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也不能成為你的鏡子,除了你自己——認知迷失的陷阱:巴納姆效應

誰也不能成為你的鏡子,除了你自己——認知迷失的陷阱:巴納姆效應

「你是一個勇敢勤勞的人,但是偶爾也會因為慵懶而自責;你天性善良,樂觀,並且注重文化修養,同時又不忘放眼世界…」

這段話是星座論壇對某星座的定義,有沒有覺得這就是你所屬星座的描述?儘管你並不知道這說的是什麼星座,但你還是會覺得說的可能就是你。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就被稱之為巴納姆效應。

弗拉實驗

心理學家伯特倫·弗拉(Bertram Forer)於1948年對學生進行一項人格測驗,並根據測驗結果分析。試後學生對測驗結果與本身特質的契合度評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實上,所有學生得到的「個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1、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2、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

3、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

4、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

5、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

6、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

7、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

8、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9、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

10、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結果平均評分為4.26,在評分之後才揭曉,弗拉是從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搜集出這些內容。從分析報告的描述可見,很多語句是適用於任何人,這些語句後來以巴納姆命名為巴納姆語句。

巴納姆效應起源

巴納姆效應又稱弗拉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弗拉(Bertram Forer)通過以上實驗(弗拉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米爾則以這位著名雜技師的名字將弗拉的實驗結果命名為「巴納姆效應」。

Source:Google

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

在巴納姆效應測試的另一個研究當中,學生們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隨後研究者對報告進行了評價。研究者們先寫下了學生們個性的正確評估,但卻給了學生們兩份評估,其中一份是正確的評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談的評估。在之後,學生們被問他們相信哪一份評估報告最能夠切合自身,有超過一半的學生(59%),相對於那一份真實的,選擇了那份假的評估報告。

巴納姆效應與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經常為此而憂心忡忡。母親再三告誡對他來說毫無用處。直到16歲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在屋子裡,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而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父親說:「我昨天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一起去清掃南邊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裡面的鋼筋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們抓著扶手一級一級的爬上去了,等到我們下來的時候,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後面。後來,鑽出煙囪我們發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都被煙囪裡面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然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是嗎?」愛因斯坦一下子來了興趣。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是啊!你知道嗎?我當時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了,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樣,臉髒的像個小丑,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裡去洗了又洗,然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我鑽出煙囪是乾乾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乾乾淨淨的,因此,只在那裡互聯洗了洗手據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皮,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後,鄭重的對他說:「你知道嗎?孩子,我給你講這些,其實是想提醒你一下,無論任何人,都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你自己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即便是白痴都有可能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巴納姆效應的本質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

【從生命本質衝動來說】

是一種人在實現生命追求過程得到的代償行為,即所謂的「諂媚效應」。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從認知行為來說】

這是人們對信息的認知選擇偏好(無意識),人們對於信息的接收,只要信息中存在自己認可的或與自己經歷過的內容,人們就會往自己身上套。

而從基因角度上來看,每個人幾乎都是一樣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腦,大腦中相似的機制引發每個人的思維。儘管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對每個人的思維產生影響,但大體上來說,每個人的情感、個性上總有很多共性的。

【從信息的角度來說】

大多數能產生巴納姆效應的信息存在著「即此即彼」矛盾互補的邏輯;這種模糊的定義和表達,會產生即是錯的,也可能是對的錯覺。

理性缺失的表現

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不能不遺憾地說,「認識自己」的目標距離我們仍然還很遙遠。

Source:Google

探索其原因,不能不提到巴納姆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於是只能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正因如此,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環境當中,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

巴納姆效應所導致的理性缺失的主要表現為:

1、認知謬誤

對信息的部分認可,會產生對整體信息正面評價的錯覺,從而引發認知謬誤的暈輪效應。簡單來講就是片面的態度,演變成對全面內容的認可或否決,即以偏概全。

比如,星座和血型的內容,人們總是能夠找到其中一小部分內容所描述的特徵跟自己的經歷相關,從而將自己歸類為該星座或者血型,而不理會其他無關內容。

此外,當星座的解說被認可之後,還會對人產生暗示作用,這種暗示作用會長期活躍在意識中,從而影響人的行為。

例如,星座預測說你下周會水逆,如果你是星座熱衷者,那麼下周你的生活一定都在預防水逆,從而內心惶恐不安。

在這種心態下,你遇上任何一點不順心的小事兒,都會往水逆這件事情上去解釋。

2、邏輯失效

能讓人產生巴納姆效應的內容,大多數同時存在邏輯的正面和反面,因此,無論是從正面還是反面都無法找到反駁的理由。

比如說上文弗拉實驗的這句話:「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就是典型的正反兩面皆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時候人們都會從自己以往的生活中找到與之對應的經歷。

