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們說, 這個朝代隕滅, 從此再無中華

他們說, 這個朝代隕滅, 從此再無中華

原標題:他們說, 這個朝代隕滅, 從此再無中華


1


多年以後,北宋開寶六年(973),當35歲的張雍在開封高中進士時,連他自己都覺得人生如夢,因為他曾經,是一名乞丐。


張雍年輕時,恰逢五代末期戰亂,張雍全家人都被契丹所擄掠,他自己艱難逃生到異地他鄉後,淪為乞丐,最困難的時候,「孑然無衣」,「懷無百錢」,僅僅靠著在洛陽街頭討飯求生。


但誰會想到,張雍最終卻靠著自己的勤奮和上進,通過層層科舉考試成為了一名進士,後來成為一名研究毛詩(西漢毛亨和毛萇所輯注的《詩經》)的大學者,並且官至禮部、戶部、兵部三部侍郎、尚書右丞(相當於副宰相)。

以一名乞丐出身,最終通過個人努力成為副宰相,可以說,這種夢幻人生和社會階層上下流動的開放性,在中古時代,只有宋朝才有。


這幾天是高考的志願填報時節,高考可以改變人生,但若說高考以及當代社會,能在多大程度上像宋代一般,成為個人改變社會階層的利器,則很值得探討,而從張雍和科考、高考,最愛君也想起來一件事。


那是2012年3月,當時最愛君在北京採訪全國兩會,在人民大會堂,剛好聽到了全國政協委員、北大教授厲以寧老師的例行發言。厲以寧當時說:如今的中國社會,由於教育資源等各種資源的分配不公,已經形成了社會階層的固定化、凝固化,形成了職業的世襲化,達官富人的後代還是達官富人,農民工的後代,卻還是淪落為農民工



厲以寧說,當今中國的社會階層,已經開始固定化。


厲以寧老師的發言只有短短十分鐘左右,但整個人民大會堂中間卻幾乎每隔一兩分鐘,就會爆發出一陣響徹全場的暴雨般的掌聲,在幾年採訪全國兩會的過程中,那是最愛君聽到的,反響最為熱烈的一次發言。


因為北宋的張雍已經成為神話,無數掙扎在最底層的中國人,這一生,都將難以掙脫他的社會階層。


2


宋朝是一個造夢的時代,一個神奇的時代。


兩歲喪父、母親改嫁的范仲淹(989-1052),年輕時是個窮書生,他當時甚至窮苦到,每天的飲食僅僅只有一碗稀粥,為此他習慣將粥冷卻後分成四塊,然後早晚各兩塊,再配以一點鹽巴拌著韭菜末吃,「劃粥斷齏」,是他年輕時的真實生活寫照。

有一天,范仲淹到神廟求籤,詢問神靈自己能否成為宰相,他說,「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范仲淹沒有想到的是,他最終做到了北宋朝廷參知政事,這個職位在當時,相當於副宰相——而類似張雍、范仲淹一樣的社會最底層,靠著自己的個人奮鬥,最終成長為宰相級別的大臣,這種社會階層自由上下流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應該說,宋朝,是個非常突出的例子。


一個時代和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不是看這個社會的達官貴人的子女能幹成什麼事,而是要看,這個社會最底層的人民,是否能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奮鬥,最終實現向上流動、改變自己的命運。



像范仲淹一樣平民出身的「布衣宰相」,在宋代比比皆是。


歷史再往前推,假若乞丐張雍和窮書生范仲淹,早一點出生在那個號稱偉大,實際上卻是注重世家門閥的唐代,他們很有可能,會被淹沒在時代的塵埃里。


歷史學家梁庚堯就指出,從唐肅宗到唐朝滅亡時期的179位宰相中,出身於名族和公卿子弟的共有143人,佔總人數79.88%;而出身於中等家族的僅有22人,佔比12.29%;而真正寒門出身的宰相只有12人,佔比6.7%,其他1%未能確定。


可以說,從漢朝延伸到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整個中國社會都處於一個貴族社會,當時,整個中華帝國無論是選拔官員,還是中上層社會婚姻匹配,講究的是是否門當戶對,是否是世家大族,所以,在宋代以前,平民階層要出現類似於張雍一樣、由乞丐官至副宰相的神話,無異於天方夜譚。


但經歷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大規模戰爭和動亂後,隨著中華帝國體系內貴族社會,在戰亂中被掃蕩一空,「天街踏盡公卿骨」,世家大族的貴族體系幾乎被徹底摧毀,由此,給平民階層帶來了向上的希望。


