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周期拐點下的品牌醫藥發展邏輯》

《新周期拐點下的品牌醫藥發展邏輯》

「一個行業的發展,需要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的齊備、投入和對價值的創造;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技術、信息、以及各種工具對價值的提升和再創造;一個品牌的塑造則需要長時間地對市場的培育、積累、沉澱,以及戰略發展的運營和對未來趨勢的把握。在經濟放緩和全球貿易的大背景之下,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已然處在新一輪的周期拐點。」

往下?還是往上?怎麼拐?每一個所在的行業企業都不太一樣,但無論如何,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特別是製藥行業的洗牌才剛剛開始。

01

技術的創新與政策的變革

可以說,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得益於每一個工廠車間和土地上的辛勤勞動者們;今天中國之所以仍然保持了高於全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長仍然有這一因素的影響,此外,還包括在開放交流過程中各種新技術的新起和替換。

記得去年3月份兩會地時候,我參加「E葯經理人」(這是植入,也是硬廣告,雖然,他們也沒付我廣告費… …但是,他們確實是一流的)組織的「聲音、責任」醫藥產業人大代表座談會,當時胡季強說「順豐上市那天市值近3000億,我在工作日記上寫了一句話,這是我們做醫藥產業人的恥辱,快遞儘管發展很快,但是畢竟跟醫藥產業相比它是一個小產業,它都能產生3000億市值的公司,而我們醫藥行業最大市值的公司恆瑞醫藥只有1150億。」

今天,上面狀態有所更新:截至6月27日,恆瑞醫藥市值2700億,順豐2000億。其實這裡的變化有兩點:1,過去勤勞的小蜜蜂在車間,今天勤勞的小蜜蜂在路上,他們就是吃苦耐勞、翻山越嶺、不畏艱辛的快遞小哥們;而未來我很希望會有更多的小蜜蜂加入基礎的科研;2,醫藥和技術創新在政策監管和支持多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市場的認可,產業結構在不斷地調整過程中。

大家去看看百濟神州、康泰生物、復宏漢霖、德琪醫藥、Sorrento這樣的公司發展之快便能感同身受;百濟神州市值一度達到100億美元,華蓋醫療的團隊成員曾參與過;康泰生物,市值達到400億人民幣,華蓋醫療在2015年時投資了;復宏漢霖,現在也是30億美元級別,華蓋醫療在2016年時投資了;Sorrento,一個Nasdaq的小盤股,一年漲6倍,由於在2017年最佳投資時點因沒有美元基金而遺憾錯失;好在2017年華蓋醫療還投資了德琪醫藥,或許很快就是下一個獨角獸。//更多這樣的標的,我們可以多加探討//

生物創新葯的新起在對技術和人才給予了最大的認可和鼓勵,從液體活檢到PD1,PDL1,從CART到CRISPER,還有疫苗、幹細胞等領域(最新的幹細胞領域感覺又到了一個新的風口,一個還在等著豬去排隊守候的風口,值得研究);在化學葯和中藥創新方面,風口長得有些不一樣。

化學葯,過去的二十年批得太多了,確實有點多,然而又面臨新的全球機遇,因而監管層面做了兩件很有意義的事。1:推出仿製葯的一致性評價政策,這一在美國、歐洲、日本都延續了15-22年左右的產品升級運動;2:中國加入了ICH,終於這一次正式從研發到生產與世界接軌了。

受這倆政策的影響,諸多CRO企業,化學葯大公司,以及研發驅動的創新型公司表現很是亮眼,比如都在浙江的泰格醫藥、華東醫藥、還有德琪醫藥;而華蓋醫療也還投資了一個專註於仿製葯一致性評價的CRO企業北京諾康達,成長也非常不錯。

中藥,中國有很好的底子。一定程度上來說,很多好的中藥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源自於植物銀杏的提取液的主要成分具有非常特定的結構,且從原材料和製劑角度來講與化學葯生物葯也很不一樣。包括如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最近的兩三年和未來在技術成熟和政策支持之下也有很好的成長機會。

除了生產端的生物葯、化學葯、中藥之外,服務端的互聯網醫療技術發展和有品質能支付得起的醫療服務提供,也都一直處在變化之中,比如最近一年互聯網醫療政策的變革(很大的變革,大家應該有所體會);其他包括醫藥流通、服務外包、健康管理等多種商業也在過去的這些年動作不斷(具體暫略)。

