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足球的前世今生

足球的前世今生

2018/06/28

匯說世界盃還在火熱進行中,想著四年一遇的盛事來也,作為資深偽球迷,這熱度不能不噌,於是想寫點和足球相關的好玩的事兒,但完成的過程其實一點都不好玩,還有點氣餒,因為太多無法考證的東西。好了,本文純屬自編自導,自娛自樂。

世界盃的狂潮來來來來來了,除了明星和足球,炸雞和啤酒,熬夜和競猜,你還會想到什麼呢?作為隨心所欲、天馬行空百科知識代言人——即了裊工作室的總經理兼辦公室主任兼勤雜工的了裊我,今天想和親們一起聊聊足球的前世今生。

親們都知道,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久遠到一提起就彷彿是要去銀河的另一星系那麼的遙不可及,但是它的好玩指數又好像是打牌打啵打王者農藥,讓人有點欲拒還迎、欲罷不能。現在,就請親們坐端正,手放背後,百科大講堂要正式開始——宣講了。

大家都知道足球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蹴鞠。在中國還沒有任何朝代可記載的十萬年前,真真正正的原始人社會,在丁村文化遺址出現了最最最古老的「鞠」-——換句話來說就是石球,緊接著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又開始出現大量的流水線產品的石球。這個石球最開始只是我們的原始人祖先的狩獵工具,打打小怪物,嚇嚇小野獸,在後期,可愛的祖先們開始發揮集體智慧,尋找吃飽喝足後的娛樂事業,於是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這些祖先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壯壯的毛腳隨隨便便的一踢,一個伏延N個世紀,轟動整個世界的運動就華麗麗登上了屬於它的歷史舞台。

當然也有傳說,說蹴鞠起源我們的華夏始祖——黃帝大大。由於那時戰亂不止,鞠主要是用于軍事訓練,那時候的鞠據說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髮(確定不是演恐怖片?)後戰國帛書稱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可以負責任又略帶恐懼的說,這算是早期關於蹴鞠很官方的記錄了。至於黃帝大大本人,因為統一華夏,功蓋千秋,氣吞山河、海納百川,對於蹴鞠的版權他也就沒有翻錄必究了,這無疑給蹴鞠的流行推開了一扇大門。

蹴鞠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書中記載:西漢時身為「安陵阪里公乘」的項處,因迷戀「蹴鞠」,雖患重病仍不遵醫囑繼續外出蹴鞠,結果不治身亡。(我……語塞,確定這不是黑蹴鞠的?)其後蹴鞠一詞在《漢書》中多次出現(此處《漢書》興奮表示我給蹴鞠代過言)。不過,在漢以前的戰國,稱古代足球為「蹋鞠」。 《戰國策·齊策》中記載齊國首都臨淄人的生活時說:「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看了這段話,就知道,物質文明發展起來,文化娛樂產業空前繁榮,大家說吹拉彈唱踢足球,怎麼快樂怎麼嗨。至此,蹴鞠已發展成一種在民間廣為盛行的娛樂方式,就像我們現在隨處可見的廣場舞。

漢朝由於政局穩定,國富民強,大家除了上上班、種種田、打打牌、聊聊天,娛樂產業發展得很迅猛。而此時蹴鞠乘著娛樂廣為盛行的春風迅速根深葉茂、發展壯大起來,出現了表演性蹴鞠。(科譜一下:表演性蹴鞠是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從漢畫像石上所描繪的蹴鞠表演看,有單人蹴1鞠、單人蹴2鞠、雙人邊擊鼓邊蹴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頂、雙腿齊飛、單足停鞠、躍起後勾等技術動作。有人稱之為「蹴鞠舞」,是百戲中的重要節目。想想就很有畫面感,對不對?這分明就是對蹴鞠的升華,讓它從百姓的生活廣場走進了央視演播大廳,直接步入藝術殿堂(這指明就是要紅的節奏啊啊啊)。另外,還出現了競賽性蹴鞠。這種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具體的蹴鞠方法在東漢李尤的《鞠城銘》有所說明:「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感覺這已經開始有點像現在的足球賽了,只是不知道那時候有沒有什麼足球明星和贊助商。——商機,滿屏的商機。除了娛樂和競賽,蹴鞠仍應用于軍中練兵,漢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類,並稱:「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唐朝顏師古注云:「蹴鞠,陳力之事,故附於兵法焉。」看來,在漢代,會蹴鞠的不是藝術家,就是軍中達人,感覺真是很有很有很有發展前途的一份事業,不知道,眼下中國足球隊的XX們和XXX們看了會有何感想呢?