3


北宋時期,帝國的宰相和社會名流,很多都是底層人物出身。

以《宋史》中列傳的北宋人物為例,從宋太祖到宋欽宗時期共1194人中,出身於名族和公卿子弟的共有279人,佔比23.36%;


出身於中等家族的有343人,佔比28.7%;


引人注目的是,出身於寒門子弟的有543人,佔比高達45.47%;另外2.3%不能確定。


實際上,到宋代時,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那些動輒延續數百年的世家大族,在這時期已經幾乎徹底衰落,上述佔比23.36%的名族和公卿子弟,大部分是宋朝才新興起來的家族成員,跟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世家大族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


宋代的公卿家族,已經不可能像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一樣,動輒保持數百年的名門地位,在宋代,一個家族如果不能持續性地科舉中第,那即使要保持三代人的榮光,也是很難的了。



宋代,貴族社會消亡,科舉成為家族能否繁盛晉陞的關鍵。


以北宋官居宰相級別的宰輔官員為例,在整個北宋時期共222人的宰輔級別官員中,除了11人沒有資料記載外,其他211人中,共有21人出身高官家庭(佔比9.95%);


另外37人出身中級官僚家庭(佔比17.53%);


11人出身低級官僚家庭(佔比5.21%);

最重要的,北宋則有佔比高達53.08%、多達112位宰相級別官員,完全出身於平民家庭,是沒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布衣」宰相


實際上,這還只是北宋一朝的總體數據,實際上到了北宋後期的宋哲宗、宋徽宗、宋欽宗三朝,北宋宰相群體中,完全平民出身的宰相,甚至佔比高達81.78%。由此也可看出北宋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階層流動呈現出越來越自由,和平民化的色彩。


在宋代,「布衣宰相」根本不是夢,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現實:例如,北宋末年的宰相李邦彥(?-1130),他的父親,只是一名普通的打銀匠;南宋寧宗時的宰相京鏜(1138-1200),他的父親,則是一名普通的小鹽店老闆;像他們一樣家庭出身的宰相,在宋朝,已經算是家境很不錯的了。


另外在狀元群體中,以南宋名臣、紹興五年(1135)狀元汪應辰為例,汪應辰的父親,是南宋時期、社會地位非常低下的一名士兵(弓箭手),宋朝人以當兵為恥辱,士兵在當時屬於賤職行列,汪應辰小時候,家裡甚至窮到連油燈都點不起。


4


能否給予一個社會的最底層以希望,讓他們實現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是一個社會文明和公平正義的所在。


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這一年,南宋朝廷共錄取了包括朱熹在內的共330名進士,這此中,有多達56.3%的進士,祖先沒有任何人做過官,是徹底的平民出身


南宋末期的寶祐四年(1256),這一年,南宋又錄取了包括文天祥、陸秀夫等人在內的共601名進士,這此中,也是有多達348名、佔比57.9%的進士是徹底的平民家庭出身


為了抑制豪門,和防止官二代、貴二代、權二代徇私舞弊,當時,宋朝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這些有家族官僚背景的人參加科舉,不可以點為狀元,即使他們考中狀元,但在校驗之後,也必須將他們的狀元順延給平民家庭的士子。


縱觀整個北宋時期,僅有的一次例外,是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這一年,一直到考試結果公布後,大家才發現在糊名制度下(為保證公平實行糊名),被盲選評中的第一名,竟然是宋徽宗的兒子趙楷

由於宗室子弟不能定為狀元,於是,宋徽宗就將第二名點為狀元,沒想到這位第二名,祖先也曾經當過官,這也成了宋朝歷史上,唯一一位非平民出身的狀元。



宋太祖趙匡胤說:宰相須用讀書人。


實際上在宋朝時,官方仍然保留著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恩蔭制,即官僚子弟,可以憑藉父母的恩蔭,進補一定官職,但這種蔭補官普遍官職、品級都很低,而且等候升遷的時間,也遠遠比參加科舉考試出身的官員要慢得多。另外在宋朝,社會輿論對於那些憑藉祖先官職蔭補的官員,普遍也很看不起,認為他們是「拼爹」的官二代。