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經歷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產業基礎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始於2009年的新醫改到今天也已是第九個年頭,不得不說,總體上積極一面還是多一些的(再有啥不滿意的,也還是鼓勵和更多期待一下吧)。

隨著「關注創新、關注質量」,以及藥品零加成、兩票制、國產替代、分級診療等政策的逐漸落地,下一階段的醫療體制改革重心將逐漸從「控費」向「優化並均衡醫療資源」轉移,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體系也是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一大目標。

在肖恩大俠與胡季強的聊天之中,我們總結了12個字的機會——「智能商業,精準醫療,品牌價值」,適用於產品,也適用於服務12字中包括技術和政策層面的各種變化,技術的新起和替換讓我們可以擁有更好更精準的產品(藥品和器械),也可以提供更智能的商業(解決方案或服務),一旦其再轉化為品牌,則更具長期價值,德勤的一份報告可以佐證。

財富100強公司宗旨聲明中最常見的詞

(圖片來源:德勤報告)

德勤的研究表明,財富100強公司中有67家至少擁有一個創新中心的公司,創新中心是一種利用顛覆性技術和合作來完善運營方式、優化產品並提升客戶體驗的正式策略。

最初,幾家前瞻性企業開創了創新中心模式,而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會創建屬於自己的創新中心,並以更條理化、更系統化的方式滿足對創新和消費者(包括製藥企業的患者)內在需求的穩步增長。數字現實、認知技術和區塊鏈等企業技術領域的明星產品,正從整體上重新定義信息技術、商業和社會;大數據、人工智慧、腦機結合和更精準的醫療也已經開始在醫療領域有所嘗試。

上周,肖恩大俠在浙二醫院與院長交流中了解到其神經外科的「腦機介面臨床轉化應用課題組」在前期猴子意念控制機械手等研究基礎上已完成國內首次在病人顱內植入電極用意念控制機械手的實驗;病人只須動動念頭,機械手就能完成高難度的「石頭、剪刀、布」運動,在全國腦機介面研究領域中獲得突破性進展。

人工智慧將有可能進一步加速對醫療健康各領域的滲透。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圖片來源:德勤報告)

在康恩貝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質量和創新一直是其重要的成長基因;近些年,康恩貝也陸續獲得新葯證書、生產批件和臨床批件數十項和數百項專利;同時在整體戰略布局地發展之下,公司也通過投資併購的方式快速進入更高壁壘的生物醫藥行業——2018年4月26日,康恩貝發布公告以不超過6.74億元受讓嘉和生物21.05%股權。

PS:嘉和生物是國內較早從事抗體藥物研究開發的生物葯企業,擁有單抗類藥物研發、工藝開發和質量分析技術平台,在研產品包括兩大類:單抗生物類似葯和單抗創新葯,其中後者主要以快速跟進葯和生物改良藥為主,主要適應症包括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謝類疾病等重大疾病。同時,嘉和生物也積極探索拓展其他創新單抗、雙特異抗體、細胞治療等生物製品藥物和新技術領域,為更長遠的發展布局。嘉和生物目前立項開發的重點在研單抗產品有10個,其中8個產品獲得國內臨床試驗批件,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其中包括3個Ⅲ期產品),另有1個產品在臨床審評過程中,1個產品在國內申請臨床後撤回,另外多個產品還同步在國外及澳大利亞和韓國進行臨床試驗。目前在中國處於Ⅲ期臨床試驗階段的產品為:抗HER2人源化單抗,英夫利昔單抗生物類似葯和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葯;同時,嘉和生物的抗PD-1單抗也即將開展多個適應症的臨床II、Ⅲ期試驗。

肖恩大俠和胡季強一致表示:未來更為長遠的競爭將來自於技術和品牌,並驗證於市場。

02

市場的培育和消費的演變

醫藥分業,一直是個問題,一個誰都可以指手畫腳提意見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從業者們總是抱著美好的期望希望看到希望。如果站在治病救人的醫療本質來看,醫(服務)也好,葯(產品)也好,不都是為了病人的健康而服務嗎?然而這麼多年的發展下來,這個問題似乎已經遠遠偏離了這個醫療的本質。

胡季強曾對我國醫療的用藥數據做過簡要研究,他表示「我們醫院用藥當中不到20%是中藥,80%以上是化葯和生物葯,理論上來講中國的藥品用藥(醫院的臨床用藥結構)應該和世界的用藥結構相似性比較大;因為化葯大部分葯都是仿製的,生物葯也是仿製的,我們的用藥結構應該相吻合度很高;但是我研究了世界用藥前100位和中國用藥前100位、前300位以後,我發現去除20%中藥後的吻合度不到15%,包括中藥的吻合度不到10%,這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誰在指揮用藥?靠什麼在指揮醫生用藥?