此外,由於認知謬誤的存在,人們會更傾向於先做選擇,然後尋找支持自己選擇正確的原因,最後用邏輯說服自己,而不是先對信息做判斷,再做選擇。你不是在用邏輯解決問題,而是用邏輯說服自己。

3、注意力被感性主導

在同一時間內,人的注意力是唯一的。當注意力被感性佔據的時候,理性就會被感性的情緒所淹沒,這時候人的意識判斷就會被感性主導。

由感性引起的意識判斷,會受到情緒的影響,造成的結果是:任何能夠緩解情緒的內容都將會得到認可,而任何加重情緒的內容都會被否決。

例如,那些深夜情感類的內容,總是能夠戳中人們內心最深處,儘管這些內容大部分都是毫無邏輯的心靈雞湯,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在這種無邏輯的內容得到安慰。

如何避免巴納姆效應

1、學會面對自己

有這樣一個測驗人的情商的題目是: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後,她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麼呢?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後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願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是缺陷,就通過自己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2、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於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的信息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3、避免第一印象的心理定勢

由於暈輪效應的存在,人們在評價接收到的信息時,無論是人或物,總是存在先入為主,形成認知;以後碰到類似的人或物,都會參考首次認知所形成的記憶,久而久之變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定勢。

要避免這種無意識的心理定勢,最實用的方法是:自我否定!慎思思維快速判斷得出的評價和判斷,改變反饋意識。

3、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任何的觀點和內容的正確,都存在特定的前提條件;比如說時間、場合、背景、環境等。找到這些內容正確的前提條件,是客觀判斷的依據。

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4、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

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5、避免情緒判斷

任何的判斷和選擇,都需要評估收益和風險,這種評估的正確需要理性作為主導,而不是單純「好壞」的感受。(除非這種選擇和判斷就是為了疏解情緒而做的決策)

在有情緒的時候做選擇和判斷,理性就一定會缺失。如果情緒得不到控制或排解,人會因為情緒的存在而使注意力無法保持理性思維。因此,在做選擇和判斷時,最好是將情緒先排解。

控制情緒,也是一種方式;但是控制能力因人對引起刺激源的程度適應能力有關。比如說沉著冷靜的人,情緒失控的閥值要比暴躁的人高一些。

此外有情緒跟情緒失控是兩種不同的形態,有情緒不一定會表現出來,但卻會影響理性思維。(情緒,本質上也是一種焦慮,只能通過排解消失,自控只是一種延緩手段)

Source:朝斯夫|簡書,海英博士|搜狐健康,MBA智庫百科

一天

1、貧窮並非是沒錢,而是慾望和錢的錯位。

2、令人上癮的東西,包括以下元素:數字、情感、荷爾蒙,和不確定性。例如世界盃。

3、人們在絕境下毫無自由的選擇,常會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自由。

4、假如某個方法能夠讓你快速獲得某種智慧,那麼這種方法所造成的全社會智慧貶值的危害,要遠大於你所獲得智慧的益處。

5、不肯下注的預言極不坦誠,也會遭遇預言實現了的懲罰。但這「實現」的概率因「沒下注的懊惱」而被放大了。

6、女人嫌棄愛慕者貪圖自己的姿色而非專業,男人嫌棄愛慕者貪圖自己的專業而非魅力。

7、和你談人生的,激勵你的人生的,真能幫助你的人生的,通常都是不同的人。

8、在實用主義社會,暴力最終佔領各個領域。

9、未必有希望才能堅持。死亡本身最沒希望,但賦予了其他希望最大的意義。

10、時間,是一種容器,可以裝入一切,卻不能裝入時間自己。

11、網路新辭彙,是一場年輕人試圖甩開老年人、而老年人試圖追上年輕人的代溝武器。

12、牛逼人士的過去如果也很牛逼,看起來很牛逼;如果過去很傻逼,看起來也很牛逼。所以,「現在」統治了「回憶」。(看某篇文章,徐小平39歲還在賣披薩,而高曉松很早就靠一句廣告語賺了1.6萬。)

13、每個人都被困在自己的基因里。

14、從蠢事那裡提取實驗數據,比從聰明事那裡提取的實驗數據更有價值。

15、我們喜歡嘲笑那些人,那些為了孩子留學賣房子的工薪家庭,那些為了小三一擲千金的土豪,那些為了主播花掉幾十萬的打工者。但我們不知道,那是他們可以花錢買到的最好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腦早操 的精彩文章:

TAG:大腦早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