的品牌毫無印象,廣告主肯定是要氣憤得拍桌子了。


幽默——滑稽——?

「因為正統文學不容幽默,所以中國人對幽默之本質及其作用沒有了解。常人對於幽默滑稽,總是取鄙夷態度。」林語堂曾經在談到文學時,提到了幽默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一直以來人們對幽默的偏見不僅僅出現在文學中。

比如我們所提到的教育工作者。如今,有幽默能力的教師越來越受歡迎。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有些老師不惜修鍊十八般武藝,甚至把自己逼成被教育耽誤的段子手。在那些相對保守、傳統的教育者的眼裡,這樣的嘗試就有可能背上「不嚴肅」的鍋,甚至延伸至對愛用幽默元素的教師的不信任。

我的高中語文老師便是一個案例。他是一位對教學保有飽滿熱情的教師,並且樂於用自嘲為學生帶來歡樂。有一次,他在隔壁班上語文課,正當激情昂揚地講解古文時,坐在第一排的女生饒有興緻地托著雙腮看著他說:「哇,彩虹哎。」原來,他在激情四溢地講解時吐沫橫飛,在陽光的照射下,在他與第一排學生之間形成了一道小彩虹。

他將自己的這則糗事在我所在的班級講述時,大多數同學笑得前仰後合,而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旁邊的男生分明露出了鄙夷的神情。更令人不解的是,這位教學能力絲毫不遜色的老師,在高三時被另一位嚴肅的語文老師所替換。大概在校長眼中,一個成天嘻嘻哈哈和學生打成一片的老師,是帶不好高三生的。

對於幽默者的刻板印象在影視作品中也比比皆是。那些慣於製造幽默的人,或是笑料的包辦者,用自黑為大家提供笑料,結果卻真的陷入了被嘲諷的境地。

前段時間大熱的《唐人街探案2》中有一個場景,黑客高手Kiko在互聯網上扒出秦風和唐仁的背景,並對這個組合做出了綜合判斷:「A genius and an Idiot」。Idiot當然是指唐仁。導演借Kiko之口,說出了大多數人對唐仁這一角色的感受。你瞧,人們一邊嘲笑唐仁是個「傻瓜」,一邊安之如怡地享受他的無厘頭在電影中貢獻的笑料。

表演者和觀眾之間互相不能理解的情況,常常令幽默的表演者陷入孤獨痛苦的處境。BBC拍攝的《單口喜劇的藝術》紀錄片中,英國喜劇演員西蒙?阿姆斯特爾就表達了這種困惑。當被主持人問到,「你是只想把觀眾逗樂,還是不滿足於笑笑而已?」西蒙回答道,「我要的多得多得多,有的時候他們笑了,我卻覺得煩心,我會想『你笑什麼啊,你應該來安慰我才對啊』。」

在現實中,無論是幽默本身還是幽默的創造者似乎都略帶招黑體質。比如,這個段子:「我看到一本書上說——吸煙有害健康,於是我把書戒了。」在我看來,出乎預料的結果讓這個段子很有笑料,但嚴肅的家長看到卻認為這導向要不得。而幽默的表演者更是常常在互聯網上被鄙視——「你以為你很幽默嗎」?

魯赫在不同國家都觀察到,一些人對幽默和幽默製造者的敵對情緒。其實這樣的偏見大可不必。魯赫在Training the Sense of Humor with the 7 Humor Habits Program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一文中,總結了以往的研究指出,幽默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聯已經在研究中得以反覆證明。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幽默的積極價值正在被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

當生病的低齡患者在門診抽血時,突然出現的幾個小丑用滑稽的裝扮和魔術表演迅速吸引了小患者的注意,讓孩子在沒有意識到疼痛的情況下,完成了采血過程。如果你在一些醫院看到這一幕,千萬別覺得驚訝,這是在國外已經有30餘年歷史,卻剛剛進入中國不久的「醫療小丑」。

上世紀80年代末,紐約一所醫院內最早出現了「醫療小丑」這個角色。利用馬戲團里最具娛樂特色的小丑形象,到病房為低齡患者帶來歡樂,以減輕疾病的痛苦。

看上去,那個戴紅鼻頭、化著誇張妝容、穿著色彩鮮艷衣服的小丑形象,和嚴肅的醫生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醫療小丑」已經在以色列成為多數兒童醫院的標配,而且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等多個國家,都已經發展成為嚴肅的職業。他們不僅要學習喜劇表演、練就引人發笑的能力,而且還要在大學中學習心理學、醫學、護理等專業知識。

說了這麼多,你覺得幽默像不像冬日裡的篝火,離得太近有引火上身的危險,離得太遠又有被凍成人肉冰棍兒的可能。但離遠點兒離近點兒都不礙事,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可你要是看這堆篝火不順眼,一怒之下用水潑之而後快,那恐怕就得當心旁邊兒圍火取暖的人會不會揮拳頭了。

關於作者:

王貝,長期擔任科學記者,曾為多個媒體平台供稿。


人名與術語:

威利鮑爾德·魯赫(Willibald Ruch):瑞士蘇黎世大學心理學教授、國際幽默研究協會主席。

彼得·賽勒斯(Peter Sellers):英國喜劇演員。

《幽默密碼》(The Humor Code):Peter McGraw與Joel Warner撰寫。

《教育中的幽默》(Humor in Pedagogy), R.L. GARNER

《摩登家庭》:美國家庭輕喜劇。

《粉紅豹》:美國電影。

迦納(R.L.Garner): 美國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教授。

西蒙·阿姆斯特爾(Simon Amstell):英國喜劇演員。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周忠和、蒲慕明:倫理應與科學齊頭並進 | NSR專欄
阿維菌素的發現:2015年諾貝爾獎之虛實真假 | 羅伊·瓦傑洛斯博士的禮物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