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名工兵,7個月挖掘,在敵人腳下埋設450噸炸藥,將高地被炸成盆地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模式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相比于飛機滿天的二戰,一戰時期歐洲戰爭的科技含量要低得多,這也意味著雙方並沒有太強的攻堅武器,一旦戰爭的一方有陣地可守,那麼另一方就麻煩了,戰士們往往要用生命衝鋒陷陣,以高傷亡率奪取敵人的防線。
在比利時弗蘭德省,有一處名為60高地的地方,是一戰傷亡最慘烈的地方之一。19世紀,60高地還是一處平原,後來比利時將修建鐵路挖出的泥土都堆積在了這裡,於是便形成了一座高60米的小山包,故稱60高地。由於60高地是在一片開闊的平原之上,而旁邊就是發達的鐵路系統,所以這裡的軍事價值非常高,協約國、同盟國都想得到它。
最早佔據60高地的是法國,但可惜法軍打不過德軍。1914年12月初,德軍發動了對60高地的進攻,結果12月10日法軍就被全部打敗了,60高地完全落入德軍之手。德軍對這裡非常重視,修建了大量的堡壘,防線前方是成排的鐵絲網,後方則是彈藥庫等後勤補給設備。一戰時期坦克、飛機剛誕生不久,機動力、火力、防禦力都不強,所以德軍的鐵絲網+馬克沁重機槍的傳統防禦戰術非常有效。
法國被打敗後,英軍接替了法軍的位置,準備再度拿下60高地。1915年春天,英軍正式對60高地發動了進攻,當時的英軍有些盲目自信,結果德軍給他們上了一堂慘痛的教育課。數萬英軍朝60高地衝鋒,等待他們的是德軍兇猛的重機槍火力與炮火,英軍的多次進攻全被打了回來,連高地都沒能摸上去。
面對慘痛的傷亡,英軍指揮官才意識到不能再用常規打法了,於是決定從本土和殖民地招募了一支4500人的礦工隊伍,組建工兵部隊,從地下接近德軍。為了避免德軍發現,這支工兵部隊刻意減緩了挖掘效率,從而降低噪音。一個半月後,地道終於挖通了,英軍在德軍腳下埋設了炸藥,並在德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進行了引爆。從第一聲爆炸到戰鬥結束,戰鬥在半個小時之內就結束了,可見當時挖掘地道的思路還是非常正確的。
因偷襲而失去60高地,德軍肯定是不甘心的,因此動用了毒氣彈,當時還沒有什麼防毒面具可言,英軍很快便在毒氣的攻擊下潰敗,德軍再一次重回60高地。重建60高地上的防禦工事之餘,德軍也對英軍的地道戰術記憶猶新,所以24小時令工兵部隊監聽地下動靜,一時間英軍也沒有了辦法,兩軍陷入僵持階段。
一直到1916年11月,英軍通過周密的計劃,終於決定再一次實施地道戰術。為了防止德軍發現,4500人的工兵部隊最大可能放慢了挖掘效率,使得噪音降到了最低。同樣的距離,但挖掘工作持續了7個月,是第一次挖掘時間的4倍多。1917年6月,地道挖掘完成,這一次英軍在德軍腳下埋設了450噸炸藥,顯然他們認為第一次爆破威力不足,沒給德軍帶來太大傷亡!
6月7日清晨,英軍炮兵部隊對60高地進行了炮擊,以吸引德軍注意力,一小時後炮兵停火,德軍紛紛從工事中走出,準備應對接下來的英軍衝鋒。與此同時,接到命令的工兵部隊引爆了25處起爆點,雖然有三四處未引爆,但這也足夠了,60高地的泥土瞬間被強大的衝擊波掀飛,駐守在60高地上的德軍全軍覆沒,很多德軍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落下的泥土埋在了地下,再也沒能爬出來。
這場大爆炸造成的震動,連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都很感受到,德國、法國、捷克、波蘭,近半個歐洲都感受到了震動。爆炸直接摧毀了60高地,使其從一個小山包變成了一個深18米的大坑。一直到今天,60高地攻防戰都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爆破,地形的改變令60高地沒有了軍事價值,但同時也讓德軍付出慘痛代價。
延伸閱讀
二戰時期,日本陸海軍的牙咬得有多緊?帶輪子的都得歸陸軍管,海軍被迫把坦克改造成艇
德國傳承不滅!西德時期的黑科技,全球唯一一款可以垂直起降的運輸機,裝了十台引擎
2名劫匪,6支槍,3000枚子彈,19公斤超級防彈衣,這是我見過最彪悍的銀行劫案


※服役32年的航母,60秒彈射8架艦載機,參與了4次戰爭,每次都把敵人的海軍打癱瘓
※蘇聯幫這國建導彈基地,擊落3架敵機以為賺大了,幾天後2座導彈基地、5艘導彈艇被毀
TAG:楊周路38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