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如何把直男審美的經典德迷掰彎

如何把直男審美的經典德迷掰彎

導語:長期浸淫在軍事化審美和權力語言中的中國人,更擅長用把自己對德國足球的認知牢牢綁定在一部「戰車」上。

作者:張曉舟,樂評人,音樂策劃人和唱片監製,摩登天空藝術總監,足球評論員,著有《死城漫遊指南》《粉紅烏托邦》等。

克洛普固然生猛,但勒夫是否就娘炮了?

世界盃固然是民族國家的象徵性主權之爭,但過度強調一支球隊的國民性和民族性,是一大惡習。在全球化時代的所謂「液態社會」或「液態現代世界」(齊格蒙·鮑曼的著名術語),一切堅固的都在解體,唯一不變的,是「流動」 ,而足球不管是作為文化資本還是作為資本文化,其特性其實是不斷削弱乃至瓦解貌似永恆不變的「民族風格」,足球中的國民性或民族性,雖然依舊成立,但也越來越成為一個巨大的變數,這也是齊格蒙·鮑曼所說的「液態現代性」。

一說到阿根廷就是「潘帕斯雄鷹」,一說到巴西就是「桑巴」,一說到德國就是「戰車」,這都屬於政治正確的陳詞濫調,如同某次申奧直播晚會上,電視主持人除了張口閉口「浪漫」,對巴黎再也說不出第二個詞兒。

德國隊意外出局?恐怕他們配不上「意外」這倆字。這可能是史上空前的一次,德國隊的出局沒有贏得任何同情和惋惜,所謂把家底敗光,再大的罵聲他們都理應承受,勒夫也理應下課。但有些批評的立場和方式,其實遠比德國隊更陳腐,比如站在「德國戰車」的簡單粗暴的政治正確立場去批判勒夫,而這種批評從勒夫上任以來就一直不少,2012年幾乎就要了勒夫親命。假如不是2014年奪冠,勒夫和瓜迪奧拉,可能會聯袂成為經典鐵血德迷的一對夢幻靶子。

德國隊對中韓關係的緩解功不可沒,韓國隊在不少中國球迷心目中儼然一舉從「棒子」變成「大棒」。沒錯,在民族性格上韓國人不是跟德國人挺像的嗎?在足球上韓國隊更像是德國隊的亞洲小老弟,德國隊幹嘛不以傳統的高壓大棒政策去教訓小弟,而磨磨唧唧地來回傳控?勒夫的傳控戰術,在四年前被捧上天,而現在居然就成為眾矢之的了?

然而,所謂傳控技術流,今時今日不僅僅是一個所謂足球流派,不僅僅是所謂南美流派和歐洲拉丁派。全球化的資本和文化流動,足以漸漸淡化派別之分。傳控打法是當今主流和趨勢,而不僅僅是一個流派,一個選項。即便是韓國隊,雖然傳控技術粗糙,但在面對德國隊時也一改粗野作風,而耐心傳控尋找反擊機會,假如有一個厄齊爾,他們也不至於臨終場才打進兩球。

勒夫有「罪」,但罪不在傳控打法,而替罪羊也不該是傳控打法的核心厄齊爾。德國足球的革新,始於2006德國世界盃的克林斯曼,而被克林斯曼的助手勒夫繼承發展。革新的資本在於新世紀以來德國青少年足球的「鯰魚效應」,青年才俊井噴,如今一個時代輪迴,然而青年才俊依舊不斷湧現,這就是為什麼在去年聯合會杯,德國隊以青年才俊為主體奪冠後,德國足協毅然和勒夫續約到2022年,他們無非是想通過勒夫繼續新陳代謝,延續自2006年以來的傳控技術流。勒夫應當引咎讓賢,或許德國足協也應當痛下殺手,十年的周期也夠了,德國隊主帥人選也需要新陳代謝的吧,儘管合適的人選一時很不容易找到,克洛普,圖赫爾,都不可能,剛從霍芬海姆去萊比錫的納格爾斯曼,可能是德國隊新的歷史周期的最佳人選,但不管今後是誰,勒夫的繼任者只會更堅決地走傳控流

勒夫的錯誤不在於傳控流,而在於不夠堅決,以至於踢出如此笨重的傳控流,大熱天穿著皮褲皮靴跳舞,戴著皮手套彈鋼琴。假如他足夠堅決,那就應該吸取歐洲傳控流的最新成果,而不是沉湎於往昔——是的,在這個急速流動的世界上,別說什麼四年一個周期,一年前的事兒也都是老黃曆了,一年前德勒克斯勒是聯合會杯的冠軍隊長,然而在內馬爾和姆巴佩的陰影下,他的靈氣和自信心嚴重流失,而薩內,恰恰是瓜迪奧拉雕琢的最新傑作,唯一的左腳正牌左邊鋒,速度最快的一個,其缺陣給德國隊左路留下巨大的真空:赫克托爾並非左邊衛屬性,布蘭特,羅伊斯,德拉克斯勒,也不是左腳,德國隊不得不靠維爾納拉邊到左路。薩內原本完全可以起到上一屆格策的作用,而他的突破速度可以立刻激活全隊,參見道格拉斯科·斯塔對哥斯大黎加下半場的表現。

勒夫堪稱本屆世界盃最為慷慨的主帥,三場比賽他居然用了20名球員,他不是沒有B方案,而是在A方案失效之後源源不斷地推出了BCDEF方案,以至於首施兩端暈頭轉向。勒夫如此複雜多元的陣容搭配方案,唯有我國帝都那些菜譜上寫著「京魯粵川湘」的豪氣餐館可比。勒夫只是趕上了德國足球新人層出不窮的好時代,而不是經過豪門俱樂部歷練的戰術大師,勒夫的戰術方案太多了,假如說這顯示了戰術大師的奢華,還不如說這奢華的戰術方案也培養了全球億萬球迷,給了每個人像玩遊戲一樣,過一把德國主帥癮的機會,每個人都可以站在德國戰車上摳鼻屎

