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批00後已經開始復讀了

第一批00後已經開始復讀了

高考成績公布的那天,巨大的不確定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更大的焦慮:選擇哪所大學、主攻何種學科。對未來的焦慮,被四年之後影影綽綽的就業形勢催得搖擺起來。

於是,第一批去復讀的人誕生了。他們在出分的次日甚至首日,帶著對分數的極大不滿,來到復讀學校的教導處繳費報名。

這只是每年數以萬計的復讀浪潮的第一波。第二波選擇復讀的人,出現在志願揭曉後。此後沉寂一月或數月,大學開學後,一些失落的新生離開象牙塔,回到煉獄般的高中。他們付出的代價,一波比一波大。

復讀真的值得嗎?什麼樣的人才需要復讀?如果打定復讀,又要注意什麼?

達線了不一定要復讀

復讀大軍中有不少已經達到本科線的人。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發現,一本、二本和三本的達線者中,分別有5%、22%和42%的人選擇復讀。貴州某補習學校的老師坦言,她剛教書時復讀的學生還以三本生為主,但如今近一半的高四生都過了二本線。

好不容易從千軍萬馬中擠過了獨木橋,為什麼又殺了個回馬槍?

2014年,北京,高三校園中寫著「提高1分,幹掉千人」的標語 / 視覺中國

如果說高考是高三的指揮棒,那大學畢業後的就業則是高四的指揮棒。達線學生看重的不只是通知書,更是通知書能讓他大學畢業後去哪兒上班。

現實為這種考量做了最好的註腳。2015年,深圳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招聘時表示,普通院校的學生月薪5000,重點院校、211、985、清華北大依次上漲1000。此類傳聞還有很多。比如,113家國資委下屬企業中有85家歧視非重點大學的學生。

當大學不好就業更難成為社會共識時,高中生很難不為自己的未來提前做打算。與其四年後吞下大學出身不佳的苦果,不如再用辛苦賭一年,改變命運。

2011年,深圳,剛過完年,富士康門口每天都有萬人排隊進廠找工作 / 視覺中國

然而,光想著復讀考進985、進入好公司走上人生巔峰的好戲碼,就篤定再來一年的念頭,未免太過一廂情願。扎紮實實地考慮付出和回報,再來決定復讀與否才是正道。

對已經達到本科線的學生來說,復讀一年後大概率還是會維持在現有的水平。一項對2000名分數較高的復讀生的調研表明,八成高四學生的成績幾乎沒什麼變化。

不過,如果你相信自己是那二成能提分的幸運兒,且生活在直轄市,不妨考慮復讀。復讀好比抽卡,沒有百分百中彩一說。但人民幣玩家和普通玩家面對的轉盤不是同一個,前者彩燈閃閃,後者灰濛黯淡,你說誰更容易抽中?

四座直轄市的高等教育資源密集,幾乎坐擁全國211的三分之一。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是大省河南的五分之一,但211高校錄取率卻是後者的五倍。所以,如果你是這些教育富礦的幸運兒,沒準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但如果你「不幸」出生在一些高考大省,那麼最好考慮清楚復讀搏名校的風險有多大。論及211高校的錄取率,3.56%的山西、3.51%的河北、2.55 %的甘肅都要暗暗抹一把淚。在這些地方復讀,就算你不發揮失常,來年也未必能從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當你已經達線,冒著復讀失敗的風險去再來一年,未免得不償失。

因為將近一半的大學生都會在生源地就業。對私營經濟發達的沿海發達地區來說,就業機會很多,求職競爭還沒激烈到每個人都要用清北學歷武裝自己的地步。2016年,私營企業就業人數突破千萬的省級行政區有五個,廣東和江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356萬和2312萬。

2017年,廣州,第十四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開幕 / 視覺中國

面對這樣龐大的就業市場,就算頂級高校的學生全來此就業,也總會給所謂出身一般的學生留下空間。從應屆生就業難度上就能窺見一斑。東北的就業難度最高,達到了2.66。但江蘇為代表的華東,其就業難度不過1.02,而以廣州為代表的華南,就業難度僅為0.66。既然沒那麼難就業,就別把就業的希望全寄托在名校上。

看到這裡你就能大致理解為什麼山西、河北等省即便高考競爭極其激烈,也總有人前仆後繼去復讀。比如山西的個體經濟和民營經濟遠不如廣東發達,就業難度高達2.75。沒有一張名牌大學畢業證怎麼在家鄉立足?所以,學生們只有補習,提前四年為就業做準備。

簡而言之,如果你更在意大學的出身,而且有直轄市的加持,不妨復讀一年,衝擊名校。如果你更看重早工作一年積累的職業經驗,就別把時間浪費在高四上,而是坦然接受現有的分數和錄取結果,畢業後去就業難度低的地方歷練一番。

復讀三年考上大學,值嗎

如果說已經上岸,糾結於要不要復讀一年賭更好的大學,需要深思熟慮一番。那連本科錄取線都沒有摸到的學子們,最好直奔高四。

因為在中國,沒有一張本科學歷,寸步難行。

2015年,北京,北京大學畢業典禮 / 視覺中國

沒有本科學歷,許多工作連面試的機會都不會有。哪怕一份工作只需要高中學歷就能勝任,但37%的企業中會明確要求大學學歷。因為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高中和大專學歷的員工會對利潤率產生消極影響,而本科生則不然。

就連大熱的公務員考試,也對非本科學歷者不算友好。大專學歷是國家公務員考試低得不能再低的底線。但在2017年國考放出的15589個崗位中,僅有823個允許大專學歷者報名,僅佔5%。哪怕有個三本畢業證,崗位狩獵範圍就增加十倍,達到8246個,一半崗位任你選。

