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心理學:為什麼越是在集體中,個人責任感可能會越弱?

社會心理學:為什麼越是在集體中,個人責任感可能會越弱?

責任分散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人處在群體中時,個人責任感很弱。當要求群體共同完成某個任務時,個體分擔的責任相對較少,遇到困難也往往很少會採取行動,做出積極反饋。

你可以想像一下自己正在一條鬧哄哄的街上,看到有人突然摔倒在地、開始抽搐。他很可能是癲癇發作了。這時,很多人會聚集過來,圍觀這個倒地的人,但是不會有人伸出手來幫助他,也不會有人打急救電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有太多人在場了。正是因為在人群中,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分散到了每一個圍觀個體的身上。極小的心理負擔使得個人面對這種求助情況時很難做出積極反饋,很多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所在。在場的每個人可能都會產生「可能已經有人打過急救電話了」或者「大家都無動於衷,情況可能沒那麼嚴重」的心理。

這種心理學現象也常常被用來解釋旁觀者效應——旁觀者越多,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越小。旁觀者沒有採取任何援助行動不是由於他們缺乏同情心,而是因為他們可能無法應對這樣赤裸裸的創傷性情境,尤其是在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


關於責任分散效應的研究

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進行的一系列經典實驗中,研究人員John Darley和Bibb Latané要求參與人員在一個房間內填寫調查問卷。在參與人員填寫問卷的過程中,房間里突然充滿了煙霧。

一種情境中,實驗對象都是單獨分開的。當煙霧進入房間時,75%的實驗參與人員都迅速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研究人員。另一種情境中,在所有的獨立實驗對象中,有一組是兩人為單位參與實驗的。因為這兩個人對煙霧視而不見,導致只有10%的實驗參與人員將煙霧情況報告給了研究人員。

研究人員指出,一旦個體注意到有情況發生,將會在第一時間做出一連串的重要決策:

1. 第一步即真正注意到問題的發生。

2. 緊接著,個體必須判斷自己所看到的到底是不是突發事件。

3. 再接下來的決策可能是最關鍵的:決定承擔個人責任以採取必要的行動。

4. 然後,個體必須決定需要採取什麼行動。

5. 最後,旁觀者個體必須採取實際行動。

這個過程的複雜之處在於:個體經常需要迅速做出這一連串決策。換句話說,這個過程常常伴隨著威脅、壓力、突發事件,有時候還會涉及個人風險。這樣充滿壓力的情形往往會引起歧義。有時候,旁觀者個體無法完全明確誰需要幫助,什麼是錯的,或者需要做什麼。


影響責任分散效應的因素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許多不同的可以增加和減少責任分散效應發生可能性的因素。如果旁觀者不認識緊急事件中的受害者,他很可能不會提供援助行為,而更可能期望其他旁觀者提供幫助。

如果旁觀者不是很確定發生了什麼,不清楚陷入困境的人是誰,或者無法確定別人是否真得需要幫助,那麼他很可能不會採取任何援助行動。

但是,當旁觀者對陷入困境者感受到某種聯繫或具備某種個人認知時,他很可能就會提供援助。如果受害者對特定的某個旁觀者個體做出目光接觸並向其求助,那麼這個旁觀者就會有責任壓迫感,從而不得不採取援助行動。

有的時候,旁觀者之所以不介入到事件中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提供相應的援助手段。一個接受過急救技能和心肺復甦術專項培訓的人,將覺得自己更有能力去提供相應的援助。


責任分散效應的其他實例

當你參加團隊活動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並不是每個人都在做出貢獻?這是責任分散效應的另一個實例。當處在團隊中的時候,個人缺乏向著共同目標而努力的動機;那些偷懶的人也會費盡心思地去掩蓋他們在團隊中的不作為。這也被稱為「社會性惰化」。

責任分散效應的一種更為重要的類型發生在等級制組織內。對於那些邏輯上認為是違法的或者違背道德的行為,被要求服從命令的下屬會避免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種組織行為導致了像納粹大屠殺那樣的反人道罪行。

編譯:豆包

圖片來源:Pexels

原文出處: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 By Kendra Cherry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包學習筆記 的精彩文章:

這11句關於人生哲理的古詩詞,訴盡了多少人的喜怒哀樂怨?

TAG:豆包學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