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凌云:「文帝行璽」是考古發現西漢最大金印

吳凌云:「文帝行璽」是考古發現西漢最大金印

原標題:吳凌云:「文帝行璽」是考古發現西漢最大金印


在建國後的歷次考古發現中,有不少秦漢時期的印章被發現。而在眾多的印章中,有一枚印章十分獨特:它是一枚「帝印」,這就是「文帝行璽」。雖然它不是真正的皇帝印璽,只是西漢時期南越國國王的王印,但它卻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這枚金印究竟是怎樣被發現的,它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我們懷著這些問題採訪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



吳凌雲


石破天驚的發現

1983年6月,廣東省政府基建部門正在風景秀美的越秀山西側名為象崗的小山崗上作業,原本近50米高的山體經過3年的施工已經削掉了17米。突然,挖牆基的工人們發現了一塊塊平整的石板,從石板之間的縫隙窺探下去似乎是一座地下建築。聞訊趕來的專家經過三天的勘察並冒險探墓之後,初步得出結論:這是一座西漢南越國時期的王侯級大墓。



發掘現場


7月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及廣東省博物館聯合組成龐大的「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麥英豪任隊長,8月25日,發掘正式開始。10月6日上午,最後一批南越遺珍運出墓室,歷時43天的發掘圓滿結束,共出土1000多件(套)珍貴文物,震驚世人。



東耳室出土情形



前室出土情形


墓室坐北朝南,南北長10.85米,東西最寬12.5米,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整體中軸對稱,並按「前朝後寢」的布局分為前後兩部分,共七室,功能各不相同。前部有前室、東耳室、西耳室,三室平面呈橫長方形。墓室的後部有四室,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三室平行縱列,主棺室的後端為後藏室。


墓室結構圖


在墓室的主棺室,考古隊員在墓主胸腹位置發現一枚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印面邊長3.1厘米,寬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為98%。印面陰刻「文帝行璽」四個字。



「文帝行璽」金印


金印的印鈕是一條游龍,盤曲成「S」形,龍頭伸向一角,龍身上的鱗片和爪是鑄成後鑿刻的,龍腰隆起可以用來穿印綬。出土時,金印印面溝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顯然,是墓主生前的實用物。


文帝行璽是識別墓主身份的重要物證


在墓葬的發掘過程中,有一個謎題始終困擾著考古隊員們:墓主人是誰?文帝行璽的發現成為打開這一謎題的關鍵鑰匙。


吳凌雲說道:「首先墓中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可以斷定是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當時的廣州屬於南越國,南越國的第一代國王自尊號武帝,第二代國王自尊號文帝。「文帝行璽」金印恰恰與《史記》的相關記載相符。同時,墓中還發現了「帝印」玉印、「泰子」玉印、「趙眜」玉印等印章。種種證據都表明了墓主人就是《史記》記載的第二代南越國國王文王趙眜。」



「帝印」玉印


「趙眜」玉印


據《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曾是秦始皇平定嶺南的一員戰將,後任南海郡龍川縣縣令。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發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南越國自趙佗起,共經歷5世93年。第一代南越王趙佗自稱武帝,第二代南越王名趙眜自稱文帝。


行璽是什麼呢?吳凌雲介紹到:「據說秦始皇稱帝之後,用和氏璧造了天子六璽。因為沒有發現實物,專家就有不同的考證,這種六璽可能是『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但是這些璽印還沒有被發現。日本東京博物館收藏有一塊「皇帝信璽」印泥,可能為西漢皇帝的「皇帝信璽」的印泥。信璽可能是用於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印章,行璽可能是從上到下發布命令的時候使用的。」



「皇帝信璽」印泥


文帝行璽有很多獨特之處


文帝行璽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文帝行璽在中國印章史上有獨到的地位。總的來說,既學中原又有別於中原。對我們了解漢代璽印製度,漢代的中央和邊疆的關係也有重要的意義。」吳凌雲說道。


印章的獨特之處,首先表現在它的形制上。漢代帝王印章的邊長一般在2.5到2.8厘米之間。在陝西西安發現的「皇后之璽」印章,邊長為2.8厘米,而南越王墓的文帝行璽是3.1厘米。「遠遠超過了秦漢印章的規制。」


第二個特點是文帝行璽直接用自尊號,而不是用「皇帝之璽」,或者「皇帝行璽」的概念。璽印中自稱「文帝」,這是南越國王很有自身特色的稱謂。在中原王朝中,「文帝」並不是皇帝在位時的「尊號」,而是在其死後,對其一生所作評價的「謚號」。而在南越國則是生前的尊號。「這可能是沿用了戰國自尊號的風格。」吳凌雲解釋到。

第三個重要的特點是用龍做鈕。「這也是目前我們國家秦漢印章裡面發現的孤例,完全是用一個龍做鈕。」考古發現的印章基本上是蛇鈕、龜鈕、虎鈕等,龍鈕是首次發現的。如「滇王之印」,是1956年在雲南晉寧發現的,墓主為一國藩王,印鈕作蛇形。「漢倭奴國王」印,於1784年在日本九州志賀島出土,印主為一邦之王,印鈕也是蛇形。1968年發現的「皇后之璽」,鈕作螭虎形。西漢的「軑侯之印」,是1973年在湖南長沙漢墓中發現的,墓主為侯爵,印鈕作龜形。這顆南越王金印,鈕作龍形,在已發現的大量漢代璽印中沒有見過。「而且這條龍是非常成熟的龍,有豬的鼻子,蛇的身子,整個身體呈S形盤踞在印台之上。這是非常有特點的。」



軑侯之印



皇后之璽


談到為什麼南越王會以龍為印鈕,吳凌雲認為可能與秦始皇自稱祖龍有某種淵源關係。「龍是從秦始皇開始才成為皇帝身份的象徵。第一任南越王趙佗,本身就是秦始皇手下的大將。所以「文帝行璽」採用龍作為鈕就可以理解。事實上,南越王的印章更多承襲的是秦印的規制。如秦印一般都有田字格或日字格,「文帝行璽」的印文上也有這樣的特點。」


「文帝行璽之所以有這些特點,是因為嶺南地區在當時屬於漢中央的一個自治區。漢朝給了嶺南地區充分的行政自主權。在南越王稱帝野心膨脹的情況下,自製印章,僭越禮制,既學中原又有別於中原。」吳凌雲最後總結到。

「文帝行璽」金印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璽。它與先前發現的「皇后玉璽」玉印和「皇帝信璽」封泥共同印證了史書記載秦漢實行的印璽制,此外,它還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證,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線文博 的精彩文章:

大同窯、渾源窯黑釉剔花器的比較研究
和田玉料來源探討之二 ——張騫對於闐(和田)玉的歷史性貢獻

TAG:在線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