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蔡昉新著《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蔡昉新著《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經濟在40年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何能成功地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正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未來又將走向何方?6月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蔡昉所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以下簡稱《四十不惑》)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蔡昉出席座談會並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蔡昉講話。本報記者 朱高磊/攝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本報記者 朱高磊/攝

《四十不惑》採用經濟學的規範分析方法,以改革發展邏輯為主線,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風格講述中國經濟奇蹟,嘗試用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豐富經濟發展理論。該書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改革開放可以成功地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以事實描述和經濟學邏輯簡述了中國40年的成功發展如何促使人民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該書還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做出判斷,揭示了當前所面臨的新挑戰和新任務,提出了從依靠人口紅利向獲得改革紅利轉變的思路,探討了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實現向高收入階段過渡的路徑。

蔡昉指出,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深挖生產要素供給生產率提高的潛力。正確的改革開放一定能解放生產力,進而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中,改革開放是充分必要條件。這也是改革開放40年經驗所帶來的啟示。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的經濟高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中國經濟增長不會回到以往的高速度上,但可以延緩經濟增速下降的速度,從而保證中國平穩成為高收入國家。挖掘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提高的潛力,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改革。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提高尚有一些潛力可挖,中國仍可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等措施來挖掘潛力。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顯示了改革的重要作用。改革可以直接改善生產要素的供給,並提高生產率,最終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只有通過正確的改革措施,才能激發各個領域的發展潛力。例如,戶籍制度改革對於激發農村勞動力具有重大意義,金融體制改革對於國家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蔡昉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帶來兩大啟示。第一,在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目標的指引下,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拘泥於模式。中國的改革最初是沒有藍圖的,但有明確的方向,即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這樣一個根本的目標,中國可以借鑒所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卻不照搬任何現成的模式,並最終實行了市場經濟。第二,意識形態在中國的改革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只有正確的意識形態才能真正讓改革向前推進。以扶貧為例,扶貧的邊際效益是遞減的,後期推進難度會增大;當有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扶貧措施才能產生切實效益。要實現2020年全部脫貧的目標,就要基於以人民為中心的意識形態作為指導。

當天,多位專家圍繞該書展開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卓元發言。本報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表示,《四十不惑》文字敘述引人入勝,既通俗又深入,是一部發人深省的經濟學著作。中國經濟的顯著特點是,國土面積大,發展韌性強,發展歷程中迴旋餘地很大。該書無論在論述方式方面,還是論證度方面,都堪稱一部值得深入閱讀和思考的經濟學著作。40年來,中國發展很快。該書在人口紅利、扶貧、農業等方面做了深入論述,對中國發展歷程作了客觀闡釋和具象化呈現。該書在與西方經濟學一些主流觀點進行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表達出獨到觀點,體現了中國經濟學的視角、立場和學術高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曉山發言。本報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表示,《四十不惑》學理性強,且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該書闡述了中國經濟漸進式的、沒有總體藍圖規劃的起步,這與中國農村的改革進程是不謀而合的。相較於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改革,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是在有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藍圖的前提下進行探索,更具前瞻性和科學性。因此,在政策落實和實踐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因地制宜、避免偏差。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發言。本報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從三個方面談了對《四十不惑》的體會。第一,全書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但又具有深刻的學理性。第二,全書嚴謹、規範,是在規範的經濟實證研究方法、規範的邏輯、規範的框架和範式基礎上,對中國改革開放經驗進行詮釋。第三,全書著重講述了中國經濟當前的問題和未來面臨的挑戰,與一些就事論事談中國經濟的論著相比,更具深度和實用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發言。本報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四十不惑》把諸多傳統的經濟學方法尚難以闡釋的矛盾和問題做了詳盡闡釋。該書呈現出三個鮮明的特點。第一,在理論方面有所創新,即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第二,該書將學術理論研究和政策性理論研究相結合,在學理層面將兩者有機統一。第三,該書對當下的熱點問題進行了理論呼應,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理性方法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發言。本報記者 朱高磊/攝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中,2008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年。這一年,西方發生金融危機。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從這一年出現明顯變化。2008年以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接近10%,被稱作中國經濟的增長奇蹟。中國經濟在2008年還出現了經濟結構、金融領域等方面的明顯變化。這些都是值得經濟學者關切的角度。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主持座談會。本報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學術界和理論界都做了充分的工作來梳理和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四十不惑》一書在《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之迷》的基礎上,根據新的材料做了新的思考和修訂。該書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40年軌跡和事實,回應並批駁了西方經濟學一些主流觀點。該書視野開闊,結合中國歷史經驗對「李約瑟之迷」、彭慕蘭「大分流」理論等進行回應,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首部從理論角度系統探討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變革與發展的著作,體現了很高的理論水平。

座談會現場。本報記者 朱高磊/攝

原標題:用中國智慧豐富經濟發展理論 《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李文:「按動自我摧毀紅鈕」 美國開啟世界資本主義碎片化時代
「金磚國家與全球傳播秩序重構」學術研討會徵稿通知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