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是僥倖,失去的是人生
|「我的高考志願是我媽填的。」|
GIF
高三那年,像沒油的拖拉機,身心疲憊,卻依舊鬥志昂揚,可惜貧瘠的智力跟不上旺盛的精力。每天十一點睡六點起,五三買了一打半個字都沒寫。帶著與生俱來的自信,想著考個不錯的本科肯定沒問題,每天憧憬著美好的大學,路過隔壁班時還會瞟一眼喜歡的男孩子。
果然,高考考了高三一整年最差的成績。
暗戀的男孩子跟別的妹子走了。
去學校領了志願表回家填,翻著厚厚的報考指南,腦子裡亂的像漿糊。所有好學校都踩著線上,報志願跟買彩票似的。然而那陣子我每天樂呵呵地追著《陸貞傳奇》,舔著陳曉的顏。
早晨起床:「陳曉真帥啊!」
中午吃飯:「陳曉他媽媽到底怎麼把他生的那麼帥!」
晚上睡覺:「什麼姿勢才能生出一個陳曉那麼帥的兒子呢!」
一愣一愣,不知道報什麼專業,選擇哪個學校,想從事什麼工作。年幼無知的我,把它當做生活里最普通不過的一次抉擇,私以為這不過是通往自由大門的最後一道流程。
我媽在一旁急了,每日三省吾身:教師如何?醫生如何?會計如何?
末了,她跟我慢慢分析,教師穩定假期多,醫生最不濟還能回家開診所,會計好就業門檻低。既然你自己沒有任何想法,不如就聽我的吧。三者擇一。
沒有絲毫掙扎,我痛快的做了決定,那就去醫學院吧。
聽說填志願那天,我家屋頂劈了三聲雷。
和家人商量之後,怕被調劑,報了現在的學校,後頭跟著的是一直想去的溫州。每天默念一百遍,千萬別上第一志願,千萬別上第一志願。
果然,我被調劑了。
於是我抱著老子一定可以轉專業的信念開始了吃喝玩樂的大一生涯。
始料未及,這個念頭在後來被掐斷。
如果說大一是一場自由狂歡盛宴,大二則是脫離高中一次成人意識的覺醒。
關於專業,班裡的人議論紛紛,有的人已經察覺出這不過是學校為了提高生源所做的一次不成熟的試驗。為了安穩人心,系主任開了個座談會,信心滿滿的說,大家不要羨慕臨床的學生,五年本科,三年規培,這是最基礎的要求,更不要談以後讀博讀研耗進去的光陰。任何事都是有代價的。咱們今年新開設的專業雖然不能考醫師資格,但就業面還是很廣的嘛。
果然,還是有很多同學跑去轉了臨床。
因為學校不接受平級轉,除非成績極其優秀,大部分人被迫選擇從頭再來,和大一的臨床新生開始了新一輪的學習。我琢磨著時間成本,打消了轉專業的念頭,順便通知我媽,您的女兒這輩子都開不了診所了。
同宿舍的妹子從康復轉去臨床,融入的很快,也無意中透露,費勁周折轉去臨床是為了畢業後能更好的接替家業。我想起交高考志願表的那天,班主任瞄了一眼我的志願後,耐人尋味的說了一句話:你們家有關係嗎?我在一旁迷茫的搖了搖頭。
我用了很久才讀懂他的那句話。
然而,人生本來就是實力和運氣的較量。如果早一點認清它,會省去很多抱怨和吐槽,把精力用在彌補自己能力的短板上。
大三下學期開始通知實習,搞得人心惶惶。學姐說,如果是為了畢業後找工作,建議把實習當做一次重要的事看待。如果準備考研考公務員或者轉行做其他,可以適當把精力投入到這些事上。最後,學姐開玩笑的跟我們分享了如何翹班的經驗。
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全程乾貨滿滿,只記住如何聰明的在實習中翹班。當時覺得自己腦瓜靈活,不用被資本貪婪的榨取剩餘價值,實則蠢蛋一枚。
輪轉科室實習生中,我是最懶最不用功的一個。查房時,病人腿上長了帶狀皰疹,帶教老師指著問我,小張,你說說它的臨床特徵。我額的一聲拖了好長,尷尬的總結不出一個詞。回去後,心裡犯嘀咕,我沒學過這個呀。第二天懶得翻書,依舊不知道什麼是帶狀皰疹。
如果這是一部35集的職場成長劇,我在第一集就被boss的命運大手咔嚓咔嚓了,順帶被觀眾diss,作死啊這孩子。
後來實習結束,畢業在即,意識到要找工作了,焦慮的不能自已。上檔次的醫院進不去,小縣城不甘心。整個人吊在半空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我媽在電話里替我規劃人生:回家吧。考個教師資格證,考個公務員,就挺好了。我說我想嘗試下其他工作,類似互聯網醫療之類的,她立馬皺起了眉頭,十分不理解我怎麼能想不開去「打工」。也許,在上一輩的眼裡,有編製是衡量一個工作最大的價值。麵包,能吃一輩子當然是極好極安穩的事。我也能理解中國越發龐大的考公務員浪潮了。
GIF
心情鬱悶,等天色漸晚,便一個人戴著耳機去散步。月光透過疏離的葉子,朦朦朧朧的,我踩著自己的影子,第一次感覺到了遺憾在心頭跳動,開始懷念起剛入學的日子,呆在圖書館不問世事的日子,昏天暗地的實習日子。
那時,大家最愛說的一句話是:青春就是用來浪費的。任何狗血和雞皮的事,因為年輕,都值得被諒解。如今,時間趕著人跑,誰也不敢大叫著年輕就是資本。青春是什麼,一條快要握不住的尾巴。
我跟朋友說,希望能回到過去,改寫歷史,我一定怎樣怎樣,如何如何。朋友笑了,回到過去你還是會活成現在的衰樣子。人生啊,別寄託那麼多如果。該怎樣就怎樣,遺憾常在,方能時刻保持清醒。
再後來,考研成功,像活著夢裡,一邊說著不過是撞上了狗屎運,一邊默默接受了自己確實努力的事實。也漸漸明白,做任何事都需要投入精確分量的拚命。越努力越幸運,不是誑語,只不過每個人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值,從來不會是一個定值。
借用阿甘的一句話: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on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喜歡記得


TAG:半個腦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