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Lyft估值達151億,幹掉Uber還差一個IPO?

Lyft估值達151億,幹掉Uber還差一個IPO?

在國內的出行市場上,滴滴一家獨大,出行江湖已無敵手。而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出行應用Lyft和他的老對手Uber仍舊還在捉對廝殺,上演著龍爭虎鬥。

據外媒報道,美國網約車公司Lyft周三宣布,該公司以151億美元的估值從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等投資人手中獲得6億美元投資。新募集到的資金將有助於Lyft同本土主要競爭對手Uber進行對抗。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由現有投資人富達投資牽頭的新融資,對總部位於舊金山的Lyft的估值從略高於110億美元升至151億美元。2017年4月,Lyft的估值約為75億美元。也就是說,在過去14個月的時間中,Lyft的估值又增加了一倍。

根據路透社報道,除去富達投資之外,參與Lyft本輪融資的還包括Alliance Bernstein、Baillie Gifford、及私募公司KKR。Lyft繼續進行融資,正值主要競爭對手Uber在2017年度過艱難的一年後,乞求穩定下來之時。Lyft當前在美國市場的份額正在不斷提升,且開始向加拿大市場擴張。Lyft去年12月進入加拿大市場,標誌著該公司首次開始全球擴張。此前有報道稱,Lyft正考慮進軍極具挑戰性的日本網約車市場。

1

野心勃勃的「替補選手」

Lyft總部位於舊金山,成立於2012年。縱使Uber和Lyft堪稱美國網約車市場的「雙雄」,但兩家公司在體量級上仍舊存在明顯的差距。數據顯示Lyft今年的凈利潤將接近80億美元。而Uber早在去年凈利潤就已達到370億美元。此外,儘管Lyft經過新一輪6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151億美元,而Lyft的競爭對手優步5月表示,計劃針對其員工和已有投資者進行二次股票發售,公司估值將達620億美元。

Lyft和Uber兩大平台仍存明顯差距,數據顯示,Lyft僅在美國每年的乘客量都在數百萬人次,但是Uber在世界範圍內每天被使用1000萬次。某種意義上,市場佔有率約35%的Lyft是美國人在出行選擇上的一位替補選手,僅此而已。

雖然存在顯著差距,但Lyft更高的品牌美譽度和更開放包容的合作態度,尤其是與谷歌Waymo去年7月在無人車命題達成合作後,其在自動駕駛領域有無盡的想像空間,也因此Lyft更受資本青睞,估值一路高漲。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Second Measure提供的數據,因為Uber去年在美國遭遇了一系列的醜聞及法律訴訟,在該公司疲於應付這些問題之時,野心勃勃的Lyft悄然獲得了成長。在最近幾個月,Lyft在美國網約車市場的份額已升至24%。

2

抓住Uber犯錯的機會,Lyft打響逆風翻盤戰

Uber最近兩年發展不太順利, Uber過去兩年不斷發生的醜聞,覆蓋到出行安全、文化歧視、女權、社會價值觀等一系列層面,種種負面公眾情緒的積累和隨之而來的法律訴訟致使Uber深陷信任危機的泥潭,其企業形象大跌之後,Uber卻缺乏良好的公關團隊化解醜聞並建立改進機制重新贏得用戶信任。在美國網約車市場上的長期佔據的絕對優勢地位也逐漸鬆動。

抓住對手的錯誤,Lyft反將一軍,得到諸多資本的支持。Lyft的逆風翻盤戰役包括:

營銷上,抓住Uber遇冷的機遇招募對其失望的司機,籠絡乘客,比如升級了APP體驗,並加大了營銷力度,而Uber的麻煩顯然對Lyft不斷增長的公眾形象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它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反感Uber的人們對其一種心理報復的隱性需求,也為消費者建立lyft的品牌信任做了反面教材,Lyft得以吸引到了更多的用戶,並把其美國服務範圍擴大到160座新城市,總數擴展至約為350座。

