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全國人民對上海人誤解太大

全國人民對上海人誤解太大

原標題:全國人民對上海人誤解太大


文/野獸


希特勒有句名言:「仇恨是最好的凝聚力」,在十幾二十年前,對上海市民的批判,是在全國有其巨大市場的,比如說上海人崇洋媚外啦,上海人排外啦,等等。歷史上一個群體跟另一個群體互相鄙視是常有的事,比如過去農耕的跟漁獵的互相鄙視,農民覺得打獵的太野蠻粗鄙,游牧民族覺得農民井底之蛙,都是無知之徒,兩種不同文化其實各有優劣,和爭議,一個馴化動物,一個馴化植物,要爭個所以然來太難太難了。但你農耕文化,偏要說商業文化不行,那就瞎扯淡了,因為農耕文化跟商業文化是存在代差的,即便是最早的古希臘的商業文化,也要比歐洲中世紀的農業文化要先進很多,所以才有了復興「古羅馬古希臘」的文藝復興,因為農業文化讓歐洲倒退了,必須重新找回幾千年前的商業文化祖宗復興一下。


上海這種商業文化讓往北方的農民兄弟不爽,從民國就有了,老舍筆下就有「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老人,扛著大米也不是大白菜,影射這些人,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骨,京派文化當時跟上海的海派文化形成對立,互相擠兌,但民國也是歷史了,我們今天看到很多那個年代的錄像,孫中山一口廣東話,宋慶齡一口吳話,張學良一口東北話,只有愛新覺羅溥儀的「普通話」最為標準,所以我們今天的說的語言,早被統一了,並且這個語言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雖然說從秦始皇開始,就「書同文」,「車同軌」,但是語言歷史上一直沒法真正統一的,因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沒法統一的,我可以跟你用一種貨幣,用一種輪胎,看一種文字,但你要我跟你一種思想,去你媽的。所以上海話,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松江話領銜的各種上海方言,再跟寧波話,蘇州話雜交,引入一些英語辭彙,形成的「滬語」,是江浙地區最強勢的語言,這是人民自我進化,自己的選擇而已。至於「崇洋媚外」,我們今天說的現代漢語,比如:「經濟」,「社會」,「資本」,「物理」,「化學」,「生物」,「民主」等等,本來又都是從日語中引進的,英語中又有一大部分單詞,是從法語引進的,並不是像全國人民想的那樣,上海人因「華洋雜居」,「媚外」產生的語言,文化,和思想。上海人只不過是從各地來的移民,比全國其他地區更早地進入現代化文明而已。


今天普通話開始慢慢想一統天下,令上海話有所衰落,但是上海的文化是不會亡的,因為中國歷史上,哪怕陸秀夫抱著皇帝(宋朝被蒙古所滅)跳海了,哪怕太監陪皇帝(明朝崇禎皇帝自縊)上吊了,漢語也沒有消亡,反而令夷狄自己「漢化」了自己,所謂「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先進的文化永遠會征服落後的文化,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必定征服守舊,舔祖宗,揮刀自宮的文化,見多識廣的文化必然征服井底之蛙的文化,現代化的文化,必定征服小農經濟的文化,所以外地人,來上海,讓自己「滬化」,就可以了,不要去談文化問題,你沒有文化,談個鳥的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助網 的精彩文章:

TAG:華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