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融嚴監管下的信託業發展方向與風險評估

金融嚴監管下的信託業發展方向與風險評估

2017年的信託業當屬「嚴監管」為綱。信託業整體表現良好:從信託公司層面看,資本實力提升、信託上市破冰、資產證券化和慈善信託業務得到發展等,表現可圈可點;從行業層面看,信託統一登記制度建立、行業評級與監管評級並行實施、信託八大業務分類試點等,展現出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從2018年初媒體披露的幾家信託公司的經營業績看,也令人刮目。但以上亮眼表現在一系列蜂擁而至的監管文件和大批罰單面前則黯然失色。2018年,信託公司應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向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向信託本源業務轉型,培養穩定的客戶群,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實現信託行業轉型升級。

一、提升主動管理能力

從2013年提出信託行業轉型升級起,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在某領域深耕細作就被作為轉型的路徑。然而,時隔多年,以被動管理類信託為主的事務管理類信託規模和佔比卻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達到56%(見圖1)。

儘管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的快速增長不乏統計口徑變化造成的影響,但依然可以表明,事務管理類信託在信託行業的重要地位。2017年,金融去桿桿被明確提出之後,事務類信託佔比依然實現了6個點的增長,自然也帶來了信託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近期,規範銀信合作和限制通道類業務的一系列監管文件的出台,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從信託公司立場看,雖然事務管理類信託業務利潤空間很薄,但其無需承擔風險又可以帶來收入,綜合考慮其性價比以及可能對信託資產規模帶來的增量效應,信託公司一般都會採取積極的態度。但這種局面未來可能有所變化。

2018年在嚴監管下,通道類業務呈現下降的態勢,信託資產規模可能相應也會出現增速明顯下降,甚至負增長。提升主動管理能力、依法合規經營、依靠實力贏得市場,才能行穩致遠。

行穩才能致遠。依法合規經營是業務發展的底線。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既包括項目的獲取和管理能力,也包括識別和管理風險的能力以及合規經營能力。未來,合規經營可能需要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當然,重視合規經營並不意味著束縛業務的發展,不是出於規避監管目的的真正意義上的產品創新,依然是值得鼓勵的。此外,重視合規經營需要深入研究監管政策要求,要在合規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為業務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做好固有業務和信託業務平衡,保證公司長遠持續發展。近年來,信託公司持續增資,積累了巨額的凈資產,對固有資產進行投資不但可以緩解信託業務對收入造成的影響,而且可以進行中長期投資布局,為未來的發展積蓄力量。當然,固有資產投資也需要具備專業的人才和投資能力,因此,主動管理能力和投資能力對於信託公司轉型發展至關重要。

二、服務實體經濟

政府在換屆之後強調,在新時代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服務實體經濟應當是未來信託業務發展的根本方向。

從信託行業數據看,信託資金投向工商企業、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都屬於支持實體經濟的表現。圖2列示了2013年以來信託資金投向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工商企業佔比走勢情況。從數據上看,信託資金投向以上三個領域的佔比在50%左右,其中投向工商企業的佔比在25%左右。可以看出,主動服務實體經濟是信託行業一貫堅持的原則。

然而,也應看到,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在信託服務實體經濟中佔據較大比重,直接投向工商企業的資金中,有多少變相流向房地產也不得而知,但肯定是存在的。近年來,國家出台多項針對地方政府債務和房地產行業的監管政策,為房地產行業和基礎設施產業的長遠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未來,信託行業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原則,進一步提高信託資金投向實體經濟的比重;要轉變信託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從融資型向投資型轉變;要深入了解產業,開拓房地產和基礎設施之外的實體經濟領域。

探索多元化信託資金運用方式,做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提供方。信託資金最為常見的運用方式就是貸款。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貸款運用的資金佔比為38.5%,如果再加上形式上為其他類型,但實質上為貸款的運用,比例可能更高。很長時間以來,信託被認為是類信貸業務,根源就在於信託資金通常是以貸款的方式運用的。這也正一定程度上,間接強化了信託的剛兌特徵。實際上,信託可以實現多種靈活的資金運用方式。