在此情況下,為了爭取到更好的官職和升遷機會,在宋代,即使是官僚子弟,也普遍放棄了恩蔭制,而是選擇跟平民子弟們一起參加科考進行公平競爭,但為了保證公平,宋朝政府對於參加科考的官僚子弟,要求也非常嚴格,即使在盲評制度下考中了,也是要求必須參加複試,否則即使考中也不算:


「食祿之家,有登第者,禮部具姓名以聞,令複試之。」


貫穿整個宋朝社會三百多年,宋朝上下都流行著,對於平民階層出身的讀書人的保護,和對所謂豪門、官二代、貴二代、權二代的抑制和嚴厲審查,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平民階層出人頭地的機會。


正是在這種宋代朝政和社會整體公義的保護下,乞丐出身的張雍,最終在中古時代,以一種幾乎空前絕後的身份,做上了宰輔之位。


由於通過科舉考試,普通人也可以「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因此各行各業的人都熱衷參加科舉,以致於出現了「諸行百戶,何所不有」的踴躍報考局面。


當時,甚至連和尚和道士,都有不少還俗參加科考的,而傳統的工匠、商人子弟參加科考,希望藉由科考改變人生的更是數不勝數:「道釋之流還俗赴舉」,「工商之子亦登仕途」,這在唐代是很難想像的事情。

5


除了讀書人,宋朝各個階層的人民,相比唐代也擁有了更多改變人生的機會。


由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宋朝社會貧富雖然更加懸殊,但國家法律卻提倡一種類似現代「人人平等」的精神,當時,不僅僅是讀書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即使是以往作為奴僕的窮人,也經常憑藉法律的支持,經過辛勤勞動致富,一躍進入富人階層。


在當時,租種地主土地的佃客,只要一有點積蓄,就紛紛買個三五畝田地自己耕種,而有一些佃客,「本皆下戶……今皆建大第高廩,更為豪民」,由於宋朝社會階層的流動自由性,這就使得宋朝整個社會都出現了「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的局面,這在以往莊園經濟盛行、地主幾乎是世襲化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清明上河圖》反映出北宋社會,整個平民階層的崛起。


對於整個宋朝社會階層的上下自由變遷,當時的宋朝人說:「常州無錫縣村民陳承信,本以販豕(豬)為業,後極富」,靠著種田和販豬等各種行業,宋朝各種各樣的平民老百姓,紛紛通過辛勤勞動,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夢」和階層上升,以致於當時人感慨地說:


「江浙巨室,有朝為陶朱(指富商),暮為黔婁(指貧民)者」。而整個宋朝社會也呈現出「貧富無定勢」、「富貴盛衰,更迭不常」的自由上下流動態勢。


對此南宋學者袁轂說:


「昔之農者,今轉而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為隸。貧者富而賤者貴,皆交相為盛衰矣。」

6


對於法律意義上提倡人人平等,南宋的進士費袞說:


不管你有錢沒錢,反正大家都一樣,都是身份平等的人!(「雖田連阡陌,家資巨萬,亦只與耕種負販者同是一等齊民!」)


由於整個社會提倡平等的自由競爭,以致於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依靠所謂世家大族身份廣泛存在的貴族階層,也徹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宋朝史學家鄭樵在當時就說:


隋唐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都講究世家門閥,以致於當官和婚姻匹配,都要講究譜系,以此分出貴賤等級——所以貴族之家,家裡都會藏著自己的家族譜系文書,來對比下各自的家世,但從五代十國以來,由於貴族社會被摧毀,「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貴族譜系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



▲北宋時,傳統的門閥士族已被摧毀殆盡。


由於宋代科舉取士不問家世門閥,家世背景也不會影響考官們的評審,這就使得傳統的門閥世家失去了所謂的優勢;即使在宋代的官宦世家,如果家族子孫不能持續在科舉考試中中舉,那麼要保持政治、經濟地位也是很不容易的,南宋進士袁采就說:


「士大夫試曆數鄉曲,三十年前宦族,今能自存者,僅有幾家?」

「世事多變更,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見目前稍稍樂盛,以為此生無足慮,不旋踵而破壞者多矣。」


家族、個人盛衰無常,貴族世家失去生存土壤,正是宋代社會自由競爭、階層上下自由流動的真實寫照。


7


然而,儘管整個宋代社會看似繁榮昌盛,社會階層上下自由流動,但有一個職業和階層,卻是個例外。


他們,就是來自軍隊系統的士兵和武將。


早在宋朝開國初期,趙匡胤就定下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家法,以後宋代歷朝皇帝,基本都秉承了這個祖制,採取了重用和寬待讀書人的政策,並堅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