接著要登場的,大家都知道是很666的唐朝和宋朝,感覺說歷史不說它們,有點鎮不住場。唐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至高點,也是蹴鞠文化發展的另一個高峰期。在這個時期,為蹴鞠免費代過言的名人文士很多,有大唐首席文化大使李白先生,有山水田園詩巔峰代表人物王維先生,還有現代語文教材里必不可少的愛國詩人陸遊先生,有著這些大咖們洋洋洒洒的點睛之筆,神來之作,蹴鞠就像乘上了高鐵般快速蓬勃的發展起來。

首先,充氣球的出現就是一個轉折點。要知道蹴鞠向來是用毛髮填充的實心球,就算在經過大漢朝的繁榮盛世的推崇與帶動,也還是保有原始質樸的外形未有大變過。直至唐朝以後,有了顛覆性的突破——充氣球出現了(一說南朝以後就出現了充氣球),也就說蹴鞠的外形從平裝版的效果走向了更加輕便可愛的卡哇伊風格,逐步向現在的足球靠近了。

第二、球門的出現。蹴鞠同學獨自聲勢浩大發展的若干年了,一直形單影隻,一直很認真的在等自己的親親小夥伴——球門同學,等了N多年,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球門同學閃亮登場(此處應有掌聲)。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但是,請記住,那時候的球門還不是普及版,屬於高定類別。用球門的蹴鞠比賽一般是單球門,規格超高,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比賽時使用。比賽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衣服顏色不同的左右兩對人員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感覺很專業,名字都如此用心)等。球頭應該相當於現在的隊長,與隊員們的帽子稍有區別。比賽時以鳴笛擊鼓為號令,左邊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網者為勝,反之,右邊隊員得球亦如此。看到這裡,大家知道,球門雖然出現了,可是和門將沒有什麼關係,更多的是突顯團隊內部合作,隊長應該是比賽關鍵人物,因為除了球技要好,還有心態要好,不然,勝了有賞,敗了卻要受罰滴,特別是大家都胡吃海喝調侃逗笑的時候,隊長還要吃鞭子,塗白粉,這貴族式的暴力美學可以負責任的說,真讓人有那麼一些一言難盡,難堪,難受。

第三、蹴鞠活動更為普及。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可謂朝中內外,老少皆宜。元代錢選所繪《宋太祖蹴鞠圖》,便是描繪宋太祖趙匡胤與趙炅、趙普等人踢球的場面。有了大宋皇室親力親為作品牌推廣代言人,這麼牛X的廣告創意,現在連想都不敢想,所以用腳趾頭分析都確定一定以及肯定能火。於是乎全國沸騰了,國民瘋狂了,老百姓們常常在御街和橫街玩蹴鞠,嗨到不能自己。有道是「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不管你服不服氣,認不認可,參不參與,各種九宮格的玩蹴鞠的圖片迅速,不,是光速火遍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朋友圈,勢如破竹,所向披靡,長久佔據著老百姓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TOP榜。

第四、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範。這種踢法專業術語叫做白打。從一人場到十人場。「一人場」由參加者逐一輪流表演,稱為「井輪」。除用足踢外,頭、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稱為「飛弄」,使球起伏於身上稱為「滾弄」。它以表演花樣多少和技藝高低決定勝負。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別稱為二人場、轉花枝、流星趕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過海、踢花心和全場,各有規定的踢球路線。用上身觸球稱為上截解數,膝以上部位觸球稱為中截解數,用小腿和腳踢稱為下截解數。於是《蹴鞠譜》上說「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這花式繁多、品種齊全,術語專業的蹴鞠技藝,甚至想像力還超越想像的豐富,我等除了看,實在都插不上嘴,飛速腦補了一下上面的各種動作,各個狀態,感覺這難度應該可能恐怕會超過現在的足球比賽,更無限的接近我們口中的雜技。

第五、出現蹴鞠組織並有社規。這說明在皇室的帶動下,名人的熱捧下,全民的追隨下,蹴鞠取得了長足的階段性發展。隊伍大了,怕不好帶,於是本著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的前提下,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蹴鞠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德雲社」(郭德綱旁白:這鍋咱可背不了),不,是「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主要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已經有點像現在的經紀公司。齊雲社還制定了《齊雲社規》。其中有「十緊要」:要和氣,要信實,要志誠,要行止,要溫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謙讓,要禮法,要精神。「十禁戒」:戒多言,戒賭博,戒爭鬥,戒是非,戒傲慢,戒詭詐,戒猖狂,戒詞訟,戒輕薄,戒酒色。感覺這社規在現代社會也是經得起360度環繞立體式的細細推敲與借鑒的。宋人談到蹴鞠的價值,稱讚「蹴鞠成功難盡言,消食健體得安眠。本來遵演神仙法,此妙千金不易傳。」又說:「巧匠圓縫異樣花,智輕體健實堪誇。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誘王孫禮義加。」不但能令人健身、愉快,還有助於領悟禮義,整一個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的具體體現。隨著中央政權的大力扶持與助推,蹴鞠從閑散的小打小鬧起步,逐步向規模化、系統化、正規化邁進,成了有章法可尋,有組織可靠,有規則可依的民間正規組織,從此,算是有了堅固的大後方。