資管新規明確要求打破剛兌、實行凈值化管理等,為探索貸款之外的資金運用方式提供了契機。未來,信託公司應當探索真正股權投資等多元化投資方式,從賺利差向分享企業成長價值轉變,從習慣賺快錢、賺短錢,向習慣賺慢錢、賺長錢過渡。提前主動習慣比被動適應要好,未雨綢繆比臨渴掘井要好。

真正熟悉與了解產業,尋找新的投資領域。如果說對於房地產行業與基礎產業要探索多元化的投資方式,對於其他行業則是要深入了解產業,在選定的領域精耕細作,做到專業,成為專家。例如,節能環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被視為未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傳統信託行業對這些領域的涉獵較少,未來需要真正了解這些產業,才可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投資。對這些產業,從前期研發、項目設計到風控把關和後期管理,都與信託公司傳統業務有很大不同,對信託公司的前中後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三、回歸信託本源

回歸信託本源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幾乎成為談到信託轉型時不可或缺的內容。但究竟何為信託本源,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從信託起源看,信託主要是為家族管理財產以及教育、慈善等公共事務服務的,更多屬於民事信託。在作為我國信託主要借鑒對象的日本,信託源起於金錢信託和貸款信託,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演化出養老金信託、證券信託、特定贈與信託、公益信託等。從投資理財的角度看,信託被認為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工具。從法律角度看,信託就是委託人、受託人和受益人之間的一種法律安排。這種法律關係除了體現在信託公司開展的信託業務中,也可以體現在其他關係中。曾經獲得較大認同的是,私募投行、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是信託的三大發展方向,至少許多研究報告和信託公司的年報採用或認同了這種分類。2017年,銀監會提出信託八大業務分類,將信託業務分為債權信託、股權信託、同業信託、資產證券化、財產權信託、標品信託、慈善信託和事務信託八類。

或許信託回歸本源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不同的觀點,每種觀點都有其合理之處,但也可能存在有失偏頗之處。例如,「受人之託,代人理財」並不能涵蓋信託的全部,信託可以做的事情不限於「理財」。再如,信託是一種法律關係,但並不意味著不可以有進一步的限制,如對受託人的資質要求等。從信託業務發展的角度看,在信託財產獨立性基礎上,隔離風險也是信託公司的專屬業務,可以成為信託的本源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家族財富傳承信託和慈善信託等均屬於此類業務。目前,這類業務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資產證券化是盤活存量資產的有效路徑。在我國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只有特定目的信託(Special Purpose Trust)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風險隔離和破產隔離,因此,信託公司在資產證券化業務中具有獨特的優勢。然而,近年來信託公司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並未得到充分的發展。未來,在多層嵌套被禁的情況下,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發布和銀信合作業務的逐漸規範,多類型的標準資產證券化業務有望得到發展,並成為非標轉標的合法、合規的工具,還可以作為盤活存量資產、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新路徑。

家族財富管理傳承信託被公認為信託行業轉型的方向。近幾年,有些信託公司已在該業務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而言還處於起步階段。信託公司完全承擔主動管理職責的、真正意義上的家族信託業務,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目前情況看,首先,客戶資源是開展家族信託業務最關鍵的要素,比拼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的階段尚未到來,儘管後兩者才是家族信託業務長遠發展的基石。其次,法律環境的進一步完善對於家族信託業務的開展影響很大。

目前我國的信託登記制度和稅收制度尚不完善,這在傳統的以資金為主的投融資業務中並沒有什麼實質影響。也正因為影響不大,所以一直缺少積極的呼籲和推動,使得《信託法》實施十幾年來並未有修改、完善的跡象。然而,對於以股權和不動產作為信託財產的家族信託而言,法律環境的完善則至關重要。再次,開展家族信託業務,需要公司自上而下從理念上認同和認可此類業務,從戰略上進行規劃,並將其作為長期發展目標。因為此類業務存續期間長,前期投入大,如果僅僅抱著嘗試的心態,可能得不償失。