簡單的回答確實很簡單——把這個問題拋給市場!這是中國過去的市場結構使然。那如果細細想想,又會如何?我們需要關注結構性的變化!

關於產業結構的變化,肖恩大俠也曾有過粗淺的一些分析(鏈接:把握「結構演變」中的醫療健康投資機會【上】【投資】三種醫院投資模式的結構性分析)。事實上,在關注一個具體投資企業的時候,我們也很需要關注收入結構和收入結構的變化,成本費用結構亦如此。

下面舉個例子:美國在2000年左右醫院的用藥支出排在第一位的是心腦血管用藥,但是在2015年的用藥結構中心血管用藥到了第三位,這15年間整個用藥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最大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用藥逐漸開始往預防用藥口服用藥早期干預為主發展。

因而,15年來美國的心腦血管發病率在下降,冠心病的發病率、腦梗的發病率、心梗的發病率都在下降(當然美國的總體醫療費用還是很高的,其醫療質量的投入性價比也不是最高的,這是題外話)。

而中國的心腦血管用藥是什麼情況?是一直以來都排在第一位,差不多佔1/3左右的葯都在這個領域,而且這個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大家都在用注射劑,都是住院治療,都是最後出問題以後再去治療,這個用藥結構也反證了那些注射劑價格很高(所以大家想想,某些注射劑產品市場已經開始萎縮或者增長變慢或下降了,某些輔助用藥開始萎縮了,這一點上,可以給監管機構點個贊)。

過去,在中國的用藥整體結構當中,前300位的用藥當中注射劑佔了超過50%,西方大概30%(看出啥來?以葯養醫?嗯,這裡可以多停留幾秒時間,想想)。

再回到醫療本質的角度,都是為了人的健康。事實上,國務院的文件里提到講要鼓勵醫藥分開,推進醫藥分業,斬斷醫生和葯之間可以一一對應的問題,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關鍵就是要這在方面加大力度,因為這是直接關乎老百姓生命健康的問題。

那麼如果從市場和消費演變的角度來看,我們還真得研究上面提到的數據結構和產業(產品)演變的邏輯,包括市場和政府的關係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跟上面第一部分提到的技術創新類似,我們也要關注創新的結構變化,我們需要更智能的商業。這裡借用一張來自阿里的圖。

產業創新的「三疊浪」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 劉松)

市場的形成是需要基礎的,消費的演變也是一個過程,醫藥同樣如此(如上面提到的心血管用藥結構變化)。我們今天面臨的人群和市場會有什麼新的特點?從信息時代到消費互聯網,再到智能化時代,伴隨著基礎設施的升級,同時還有就是消費習慣的理念變化和養成。

特別是八零後和九零後逐漸成為消費人群的主力,他們也將逐漸成為醫藥消費的主力(這已經包括了他們的父母,因為有不少老年人的醫療消費逐漸落到了八零後的身上)。

比如養老消費,或許5年之後,大批八零後的父母就很需要消費級別和醫療消費級別的養老了,這是要給很現實的現實。而且,變化在於這些八零後是在理念上和消費能力(消費意願和消費選擇)上能支付得起的(已經不再是只是過年去買腦白金了);同樣,有質量的支付得起的醫療服務也就產生了更多市場機會。

不同的年齡結構會有不同的醫療消費選擇(多次推薦的一本書,再次推薦一下,《醫療改革的經濟學》,作者: 俞炳匡)。九零後會有什麼醫療消費?舉個最具有喜劇和悲劇效果的真實例子——植髮!(根據碧蓮盛植髮連鎖集團的數據顯示,目前接近50%左右的植髮人群為20-30歲的青年男性。醫美報告鏈接:【深度Trend-2018】醫療美容行業投資趨勢報告)

