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被南方瘴熱困住,沒被武將追討,黃巢起義敲響唐朝喪鐘

沒被南方瘴熱困住,沒被武將追討,黃巢起義敲響唐朝喪鐘

文 | 郭曄旻

咸通十四年(873),唐懿宗死,年僅12歲的唐僖宗登基,朝政變得更加混亂。兩年後,飛蝗肆虐,所過食草木葉及五穀皆盡,而京兆尹楊知至卻妄奏:「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而僖宗與廟堂袞袞諸公居然相信這種鬼話,令人瞠目結舌!朝廷既無所作為,河南山東一帶「連歲旱、蝗,寇盜充斥,耕桑半廢,租賦不足,內藏虛竭,無所佽助」。就連時任鹽鐵轉運使高駢也上書指出,「天下盜賊蜂起,皆出於饑寒,獨富戶、胡商未耳。」這實在已經到了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地步了。

接下來就輪到黃巢登場了。

黃巢的家鄉在今山東菏澤西南,其人世世代代以販私鹽為生。之所以存在這個行當,是因為唐廷實行食鹽專賣(榷鹽),結果自然是鹽價飛漲,由開始的每斗十錢變為後來的幾百錢,農民吃鹽很困難,或只能淡食。食鹽專賣催生了私鹽的興盛,由於私鹽價格相對官鹽還是便宜很多,故而很受貧苦大眾的歡迎。黃巢既富有家財,又「善騎射,喜任俠」「喜養亡命」,翻譯過來就是愛打抱不平、抑強扶弱、負氣仗義而有正義感。這些似乎與我們所熟悉的《水滸傳》中的晁蓋有很多相像之處。

話說回來,衣食無憂的黃巢為什麼會決心冒著極大風險造反呢?這就與此人的仕途不順有著極大關係。人們都很熟悉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黃巢科舉落榜後的負氣之作。從這首詩看,其實倒也不能說是黃巢才氣不足,實在是唐代的科舉制度,根本上大有問題。

一方面,唐朝中晚期以後,文人就以科舉入仕為榮,反之,則是「士有不由文學而進,談者所恥」。但另一方面,唐代科舉制度並不成熟,暗箱操作到了嘆為觀止的地步——往往是主考官在科舉之前已列好中舉者的名次,所謂「未引試之前,其去取高先,固已定於胸中矣」。譬如,文宗太和二年的進士考試由崔郾出任主考官,擔任太學博士的吳武陵向其推薦杜牧,而且當場朗讀了杜牧的名作《阿房宮賦》,令崔郾非常吃驚。接下來,吳武陵說,「請侍郎與狀頭(元)」,結果崔郾回答,「已有人」,於是最後只許給杜牧一個第五名。杜牧乃大學者杜佑之孫,名門之後,參加科舉時已名聞當時,尚需人引薦才能及第,遑論寒素之士!黃巢正是由於「屢舉進士不第」,才會不平則鳴,「遂為盜」。日後黃巢曾發布檄文,曆數朝廷罪過,科舉不公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可見他一直對於考場黑幕耿耿於懷。

公元875年五月,今天的河南長垣最早發生起義,後人稱之為王仙芝起義。同年六月,黃巢響應王仙芝,轟轟烈烈的唐末農民大起義揭開了帷幕。起義軍在今山東、河南一帶發展得很快,四方苦於苛征暴斂的民眾,以及散處民間的龐勛舊部,爭先投效。這支起義軍半年之內,攻擊過「南至壽廬,北經曹宋」的15個州,更一度威脅東都洛陽,令唐廷驚呼「日月漸深,煙塵未息」了!

起義延續到878年,王仙芝敗死,義軍遂推黃巢為主,號衝天大將軍,建立年號,稱王霸元年,表示與唐朝誓不妥協。眼看中原藩鎮兵力雄厚,黃巢帶兵渡過長江,向南進發。雖然唐朝倉促下令福建、江西、湖南諸道觀察使、刺史,皆訓練士卒。但長久積弊豈能一時消除?黃巢大軍在江南如入無人之境,由浙江、福建進入嶺南,於879年夏初攻佔廣州這個最大海外的貿易港,當時的阿拉伯文史料記載黃巢軍隊殺死了「城市的12萬名穆斯林、猶太人、基督徒和襖教徒」,但漢文史籍未見此說。

黃巢的義軍都是北人,無法適應嶺南悶熱潮濕的天氣,「士卒罹瘴疫死者什三四」。於是,這年十月,黃巢大軍從桂州(今廣西桂林)出發,編了幾千隻大木排,乘著水漲,浩浩蕩蕩,沿湘江而下,一舉攻克潭州(今長沙)、江陵,卻在襄陽遇伏,損失慘重。黃巢引軍東走,唐將劉巨容卻裹足不前,反欲養寇自重:「朝廷多負人,有危難,不愛惜官賞,事平即忘之,不如留賊,為富貴作地。」

如此態度,正是黃巢之福。他的軍隊在廣明元年(880)的上半年中,轉戰江南十五州,「眾至二十萬」;隨即在采石磯北渡長江,兵進天長(今屬安徽)。昔日渡江南下時,黃巢只有兵馬數萬,如今渡江北上時,卻已有數十萬之眾!唐軍諸道行營都統,自命為一世之雄的淮南節度使高駢嚇破了膽,只想保全實力,不敢出戰,詐稱得了風癱病,躲在50里外的揚州城裡按兵不動。黃巢知後顧無憂、在天長屯紮了40多天,在九月間全軍渡淮,進駐今皖北豫東一帶,準備與李家做逐鹿之爭了。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收復騰衝遠征軍必須先征服這座山,傷亡程度不亞於圍城戰
世界盃主辦城市喀山,為何只有一半人是俄羅斯人?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