慈善信託也是發揮信託制度功能優勢的一類業務。2016年《慈善法》的頒布實施,掀起了信託公司拓展慈善信託的熱情。根據慈善中國平台披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1月20日,共有31家信託公司備案了60單慈善信託(含6單共同受託人),信託規模達到8.8億元。不過,大部分信託公司對於慈善信託業務尚處於嘗試和探索階段,並且多數慈善信託規模較小。未來,加強與基金會的合作,立足長遠,慈善信託非常可能成為信託的主要業務之一。

四、培育穩定的客戶群

資金募集能力是信託業務的關鍵,因此,建立資金渠道,培育穩定的客戶群,也是信託公司需要增強的能力。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中國信託業2016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信託業2016年累計支付受益人信託收益7587億元,同比增長4.38%。受益人獲得的平均年化綜合收益率為7.72%,信託業平均年化綜合信託報酬率為0.41%。但不可否認的是,機構資金是信託公司最主要的資金來源。2017年銀行資金投資房地產項目受限後,信託行業顯現出來的資金荒就是例證。面臨資金荒,信託公司開始紛紛建立自己的資金渠道,還有一些原先認為個人客戶追求高收益、黏性不高而放棄或者不重視個人客戶的信託公司,也開始建立或擴大自身的個人客戶營銷體系。

未來,這種趨勢會更加明顯。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需要根據客戶需求來設計信託項目。如果不考慮客戶需求,不考慮信託項目和信託產品是否存在不適應市場的問題,盲目擴充營銷團隊並不可取。第二,培養穩定的客戶群,包括機構客戶和個人客戶。對機構客戶而言,形成戰略層面的合作,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開展多領域多層面的合作;對個人客戶而言,要向私人銀行學習,提高為客戶服務的能力,努力提供多樣化信託產品,滿足不同風險偏好客戶的需求,增強客戶黏性。第三,拓展家族信託和慈善信託業務,將其打造為信託公司長期的資金來源。如上文所述,家族信託和慈善信託是信託本源業務,開展此類業務是信託回歸本源的體現。然而,此類業務對於信託公司還有另一重要意義:其可以成為信託公司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而且其客戶黏性更高,持續性更強。

長遠來看,資金募集能力和資金管理能力同等重要,作為資產管理機構,信託公司應當同時培養自己的這兩種能力。2018年,嚴監管的態勢還會延續,信託業務轉型將真正邁入實質階段。在信託行業分化加劇的態勢下,轉型布局早的公司,轉型成果顯現會更加明顯,信託行業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五、信託業務預期潛在風險點

在過去大約一年半的時期里,信託業務的強增長及其在2017年底引起的監管關注可以從一些醒目的結構性變化特徵中得到見證。這些事實一方面有助於深度觀察信託通道業務的異動以及潛在的監管問題和風險點;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客觀看待信託業務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以及未來探索方向。

(一)對信託通道業務的粗略推斷

事務管理類信託業務可能是與通道業務相關性最高的一種類型。財產管理類與單一資金類信託業務的分類標準都是信託資產的來源。在信託業協會發布的特色業務行業統計中,有關銀信合作的數據提供了另外一種角度的參照。我們將銀信合作業務進一步細分為證券類與非證券類。可以清晰地發現,非證券類的銀信合作規模在過去兩年間表現出加速增長的趨勢特徵。

(二)信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考察

如何評判信託業務的表現呢?目前該領域存在兩種具有鮮明對比的事實,容易令人困惑。一是逃避監管或違規的通道業務具備一定的規模和不良影響;二是在行業統計之外,有大量的創新案例正在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提供創意和有效方案。

有關資金信託業務的行業統計為信託服務實體經濟問題提供了粗略而直接的見證。這裡面也不乏涇渭分明的類型對比。首先,從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社會融資增量統計來看,信託貸款的投放在2016~2017年大幅上升。這裡的社會融資統計口徑直接指向實體經濟。再將視角轉移到信託業協會公布的行業統計,卻發現信託業務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支持可謂旗鼓相當。其次,佔比重回上升軌道的房地產也引人矚目。對於融資問題中的房地產而言,與其說是實體經濟,倒不如說是金融業。關於金融機構與證券市場的情況,這裡不再贅述。基礎產業的佔比下降與信政合作收緊有關,並不代表對該領域實體經濟支持的減弱。

