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楊凌職院「精準滴灌」培育職業農民

楊凌職院「精準滴灌」培育職業農民

本報訊(記者 馮麗)從職高畢業20多年,45歲的孫新科去年通過高考單招,成為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班的一員。「我是個職業農民,家裡經營有200多畝農場,特別想多學些農業科技知識,將來把農場做好做大,帶動村民一起致富。」近日,孫新科向記者介紹,像他這樣的學員,楊凌職院有162人。

近年來,楊凌職院充分發揮農業、水利、林業等方面優勢,主動融入國家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略,將辦學與扶貧有效結合,積極實施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建立職業農民培育學院、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初步形成產教融合、校地聯動、工學結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持續為貧困地區教育和產業發展「造血」,取得顯著成效。

2016年9月,楊凌職院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民全日制學歷教育,開設職業農民和村幹部學歷教育班,18名富平縣職業農民、32名楊凌示範區村幹部走進楊凌職院開始3年的專科階段學習。他們與在校大學生一樣修滿136學分,可取得國家認可的大專文憑。

為了讓職業農民學有所獲、學而能用,楊凌職院與各地政府聯合「量身定製」人才培養方案。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班學員中,70%以上是種養殖大戶或企業主,針對他們的實際需求,學院縮減了英語、化學、數學等課時,設置了植物生長與改良、田間試驗與統計、農機具使用與維護、作物良種繁育技術,蔬菜生產、果樹生產、種子檢驗,農產品電子商務、企業管理等五大模塊41門課程,還組織編寫了《農藥化肥安全使用》《農產品安全保護》等14本教材。

針對學歷教育班學員普遍年齡偏大等特點,楊凌職院選派職稱高、實踐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按照「季節分段、農學結合、田間課堂、送教下鄉」原則開展教學,並實行「雙班主任制」,由學院教師和當地政府人員分別負責學員校內外安全教育、日常管理考核等工作。

自從上了縣職業農民培育學院,陝西省彬縣新民鎮卧龍村農民孫旭濤的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在楊凌職院教授的培訓、指導下,他改變傳統種植方式,用科學方法栽種良種大棚葡萄,使葡萄成熟期提早了25天,畝產1000多公斤。如今,每年帶給他七八萬元收益的5個大棚葡萄園,成為當地設施葡萄產業發展的示範和樣板。

為了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學到並掌握致富的一技之長,楊凌職院發揮農科教一體化的優勢,分別在陝西的關中、陝北、陝南三大區域選建了10個縣(區)職業農民培育學院,按照縣域產業和群眾需求,重點圍繞經濟作物、特色養殖、農副產品儲運加工營銷等內容,對農民開展產業培訓,著重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難題,兩年來累計培訓農民2萬餘人次。

楊凌職院始終將產業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多年來,學院組建科技小分隊,定期組織專家教授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開展技術指導、科技服務和電商培訓,將原本的薄弱產業打造成富民惠民的產業。僅去年,楊凌職院就在陝西省12個縣開展10個特色產業培訓項目30餘場,培訓人數4600餘人次。

楊凌職院還在彬縣、鳳縣和楊凌等地建立產學研示範基地,使基地建設、科技推廣、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讓扶貧觸角直抵「末梢神經」。

彬縣基地緊密結合當地區域經濟特點,先後建立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旱作農業、生態農業、設施栽培、優果工程、新品引進等6個專業示範區,引進名、優、新、特優良品種,試驗、示範、推廣農業高新實用技術,使不少群眾手中的「土疙瘩」變成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有效推動了全縣農業及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農民和農村發展需求,打贏脫貧攻堅戰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楊凌職院黨委書記趙曼說,學院將把職業農民培育作為切入點,變「精準扶貧」為「精準培育」,培養出一批批新型職業農民和行業領跑者,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30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多重保障確保打分公平
為兒童教育打造的專業智庫在滬成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