勒夫的慘敗不在於他的戰術體系,而在於當主力球員無法符合這個體系時,他缺乏及時應變,世界盃之前的備戰全都浪費了,德國隊似乎是跑到俄羅斯來踢熱身賽的 。

即便是嚴絲合縫的戰車,關鍵的零部件換了,戰車便有解體之虞。維爾納腳下技術比克洛澤好,但他不是冷血殺手;拉姆不僅僅是右後衛,也能扮演進攻組織角色,他和施魏因斯泰格足以聯手保證球隊的攻守平衡,而現在這個重任落到克羅斯一個人頭上,他難免顧此失彼,導致球隊前後脫節。克羅斯和厄齊爾很容易淪為本屆德國隊的替罪羊,但罪在勒夫沒有圍繞他們建構陣容,克羅斯恰恰是德國球員中,本賽季狀態最穩的一個,而穆勒、德拉克斯勒、赫迪拉,誰都知道他們本賽季狀態不穩。厄齊爾當然也不穩,但他本來就是一個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型的人,何況德韓之戰他創造了七次得分機會,這都夠雪中送炭了。

馬特烏斯作為德國足球傳統的鐵血象徵,素來以批評厄齊爾,乃至批評瓜迪奧拉而著稱。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四年前世界盃首戰他也指責了厄齊爾,說德國隊場上好像少打一人。四年後他再一次複製了這些言論,只不過又在埃爾多安事件的餘波下,給厄齊爾扣上一頂「不愛國」的帽子,嫌他不唱國歌嫌他不向球迷致意。

馬特烏斯的鐵血是一種專制,而厄齊爾天生一副性冷淡臉,天生一對無辜的金魚眼,天生一副需要攙扶的弱柳風姿,當他妙腿生花的時候,你會說他是在閑庭信步,甚至是在以假寐迷惑對手,當他狀態不好的時候,或者,僅僅是他的傳球沒能轉化為進球的時候,他會被德意志鐵血戰車的看官們山呼下令:10號厄齊爾,出列!

假如厄齊爾無法獲得類似內馬爾在巴西隊那樣的閑庭信步的特權,德國的傳控流就是不徹底的,恰恰是這位最不德國的土耳其裔球員,堪稱勒夫時代最大的戰術催化劑。《法蘭克福彙報》的民意調查顯示,希望勒夫下課的球迷有61%,而球迷最希望從德國隊清洗的球員,是厄齊爾,高達59%,遙遙領先。希望這多少只是愛之深恨之切,而不意味著復辟的潮流。

那些批評勒夫丟掉德國隊傳統的人,同樣會認為瓜迪奧拉對拜仁的改造是失敗的,當然他們依據的主要是成王敗寇的鐵律。娘炮這個詞,曾被有些鐵血拜仁球迷用在瓜迪奧拉身上,而現在也被用在「德國男模隊」主帥勒夫身上。勒夫摳鼻屎的經典舊照自然也會被重新翻出來。但是,恰恰是勒夫毀三觀的鼻屎,顛覆了刻板印象,誰說德國隊就不能帶來笑——哪怕是笑料——而是成天板著一張理性萬歲理性至死的哲學教授的死臉?

多年前,瑞士前衛鼓神Pirre Favre 在向我形容德國前衛薩克斯大師Peter Brotzmann時說這人 「Very German」, 我問Very German意味著什麼,老頭用了一個詞兒:Straight!Very straight!

不扯音樂,我只是覺得這個公式有趣:German=straight。

所以說,德國隊是最能滿足直男審美和直男想像的,甚至不只是審美,對德國隊的直男雄性荷爾蒙崇拜,已經幾乎上升到形而上學的執迷高度。例如那句經典的定義——足球比賽就是場上22個人,90分鐘(或者120分鐘,或者點球決勝)之後德國人贏得最後勝利的一項運動。甚至,在克羅斯絕殺瑞典之後,足球比賽儼然成了德國人在最後一秒重新征服世界的一項運動。另一個源遠流長的迷信是:不管熱身賽多爛,一到世界盃戰場德國人就會恢復正常;不管小組賽多爛,一進入淘汰賽,德國人最拿手。這都是對「德意志精神」的「精神力」的形而上學膜拜。

德國在中國還有一項無與倫比的優勢,它被偉大的漢語翻譯成「德意志」,「意志的勝利」成為德意志精神的核心,在德國隊輸給墨西哥,輸給韓國之後,所謂「德國人從沒在莫斯科這片土地上贏過」的「斯大林名言」,在中文網路上流行到「不轉不是中國人」的地步。長期浸淫在軍事化審美和權力語言中的吾國人,更擅長用把自己對德國足球的認知牢牢綁定在一部「戰車」上。

要不是這樣,吾國的世界盃廣告怎麼會是這個風格?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像我國一樣,把商業廣告喊成政治口號,簡單粗暴地訴諸直愣愣赤裸裸的洗腦?而這種廣告口號的洗腦是成功的,雖然是廉價的,但它很中國,很勵志。

而德國隊,也很容易當做一部直男勵志成功學狗血大片。直男審美不單是保守的,而且是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甚至連二元對立都談不上,而是一條道走到黑。

這個世界,早就彎了,有直有彎,彎中有直,直中有彎,才是參差多態。讓我們學會欣賞你老人家的「德國戰車」上空,那彎彎的月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一個看不到左邊的人
80後、90後,孩子們拿什麼贍養你們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