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首次正式「特普會」為何落地芬蘭?

首次正式「特普會」為何落地芬蘭?

原標題:首次正式「特普會」為何落地芬蘭?



赫爾辛基市中心的集市廣場和總統府。

歷史上,芬蘭不時扮演著俄美關係見證者的角色。現實中,赫爾辛基也能夠滿足普京對於會議地址距離適中、安保夠強、相對中立的要求。


文 | 王磬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確定將於7月16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會晤。這將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的首次正式美俄峰會,受到廣泛關注。


和今年6月「特金會」的舉辦國新加坡一樣,作為「特普會」舉辦國的芬蘭也被推到了聚光燈前。

一般來說,在雙邊會議中,當與會的兩個國家存在事實上的敵對狀態、需要第三方作為中間人來斡旋時,會更可能將會議選址放在第三國。這中間除了安全和溝通上的考慮,也有平衡政治力量對比的需求:不將會議地點放在任何一方,以避免其中一方擁有過於明顯的主場優勢。


在具體選擇第三國時,大致有如下幾方面的考慮:

  1. 中立:該地需要在政治上整體相對中立,社會平穩,有良好的國際名聲;與雙方都有不錯的關係,但又不明顯偏向其中一方。這個特質也決定了,第三國通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富裕的小國。
  2. 接待能力:該地應有較完善的會議基礎設施和外交接待能力,最主要的是安保力量,其次還包括接待媒體的能力等。
  3. 距離:該地與雙方的地理距離適中。

例如,今年的「特金會」最終定址新加坡,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新加坡是為數不多的與朝鮮有外交關係、又相對中立的發達國家,與朝美都有一定距離但又都不算特別遠(特別是對遠途旅行比較介意的朝鮮領導人來說,這一點讓新加坡擁有比歐洲國家更強的優勢)。


又如,擁有斡旋外交傳統的北歐國家,如挪威、芬蘭、瑞典,也都具有至少(1)、(2)的特質。1990年代著名的巴以和平協議,便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領導人在奧斯陸會面後的結果。


在「特普會」的情況里,芬蘭則能夠滿足普京對於會議地址距離適中、安保夠強、相對中立的要求。芬蘭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之一,多次榮登「世界最幸福國家榜」榜首,外交上向來中立。地理上,芬蘭與俄羅斯相鄰;而「特普會」之前,特朗普已經人在布魯塞爾參加北約峰會,短途旅行便可到達赫爾辛基。因此美國也認可,芬蘭是一個「對雙方都方便的第三國」。

但是,赫爾辛基最終在多個選項中脫穎而出,除了滿足上述三方面的需求,也還有著歷史和現實的考慮。


第一,近代史上,芬蘭曾多次見證俄美關係的變遷。


1975年在赫爾辛基,時任美國總統福特與時任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及其他30多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赫爾辛基協議》,以期改善蘇聯與西方陣營的關係,這項協議創建的歐安組織直到今天還在全球發揮重要作用。


1990年在赫爾辛基,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與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舉行會晤,雙方就伊拉克侵佔科威特後的海灣形勢交換了意見,表示要「聯合起來反對伊拉克侵略」。


1997年在赫爾辛基,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會見了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討論了歐洲安全、軍備控制和經貿合作等問題並簽署了五個文件。在當時,這被西方輿論視為冷戰結束以後「最重要的一次」俄美首腦會晤。

第二,芬蘭的「中立」身份十分特殊。芬蘭是歐盟中比較特別的一個國家,與俄美都有著微妙的關係:一方面,它是歐盟的一部分,在社會制度、價值觀等層面,都可以被美國視為盟友;但另一方面,芬蘭並不是北約的一部分,在冷戰時期也保持著中立國的地位,這可以讓俄羅斯更為放心地信任。



芬蘭與俄羅斯共享著一千多公裡邊境線


客觀上來看,芬蘭與俄羅斯在地緣上更近,關係也更複雜。芬蘭與俄羅斯共享著一千多公裡邊境線,歷史上爆發過多次戰爭。從19世紀初期開始,芬蘭便一直以大公國的形式向沙皇俄國效忠,直到1917年才宣布獨立。冷戰以後,蘇聯和芬蘭建立起一種既不結盟,又不對抗的特殊關係,其中一項便是芬蘭不加入北約和馬歇爾計劃。

直到今天,與俄羅斯的關係仍是芬蘭政壇里的重要議題。能否同時平衡好對俄羅斯的關係和對歐盟的關係,是芬蘭民眾評價政治家智慧的重要指標。


今年初,以高支持率連任的芬蘭總統紹利·尼尼斯托便是一個例子:他在歐盟里形象良好,盟友很多;他也與普京建立了不錯的關係。據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去年在芬蘭舉行的北極國家峰會上,尼尼斯托就提議與特朗普和普京進行面對面會談。雖然那次會談最終未能實現,但是可以想像,「特普會」最終落地赫爾辛基,個中必定也少不了尼尼斯托持之以恆的斡旋。


(界面駐歐記者王磬發自荷蘭阿姆斯特丹。歐羅萬象邀請群對此文亦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天下 的精彩文章:

定了!普特峰會將於7月16日在赫爾辛基舉行

TAG: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