然而,「崇文」的背後,是「抑武」


為了避免唐朝和五代時期的武人專政和奪權問題,宋朝將「崇文抑武」作為基本國策,由此也導致了,宋朝國內的頂級人才,根本不願意進入軍事系統,因為一旦進入這個階層,就很難向上流動和晉陞了。


宋朝初年,趙匡胤打算讓頗為尚武的文臣辛仲甫改任軍隊職務,辛仲甫回家後跟母親說起這件事,沒想到其母親卻激烈反對,認為當武將根本沒前途、而且恐為皇帝所忌憚;宋真宗時期,狀元陳堯咨的射箭技術非常高超(歐陽修《賣油翁》里的神箭手說的就是他),但陳堯咨寧肯擔任級別較低的文官,也拒絕出任更高級別的武將。


對於武將行業升遷難的問題,窮書生出身的范仲淹心裡也清楚得很,在與西夏作戰期間,當時北宋朝廷下令,將范仲淹與文臣韓琦等人一起改換為高級武將職務觀察使,沒想到范仲淹卻死活不肯,因為他知道,在宋朝當武將,要想升遷和不被猜忌,那可是比登天還難。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宋朝軍人系統不斷淪落。


由於朝廷政策的公開歧視,這也導致了宋朝軍隊系統無論士兵還是武將,素質普遍都很差,當時,宋朝的士兵來源,普遍都是一些破產農民、地痞無賴,有的甚至是罪犯,這也嚴重削弱了軍人群體的社會地位和尊嚴,縱觀整個宋朝319年歷史(960-1279),宋朝人普遍都將當兵當做賤職


由於軍人社會地位很低,又被當時人看不起,所以當宋仁宗時期,從普通士兵做到樞密副使的名將狄青,幾乎是以一種帝國異類的形象崛起於宋朝朝政時,整個大宋帝國的軍隊系統都轟動了,當時,狄青每次出門,士兵們都爭先恐後要去圍觀他,並紛紛圍聚在道路兩旁自發為他喝彩。


但是,即使是像狄青這樣極少有的從武將出身的高官,最終也被整個大宋文官集團排擠致死,當時,文官集團們紛紛圍攻狄青,說狄青太受士兵擁護了,這可是很危險的事,宋仁宗對此不以為然,說狄青可是忠臣啊,一聽這話,文臣文彥博馬上反駁說:


「本朝太祖皇帝(趙匡胤),也曾是周世宗的忠臣!」


一席話,說得宋仁宗若有所思、低沉不語。


在防止武將干政的政策指導,和統治者、文官集團的有意打壓下,宋朝的士兵和武將,也成了整個大宋帝國的社會階層流動中,最為奇特、僵硬和難以突破的一個環節:


當兵沒前途,沒前途才當兵;當武將沒前途,有前途都很危險——從北宋的狄青、王德用、種世衡,到南宋的岳飛,宋朝軍隊系統中,這種畸形的社會階層流動,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宋朝武備的廢弛和軍事人才的極度稀缺,而這,最終也成為了埋葬大宋王朝的主因之一。


8


在女真人和蒙古人輪流的胡刀屠戮之下,大宋——中華歷代帝國中幾乎是最為開明的一個王朝,最終逐漸崩潰。


這個早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至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財政收入中,就有近85%的財收來自於非農業稅,「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的接近近代化國家,假若當初在社會階層的廣泛流動中,能對軍隊系統也給予同樣公平正義的對待,宋史,或許又將是另外一番模樣。


此後,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從宋代開始的平民化社會幾乎被徹底摧毀,原本社會階層上下自由流動、已經沒有明顯的階級界限的宋朝被毀滅後,中國社會再次逆轉倒退,大規模擄掠奴隸,和將帝國境內人民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的奴隸社會、階級社會捲土重來。



崖山之戰後,宋朝亡了。


1279年,崖山之戰後,南宋徹底覆滅。有關「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論調,後世開始流傳開來。對此,史學家宮崎市定說,宋代以後,中國社會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出現飛躍性的進步,所謂元明清,不過是宋朝歷史的反覆。


從某種意義來說,元明清,其實並不如宋,因為不是那個朝代,都可以讓乞丐高中進士、當上宰輔。


因為,當官N代、權N代盛行,帝國底下,並無新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楊業之死,元兇是誰?
亡一人,亡一城,亡一國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