醫療消費的演變還特別需要關注幾點:1,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疾病譜變化;2,伴隨著慢病數量增加而增加的產品消費在品牌和渠道的重新認知;3,伴隨著消費升級而帶來的主動選擇性消費。

另一方面,慢病患者的增加和被確診的基礎患病人群的不斷增加(第三方醫療服務的興起,診斷試劑市場的快速增長)打開了原有存量市場的更大空間,醫療級藥品、器械和保健品類的產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得多;而於成熟市場相比,中國的產品滲透率和政府與個人在醫療消費上的支出還很低(支出比例和結構的變化也會誕生很多保險增量市場。關於平安好醫生的調研鏈接:【統計結果】關於平安好醫生的小調研數據展示/2018.05/)

此外,隨著人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些可主動選擇性的消費,醫美(比如植髮、皮膚護理)需求被激發並快速成長。醫療和消費開始深度結合,跨醫療屬性但醫療風險相對較小,同時又具備快速連鎖複製潛力的醫療服務機構獲得資本的認可及推動(社區和基層醫療服務市場則如何?各位可以自己琢磨)。

市場的培育和消費的演變往往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但中國有時可以很快,且在不同的細分市場可以變化很大。定位於慢病市場的產品除了原有的渠道之外,也已逐漸開始變化:其中零售終端的價值開始體現,醫生和消費品的認同非常重要——我們可以想想高瓴資本為什麼要重金布局連鎖藥店?我們也可以想想未來品牌中藥和品牌OTC市場的價值;我們還可以想想保健品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可以想想醫藥電商在慢病特病領域的機會?這些個方向在過去的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特點。

誠然,無論市場如何演變,專業並專註在任何行業都是一種價值。從當前A股醫藥上市公司的數量及每家的規模來看,超過50億以上收入的並不多;但如果篩選一下其中過往十年,平均增長年超過25%的其實也不多。在過往的行業發展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頗具特點的企業也在逐步的變化。

比如,恆瑞醫藥很好地抓住了研發和市場增長地機會,但對於併購之道鮮有嘗試;比如,步長葯業對於資本可謂長袖善舞,然而面臨業績壓力很大;又比如東阿阿膠也有保底的一招——可以一路提價(當然,也不乏許多創新之處取得成功);包括濟民可信、揚子江葯業等這些老牌企業各自的壓力也都不小,像華海葯業老產品受制於國際市場變動的企業這些年也都做了不少創新,或做更大規模,或投資於生物醫藥創新。

而事實上,在歷經市場波動和頗有改革嘗試之後的康恩貝最近這一倆年還是挺不錯的(雖然,併購醫藥電商也還是付出了一定代價的),從2017年的重大品種來看,剔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比例都在30%以上,個別超過50%及100%。

市場的培育和消費的演變在不同的細分行業也具有不同的特點,以保健品行業舉例,在2015年之前的二十多年一直出於野蠻生長和混戰時期,但2015年後隨著新的保健食品監管條例出台,產業已經開始整合,品牌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其背後的消費者們也同時變得更為理性,對質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變得更高了。此前,上海醫藥等一些葯企收購海外保健品品牌的案例在未來的中國落地方面既有很大機會,也有不少挑戰。

近20年來,中國保健食品市場湧現出不少品牌,其中不乏大量中國本土品牌;然而在中國相對分散的保健食品市場中,中國知名本土品牌市場佔比不超過30%,未來發展仍有巨大潛力。

然而無論市場如何演變,中國那麼多醫藥上市公司,為什麼還是鮮有巨頭公司?而中國發展不到20年的互聯網產業,卻已經有了很多家世界巨頭了?有客觀的因素,也有我們自己產業內部企業家的精神不夠的原因。

胡季強說:「我覺得我們的企業家可能眼光不夠遠,我們的魄力不夠大,沒有其他行業那麼大,洞察力沒那麼強,當然我們自身有很大的原因。」肖恩大俠說:「胡總,我比較看好您!」。

03

戰略發展的路徑

基於對市場結構性變化的邏輯判斷,基於行業發展的一些數據和對業內人士的訪談,包括在與胡季強聊天過程中的再次確認,我發現:1,近年來藥品零售終端市場的增速開始快於醫院終端市場;2,質量好、療效確切、安全同時又有品牌基礎的藥品競爭優勢突顯;3,未來醫藥市場的存量結構調整和增量競爭中會有很多有意思的整合發生,爭得更多產品和資源份額的公司其增長會遠超市場平均增速;4,醫藥行業產業集中度提高的過程也是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最能凸顯高質量高品質發展的趨勢。

