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業有善有惡 皆是業力牽引

業有善有惡 皆是業力牽引

業,是佛教用語,佛教把人的行為稱之為業,包括身業的造作、口業的語言,及意業的念頭。

業有善有惡,又有無所謂善惡的不善不惡。

善惡的區分,以大乘佛教來說,凡動機出於自私自利者為惡,有利於公眾者為善。吉凶禍福受業力牽引,善業與惡業不能互抵,個人做個人受,在佛教稱作別業。在一個地區,若風氣敗壞則形成共業。

通常如只說「業」一個字,往往帶有負面的意思,是業障的簡稱。

俗話講得好「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人生的價值,在於持續的成長、不斷的付出,所以佛門首重布施,就是給人幫助,給人關懷,給人鼓勵,謙卑些說稱為供養。

在佛經里,布施分為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要無條件的奉獻,實質上付出得越多,回收的越大。

財布施,又分內財,外財,內財指勞力智慧的提供,外財指身外之物,包括金錢。法布施,不僅是講經說法,就是知識經驗的傳遞,也應涵蓋在內。

朋友問:「什麼是無畏布施?」對在急難無助的人們,伸出援手,使他們免於恐懼,觀世音菩薩的聞聲救苦,不請自來,就是典型。所以我視醫護工作者,及來探視我的識與不識的朋友們如菩薩。

據說修財布施者得富饒,修法布施者得智慧,修無畏布施者得健康長壽,但不要過度預期。

再者讚歎布施,真是慈悲之至。讚歎不是虛情假意,是出於真誠禮敬之心給人信心,給人希望。

讚歎聽起來只不過是幾句話,但做起來卻要擴大心量,佛門禮讚阿彌佛陀掛在口、系在心,這些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導的。

因此,修讚歎布施者當得祥和圓融。

聯繫方式

微信號:南普陀寺

郵編:361005

網址:nanputuo.com

地址: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招聘信息

瀏覽最新招聘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胃不好別吃三種水果
佛教故事:文殊師利菩薩點化呂太尉

TAG:南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