再往後走,來到了遼金元時期,這段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特殊也比較不可描述(具體講來那又將會是一段長長長的歷史)。因為特殊,所以只能簡單點。從那時候留下的各種資料可知道。踢蹴鞠是朝廷節慶的節目之一,大名鼎鼎的元曲四大天王之一的關漢卿先生在《不伏老》的散曲中,很傲嬌的說道:「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另外,元代無名氏散曲說:「見遊人車馬鬧,王孫爭蹴鞠。」以上種種種跡象表明蹴鞠在當時十分普及,普及度幾乎可參考宋朝。並且打破男女受授受不親的陳規,出現了男女對踢,當時的元曲中有詳細描述:「似這般女校尉從來較少,隨圓社常將蹴鞠抱拋,佔場兒陪伴了些英豪。那丰標,體態妖嬈……。」這種情景不僅描寫出來,讓人浮想聯翩,而且在發現的文物中也有反映,正所謂有圖有真相嘛。比如藏於歷史博物館和湖南博物館有兩塊足球紋銅鏡,鏡背面的浮雕就是一對男女對踢,但重點提示一下這些女性是專門陪人踢球的藝妓而不是普通婦女。普通婦女要想出鏡,可能還得家父大人和夫君恩准才行。哪像現在,是女王女神霸屏的時代,膽敢反對,看女王女神一個排山倒海,讓你吃不了兜兜兜兜兜著走。

明朝,一個奇葩皇帝扎堆兒的朝代,感覺能正說反說戲說的有很多。當然,今天我們還是重點只說說蹴鞠。蹴鞠當即表示我仍然很紅,只是紅到現在,審美疲勞也在所難免,於是,它的畫風有那麼一些變了。《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經過這一淡淡描述,作為老少皆宜的蹴鞠藝術就這麼詭異的和黃賭毒連在一起,因此,惡評如潮,到朱元璋稱帝之後,乾脆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蹴鞠,以正軍紀。當然,民間的蹴鞠活動依然繁榮,以蹴鞠為核心的產業鏈接相當紅火,明顯像極了現在的爆紅款。明代出現了專門製作鞠的手工業作坊,出售各式各樣的鞠(時名為「健色」)。在《蹴鞠圖譜》中著錄「健色名」有24種(有人稱為「有品牌的商品鞠」,換成現代話就是蹴鞠TOP24),在《蹴鞠譜》中著錄「健色名」有40種。我們可以華麗麗+大膽的想像一下,到了這個朝代,老祖宗們開始發揮與生俱來的聰明才智,醞釀了幾千年的資本主也正式在明中後期開始悄悄萌芽,手工作坊的出現,商業的繁榮,也提供了民間會社的蓬勃發展的基礎,行話也隨之流行,蹴鞠文化繁盛有了更多的具體表現。比如明初時期《蹴鞠圖譜》中圓社錦語有45個,到明朝中後期,在《蹴鞠譜》中圓社錦語發展到130個。

到了清代,大家也知道,國力逐漸羸弱,內因外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但是滿族人也開創新的先河,將蹴鞠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蹙鞠」的運動形式。清初每年冬天在太液池(今北海)舉行冰嬉典禮,「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修國俗」。每年農曆十月,「每旗照定數各選善走冰者二百名,內務府預備冰鞋、行頭、弓箭、球架」。冬至後九日,皇帝大大會「駕幸瀛台等處,陳設冰嬉及較射天球等伎……」。冰嬉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還有冰上蹴鞠、打滑撻、冰上雜戲、冰床(凌床)、速滑等。整一個小型冰上運動會的節奏。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淹沒在了洶湧的歷史洪流里,逐漸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紅了這麼久的蹴鞠,一直霸屏百姓生活的蹴鞠,就這麼在生活里在意識里在時空里消失了。

再後來,就到了近現代,由始於英國的現代足球開始它恢宏的國際之旅,並被廣泛接受與推廣,於1900年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1930年開啟世界盃的征途,關於它的話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它的精彩與輝煌還在繼續,還在演繹,只是關於中國的蹴鞠最後還有一點點話要說,隨著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宋高承《事物紀原》)而得以繼承與發展起來之後,蹴鞠運動徹底殞落了。想來在經過與現代足球與踢毽的雙重PK下,元氣大傷,再加上大家對它的喜愛與追捧大不如前,於是,蹴鞠,也如同歷史上曾出現的任何流行元素一樣,付諸笑談,成為雲煙,隨風而去了。

這就是歷史,這就是自然。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築V視界 的精彩文章:

TAG:建築V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