醫藥(包括醫療器械和服務)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分化與專註比以往來得更猛烈;通過真正規範的市場化競爭可以實現優勝劣汰,將推動醫藥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在這一過程之中,企業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戰略,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有格局,更有長遠的眼光。鏈接:寫給企業家——讀《興衰30年:中國企業30年成敗模式》

如果說這個地方需要舉倆個例子,我首先能想到的便是科倫葯業(也是華蓋醫療基金團隊曾經投資過的)和石葯集團,這倆家公司在過去的5年發生了非常大的轉型,雖然變化的過程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和市場的認可;內生的增長也好,還是外延的併購,都做得不錯。

如果說這個時候還需要我從更為長遠和更有格局的眼光來看看世界的變化,我正好還有另外一個故事。以醫藥行業的最具實力源頭的歐洲來說,醫療行業是歐洲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佔總GDP的比例約10%,占其國/區域公共支出約15%;假設其現有的醫療系統沒有重大變革,預計到2050年,由於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的進一步增加,整個歐洲的醫療支出將會翻倍。這些支出主要包括了治療日益漸增的非傳染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例如心臟病、癌症(腫瘤)、慢性呼吸疾病和糖尿病等。

從企業規模和發展的角度,歐洲的醫療健康行業可分為三大部分:醫藥巨頭、中等規模企業和高成長性的生物技術企業。在位列頂層的巨頭公司有瑞士的諾華製藥和羅氏製藥、丹麥的諾和諾德、法國的賽諾菲製藥,以及英國的阿斯利康、葛蘭素史克和德國的拜耳醫藥等;而更多相對中小的歐洲區域性高成長性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如法國和德國)所培育的生物技術公司仍在不斷增加。

從世界醫藥產業的發展路徑和軌跡來看,類似於全球經濟中心的轉移圖,只不過醫藥是從歐洲到了美國,從美國開始向亞洲轉移(包括正在發生中的及未來,而在國內則是從北上廣擴展到蘇杭成都,生產基地從沿海深入到了內陸。

1000年以來的全球「經濟重心」移動路線圖

(圖片來源: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

根據胡季強對康恩貝的戰略考慮,其有兩階段的戰略發展路徑。1,在第一個階段(短中期),集中資源推進康恩貝大品牌大品種工程,打造公司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啟動科技創新發展驅動工程,重點做好現有產品創新葯研發和重大產品二次,並加快布局生物葯研發投資,為構建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及能力打下良好基礎;2,在第二個階段(中長期):注重內生內求的同時,結合藥品產業鏈相關領域的併購整合,獲得更多更好的創新和市場營銷資源,進一步加大創新驅動發展的體系和能力建設,使公司業務發展逐步轉型到以創新驅動主導,努力實現宏偉產業藍圖。

在兩階段的戰略發展路徑上,以現代中藥與植物葯業務為核心,以特色化學葯製劑業務為重要支撐,並積極布局發展生物葯,將產業經營與資本經營雙輪驅動,利用國內和國際先進的產品、技術、人才和管理資源,穩步推進業務國際化,努力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綜合製藥集團。

以公司的大品牌大品種工程舉例,公司於2017年4月啟動該項工程,用5年時間至少培育10個銷售達到或超過10億元的大品牌大品種。截至2017年底,已經有三個品種達到5億級別(其中一個略低於5億)。

康恩貝主要十大品種

(圖片來源:公司年報)

以公司的中藥材資源工程舉例,則首先立足於浙產藥材資源,保障大品牌大品種工程所用關鍵藥材資源,同時在雲南等地大力布局,實現「高品質藥材+產業鏈精準扶貧+引導中藥產業健康發展」的三位一體發展目標。

優秀的戰略必須要有富有激勵的體系和優秀的團隊去執行,在這一方面康恩貝也做出了不少嘗試。1,在集團公司、上市公司、二級公司等幾個層面分別進行富有激勵的創新體系的搭建,通過混改的方式可以實施不同的股權激勵、員工持股、分紅計劃等;2,通過不同平台的共建,對團隊進行管理和激勵,並通過短期和中長期的培育,鼓勵團隊和子公司的共同成長;3,無論哪個層面和平台,都給予嫁接集團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客戶資源和營銷體系;4,通過併購整合和早期布局展開更多合作。

