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舞劍、佩劍都不會還玩個毛線寶劍?

舞劍、佩劍都不會還玩個毛線寶劍?

經常有很多刀友問,寶劍怎麼舞?還有刀友問,寶劍怎麼佩?原來舞劍和佩劍是個看似很懂,卻一點都不懂的事情。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說說~

關於舞劍

明代吳殳(shū)在《手臂錄》記載:「長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長兵進退手已神,短兵進退須足利,足如兔身如風,三尺坐使丈八廢」。古文也不是那麼難懂,大致可以理解,劍法的精髓在於步伐急促,近身而擊,直來直去並不帶一點花哨。

吳殳(shū)在《後劍訣》中又說:「劍術真傳不易傳,直行直用是幽元。」可見大開大合的劈砍與其說是劍法,還不如說是刀法更準確一些。劍法的關鍵在於如何迅速接近對手,迫使對方無法脫離自己的攻擊範圍,進而壓縮對方的移動和攻擊範圍。

如果以日本劍道技法來形容的話,就是「切入—攻擊—殘心」的連續動作。突入合適的攻擊距離是用劍的不二法門。畏懼退縮對於劍手來說就是最致命的弱點。不畏對方的刀刃,突破其防禦尚能活命,而一旦退卻便是萬劫不復。

劍相對於其他武器勝在靈巧。儘管劍在劈砍方面並不落下風,但是其戳刺的威力卻在劈砍之上。同時我們應當注意,無論劍的形制和長度如何變化,可以單手或者雙手靈活使用這點一直是劍類武器必備的要點。這便要求劍在刺擊和斬殺兩方面均有優秀的表現。這一要求也被延續自漢環首刀的唐橫刀所繼承,併流傳至日本,融入日本劍道的技法之中。

有專家學者將中國《武藝圖籍》與日本《劍道手引》做了一番對比,發現日本劍道的五個「構」,即五個基本刀勢與武藝圖籍中的五個勢相同,由此更加堅信,日本的雙手刀劍法是從中國傳去。

關於佩劍

寶劍自古以來,兩千多年的歷史,經久不衰,因為寶劍不僅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附庸風雅的佩飾與身份地位的象徵。古代的英雄俠客,文人墨客都有佩劍情懷。

《史記》中記載「秦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其七年,百姓初帶劍」說明在秦簡公六年,以制度形式強制官吏佩劍,次年百姓開始佩劍。這種佩劍風氣自官員開始向百姓盛行,統治者希望通過提倡佩劍來達到培育全面的尚武精神,為從平民中補充兵源做準備。

短漢劍斜佩於腰間

1)劍璏(zhì)佩劍法

孫機先生在《玉具劍式佩劍法》文中記載,將分為四型,一型為無檐,只是一段扁管,頂面微圓鼓,劍帶從它的孔中穿過;二型為單檐,其頂面有一端向外出檐;三型為雙檐,頂面兩端都出檐,但不彎卷,或者只有一端的檐微彎;四型為雙卷檐,其兩檐均向下彎卷,仰過來看,則有如鄭玄所說的屨絢之形了。

劍璏(zhì)也稱劍鼻,是裝在劍鞘中上部分,將劍帶穿過其中,佩劍於腰間。製作劍璏(zhì)的材質多有玉石、銅、鐵等,這種結構多見於春秋戰國刀劍,秦漢刀劍,三國刀劍。

這種劍璏(zhì)佩劍法一直沿用到唐代才逐漸消失,隨著鑄劍工藝的發展,寶劍做的更長,這種劍璏(zhì)佩劍法因劍緊貼腰身,固定很緊不便抽取,寶劍越長更加不便,劍璏(zhì)逐漸被鞘上裝雙附耳代替。

2)雙附耳佩劍法

鞘上有雙附耳,皮繩穿過雙附耳,再繫於腰間,稱之為雙附耳佩劍法。

3)劍疆佩劍法

為了使用方便和防止脫落,往往用皮繩將劍柄拴在馬鞍或手腕上,人們把拴在劍上的皮繩稱之為"劍疆",這種佩劍法稱之為劍疆佩劍法。這種佩劍法多用於環首刀、環首劍、短刀,短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揭秘 的精彩文章:

看對戰演練!環首刀與鉤鑲的絕世混搭

TAG:冷兵器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