(三)信託業風險點

行業統計數據只為判斷信託業風險提供了有限的信息揭示。從數據來看,信託業的風險資產規模緩慢上升,比重逐漸下降。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增業務對於風險資產比重的稀釋作用。因此,近年來認為行業風險總體可控的觀點較為常見。當然,行業的內部分化以及單一資金類業務的風險暴露已經引起重視。

相比較而言,更重要的風險點可能是缺乏有效分類統計及可靠數據導致的制度性基礎設施匱乏的風險。由此帶來的監管與經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損傷了監管政策及行動的實際效力。面對過去多年來積聚的複雜問題,兼有合理與不合理成分的混合狀態,迫切需要從根本上改善這些制度設施。如前文所述,在研判通道業務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情時,都面臨統計信息過於粗略而不充分,對於相關的監管問題具有突出的警示意義。

信託業監管環境在2017年第四季度出現了風向突變。可以預見,此前兩年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幾近終結,新一輪的嚴監管周期即將開始。從風向轉變的傳導路徑及根源來看,未來信託業監管可能具有濃厚的「後危機」時期特徵。這裡的危機是指2013年的錢荒與2015年的股災。它們雖然都不像通常所謂的金融危機那樣程度嚴重,但是對於中國金融體系造成的不利影響深遠,警示意義突出。它們引發了社會對剛性兌付、影子銀行、金融空轉、加槓桿及同業交易亂象等問題的密切關注與深刻反思。這也在不知不覺中將實質性的防風險與嚴監管推上了歷史日程。

總結及展望

信託業的防風險與嚴監管志在清理整頓、針砭時弊。根據近年來媒體報道與監管當局的現場檢查及處罰情況,信託公司在不合規的通道業務、槓桿融資及證券市場操縱等領域存在一些問題。在過去加強流動性風險監管的基礎上,接下來的監管重點可能會兼顧到市場風險與操作風險。影子銀行業務也需要從根本上進行抑制和收縮。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以往歷史上的行業整頓經驗,新監管也要避免一刀切、因噎廢食的教訓。在強調風險問題的管制約束時,也需要激勵政策的發展及創新。

為滿足上述問題導向性的要求,迫切需要緩解信託監管與經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更加準確地反映行業性的風險問題及事實,有必要在更加開放的社會平台上進行探討,建立科學且務實的信託業務分類體系與分類監管體系。對於當前敏感的通道業務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問題,需要專門的主題統計以反映真實情況。當前的行業分類及統計過於粗疏,不利於問題分析。完善這些制度性基礎設施,將有助於為嚴監管提供客觀而合理的執行尺度,避免監管不到位或者過度的常見歷史問題。

嚴監管可能將對信託業經營產生一定的緊縮效益。一些可疑領域的檢查與整頓將直接影響到相關業務的開展。換言之,由於缺乏有效統計信息的支持,信託業的風險問題以及影響究竟如何,只有在監管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揭示。為了既不掩蓋也不誇大事實,我們還需要在後續不斷跟蹤監管實踐的進展以及有關風險暴露和處罰事件的報道。

作者:陳進

來源:中國外匯

版權說明:感謝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與創作!除非無法確認,《用益研究》均在文章末尾備註了來源和作者,如轉載涉及版權、標註有錯漏等問題,請發送消息至公眾號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或與您共商解決,非常感謝!

徵稿啟事:為了更充分發揮和利用好用益研究這個平台,促進業內外同行的交流和學習,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專業權威的信息服務,我們特長期面向社會誠徵信託及相關領域的各類原創文章和報告,歡迎業內外的機構或個人來稿。

用益研究

用益研究是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的微信平台,作為一家國內外知名的金融資管行業平台,我們始終站在行業發展的前端,準確把握市場的動向和脈搏,為客戶提供及時全面的市場信息和專業、獨立、客觀的分析評論,搭建最專業、最前沿的同業交流平台。

我們的專業源於您的關注和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用益研究 的精彩文章:

資管新規後資管業務發生了什麼變化?

TAG:用益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