科技上,Lyft在自動駕駛領域也開始有了不少動作,與Lyft達成明確合作關係的包括創業公司Drive.ai、Nutonomy,整機廠福特、通用、捷豹路虎以及技術排名第一的谷歌Waymo。

服務上,Lyft的客戶服務體驗上的提升獲得更多用戶的讚賞。市場調研公司Jackdaw Research分析師簡-道森(Jan Dawson)表示,Lyft的增長可能與客戶的服務需求有關,而不是對Uber的強烈反對。人們普遍認為Lyft獲得成長,是因為乘客對Uber的抵制,但便利常常會戰勝道德。」Lyft的高速增長也是建立在它本身的用戶體驗的基礎之上,如果lyft本身不是足夠優秀,那麼對手再犯錯也無法讓其獲得乘客的青睞。

總體而言,網約車市場是一個尤其注重服務與品牌價值觀的市場,尤其是在得到的服務水平對等、接駕時間相同時,人們會更傾向於使用品牌信任度以及價值觀更友好的平台。在目前來看,lyft當前的增長有極大的運氣成分,即當競爭對手犯錯建立了相反的品牌形象的時候,往往會助推另一大品牌的形象與友好度以及用戶流入大增長。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兩年中,Lyft在美國分享乘車市場的份額增長速度是Uber的兩倍,從12%已增至超過30%。

3

搶先IPO不是關鍵,關鍵是爭奪 「無限開火權」

優步首席執行官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在最近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該公司將在明年IPO上市。Lyft的IPO上市時間表則沒有那麼確定,但據熟知內情的消息人士在去年10月份向《紐約時報》透露,該公司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上市。這意味著Lyft將搶先Uber完成IPO。

在過去,由於勁敵Uber的擠壓,Lyft一度發生了融資困難。2015年底,福特領投10億美元融資,當時Lyft的估值55億。而Lyft痛感「糧草」匱乏,幾乎立即啟動新一輪融資,但拖到2017年4月才完成。

在資金瓶頸下,Lyft追求儘快IPO不只是為了狙擊Uber,更是活下來的必經之路。

在中國A股IPO排隊過審的企業,都有盈利要求,主板3年,創業板2年。因此,在中國投資人的眼裡,賬面連續虧損的企業,不可能實現IPO。但美國並非如此,納斯達克流行一句話:「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時間會證明誰是好公司。」對於擁有「高科技」標籤的企業,風險伴隨成長性,只須讓投資人看到「潛在回報」即可。亞馬遜從未盈利過,但不妨礙它的市值達到4500億美元。通往納斯達克之路的唯一障礙,似乎是投資人是否買賬。

美國沒有發生打車軟體公司林立的現狀,正說明這個市場不大,所有對手不得不在虛擬空間臉貼臉競爭。在投資人肉痛之前打垮對手,一度成為這類公司的唯一戰略。滴滴和快的、以及後來的Uber之間的戰爭,曾經每月都燒掉幾億人民幣的補貼。

雖然Lyft也干過類似的事,相較滴滴的大手筆,當然是小巫見大巫。Lyft從未獲得無限(參配、圖片、詢價) 開火權,手頭的錢必須省著點花。全世界範圍內,所有打車軟體公司都是賠錢的,Lyft也不例外。在擴張速度上被甩下一大截,Lyft尚能淡定,但如果維持運營都有點吃力的時候,變現上市不是壞主意。

Uber的醜聞和官司纏身,直接帶來的是Lyft的用戶數據增長效應和估值大漲,IPO上市或許不再遙遠。雖然阿里這樣的巨頭敲鐘上市才是華爾街的狂歡盛宴,但估值一百多億的IPO也不是小規模了。

何況Lyft還有一層戰略意義, 資本持續關注,或許打算將其作為避險投資,以平衡對優步業務失控的擔憂。

總之,Lyft搶先IPO對於Uber肯定是個危險的信號,求一下Uber的心理陰影面積?

我們是有底線的

END

註: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料汽車 的精彩文章:

豐田再投10億美元給Grab,布局出行領域

TAG:知料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