沒有本科學歷的不幸總是相似的,而有了本科學歷的好處則不止一處。除了能摸到心儀崗位的就業門檻,職業道路也更加光明。

雖然網上不乏小學畢業成為千萬富翁的故事,但拋開倖存者偏差,關於收入的真相果然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總體上教育的經濟收益率約為6%,受教育年限越長,收入越高。

2010年,鄭州,人才招聘市場上的廣告大多是勞動密集的服務業 / 視覺中國

2003年時,本科學歷者的收入是高中學歷者的1.15倍,2006年時這一差距放大到1.65倍,2010年則高達1.98倍。可見,好好念書才是穩賺不賠的保本投資,比買球靠譜多了,還沒有上天台的風險。

如果你不願意辛苦復讀一年,混了個專科,同樣要吃沒有本科文化的虧。2014屆學生畢業半年後,高職高專出身的月均收入為3200元,只比本科院校的3773元低了573元。但工作三年後,本科生均薪高達7045元,高職專科生卻還在5636元上徘徊。

除此之外,人們普遍認可的專科生好就業也站不住腳。事實是,失業常伴沒有本科學歷的人。從全國的總體情況看來看,高中和中專學歷者陷於無收入和無工作狀態的概率,是本科學歷者的2.9倍。特別在城市中,情況更加糟糕,達到了3.54倍。

正因此,有學者綜合了就業概率、機會成本等因素,建立數學模型得出結論:只有超過34歲時,放棄本科教育才能保本,而一個十八歲的人哪怕復讀三年考上大學,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2012年,南京,形形色色的高職專科院校在招生 / 視覺中國

雖然說復讀不保證考上頂級名校,但往屆生的高考錄取率都比應屆生高。2012年,湖南應屆生二本以上錄取率為29.4%,而復讀生二本以上錄取率比這個數字足足高了一倍。復讀讓命運質變的概率並不小,畢竟700分的榮耀王者提高十分,難度不知道比400分的倔強青銅提高百分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當成績沒有達到本科線的話,不妨復讀一年。大學畢業十年後的你會感謝這一年的努力。

有三種人不適合復讀

當你篤定要在補習學校中閉關一年時,不妨捫心自問到底適不適合復讀。打定復讀的念頭也許只需要一秒,但跑完復讀的全程卻需要將近一年。不適合復讀卻再強撐一年,很有可能收到反面效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一種不適合復讀的,是沒有家庭支持的人。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於加強基礎教育辦學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明令禁止公辦高中動用教育資源辦復讀班。

但這一規定非但沒有剎住補習的浪潮,反而製造了補習班稀缺的局面,哄抬復讀的成本。2015年,北京復讀一年的費用三萬起步。而北京大學校本部的學費5000元起,實驗班不過5300元,而住宿費不過750-1200元。

而民辦補習機構的收費則更加不友好。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有個民辦的金安中學,收費可達4.8萬元。有的學校提出,分數不夠,交錢才能進,甚至還打出了「文科438至467、理科402至431」一年學費3.6萬元的標準。這比大多數大學四年的學費還高。

2009年,南京,高考復讀班招生 / 視覺中國

事實上,復讀的成本還不止於此。高中畢業後,平均起薪是每月2279元。對經濟困難的家庭來說,支持孩子復讀就要放棄2.7萬的收入。如果你的家庭經濟實力不濟,怎麼能走完用錢鋪就的復讀路?

就算有復讀的經濟實力,但能不能獲得家長的支持,依然是決定復讀成敗的重要因素。在西北某省,漢族學生復讀和達線的比例遠高於少數民族。因為讓落榜的孩子復讀的漢族家庭佔到了六成,只有十分之一的少數民族家庭作出同樣的選擇。試想一下,來年再次站到高考場前,身後卻沒有父母加油打氣,單單這份失落就能擊垮無數人。

第二種不適合復讀的人,是心理素質不佳的人。復讀生在焦慮、抑鬱、偏執和人際敏感等項目上,得分比應屆生更高。特別是自尊水平更高的男生,不甘心高考失利,比女生更容易被自己打敗。

2015年,河南,高考前,學生撕書釋放心理壓力 / 視覺中國

而且,如果不能做好心理調控,復讀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厭學情緒,陷入被動復讀的境地。而主動復讀的考生對高考所持的態度更積極,而心理奔潰的復讀生,更多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可想而知,後者的復讀收不到多大的效果。

第三種不適合復讀的人,是找不到靠譜補習學校的人。

高考複習通常遵循這樣的模式:先分單元將各科的知識分類整理,從零散的知識中建立起體系;然後開展專題訓練,做好變式訓練;最後融會貫通,打通各個單元之間的壁壘。而有經驗的學校會制定科學的合作學習模式,將學生分成小組,鍛煉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迎合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

2018年,河北,衡水二中的高考生在走入考場前,一如既往地跑操、宣誓、學習 / 視覺中國

真正把有效的備考方法制度化,並能如執行軍令般貫徹的學校並不多。放眼國內,也只有近年來在媒體中大火的那幾家高考工廠和地方上重點中學私設的補習班。因此,如果進不去辦學模式優秀的復讀班,你就要謹慎考慮復讀了。

復讀能不能改變命運?能。廣西人吳善柳參加十次高考後,終於進入了夢寐以求的清華。但彼時他已32歲。用十年青春死磕名牌高校,正是當今中國復讀改變命運的絕佳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搗糨糊的江湖人 的精彩文章:

鄧超孫儷7年不癢:儀式感才是幸福家庭的頂配

TAG:搗糨糊的江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