04

品牌價值的機會

中醫中藥,國之寶藏,品牌的價值不可替代。但斌對於茅台之熱愛,時間是玫瑰還是灰燼,不多加討論,但無論如何,茅台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比較這看看曾經流行網路的《但斌私募虧成翔!時間不是玫瑰是毒藥》和當前茅台股份市值,各位會如何想?或許我們還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鏈接:【深度】中國白酒文化的傳奇與酒史【上】【深度】中國白酒文化的傳奇與酒史【下】)。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中國人的思維有四個階段,分別是有吃的就行的農業思維,能吃飽就可以的工業思維,要吃的好的產品思維,到現在的吃健康的品牌思維。品牌逐漸成為藥品和健康食品的重要保證,消費者渴望得到的是「安全、生態、健康、營養」。

思維的演變

(圖片來源:網路)

在醫藥領域提到品牌,一下能想起的品牌有:雲南白藥、東阿阿膠、片仔癀、同仁堂、廣譽遠等,都是流傳全國的知名品牌;而事實上,我們還有很多百年數百年的品牌在各地深得人心,比如武漢健民、杭州胡慶余堂等,很多很多。

品牌的建立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已經建立的品牌較之於其他產品具有更強的護城河。而藥品更是相對具有專業性,在OTC領域的新產品和品牌開發是比較困難的一個事,優質的批文和優質的品牌絕對是稀缺資源。

隨著消費升級、藥品經營模式的變革,渠道在發生變革,品牌醫藥和品牌OTC相比普通OTC的優勢更為明顯。而且,品牌還可以溢價,還可以更為長久,品牌加成長的模式,大於簡單的價值相加。

品牌OTC的市場機會

(圖片來源:廣發證券醫藥組)

除了對品牌價值的認知之外,中藥企業還存在兩個機會:1,舊有品牌(品種)的併購機會,包括如上面提到的有一些區域性百年品牌的併購整合機會;2,一些細分市場創新品種的品牌價值(比如中藥配方顆粒);——即存量品牌和創新品牌的。

以中藥配方顆粒舉例,在療效上,大多配方顆粒與傳統湯劑無明顯差異,療效確切可靠;而在製備過程中,配方顆粒生產標準化、監管全面化,產品質量穩定,是中藥現代化發展趨勢。在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等地的中藥配方顆粒在中藥飲片市場佔比約為60%,而中國目前比例還很低。加之於這些創新品種還可以享受政策紅利的待遇(如保留藥品加成但不計入葯佔比)。

在重新定義品牌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其重新認知,在思維上有所演變,我們需要市場對其再認知和認可,我們還需要給與長期的維護和抓住結構演變過程中的機會。事實上,有很多品牌OTC的價值現在是被普遍低估的,如果我們有更好的重新定義和給與更多機會,未來的價值非常巨大。

05

結語

中國製藥行業的洗牌才開始。

在去年「E葯經理人」組織的華為訓練營里,很多醫療行業的企業家都參加了。為什麼參加?因為有壓力。壓力在哪裡?希望看到增長?增長在哪裡?想學華為。但是在經歷了一圈華為訓練營之後,不少人發現,似乎也沒學到什麼。

如果說華為辦一個醫藥企業,那做得好或者不好,只可能跟任正非這個人有關。讀得到的東西不一定能學到,許多事必須當成自己切身的事,在醫藥市場政策與環境多變的今天,真正的巨人會產生,但未必是現在最大的那幾家。在行業內能夠匯聚人才、技術、產品、品牌等資源優勢,並且不斷創新同時又能適應嚴格監管、規範經營的企業,未來幾年通過內生增長和購併整合獲得的發展機會與空間巨大。

中國醫藥行業發展正進入嶄新時代,技術與創新的價值將越來越凸顯,市場與消費的演變已然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設定戰略和實現品牌價值的路徑上我們希望企業家和投資者們都能專註這12個字的機會——「智能商業,精準醫療,品牌價值」,這裡會有巨大的新機遇和新的挑戰並存。

王陽明說:「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知行合一,一步一個腳印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格致資產 的精彩文章:

TAG:格致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