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出「跑步百利唯傷膝」的誤區

走出「跑步百利唯傷膝」的誤區

作為身心鍛煉最好的項目之一,馬拉松運動在中國日益普及。很多雞湯文經常宣稱,跑步能從裡到外改變自己,跑步能跑出人生巔峰,這純粹是言過其實的大忽悠。但不可否認的是,長跑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心肺耐力,保持心情愉悅,確實是非常好的一種全民健身方式。

然而,突如其來的膝蓋疼痛,往往成為跑者的一大困擾。有的剛跑就疼,有的跑多了疼,有的時疼時不疼。一時間,「跑步百利唯傷膝」似乎成了常態。真的是這樣嗎?

(一)

其實,任何運動都是雙刃劍,關鍵看你怎麼去訓練。

跟很多朋友一樣,我的健身之路也是從跑步開始的,之前沉迷長跑近兩年。五公里路跑,23分;十公里,在操場跑過50分;半馬跑過十幾個,最好成績202;只跑過一次全馬,成績437。算是一入門級的長跑愛好者吧,受傷情況也比較有代表性。

兩年時間裡,膝蓋疼過兩次。

第一次,是剛開始跑步一個多月,剛剛突破8公里沒幾天,腦袋一熱跑了個半馬,成績大概是212,之後膝蓋疼了兩周。第二次,是跑步一年多的時候,有意識變換跑步方式,有一段時間訓練間歇跑,可能速度有點快,膝蓋疼了十來天。當然,這種疼是跑了才疼、不跑不疼那種,不是特別嚴重,所以緩緩就好。

看到了吧,膝蓋疼是怎麼引起的?要麼是跑量突然大幅增加,要麼是速度突然大幅提高。跑量或速度,大大超過了身體平時的承受極限,就以疼痛的方式給你提個醒。

這一點,跑團里很多人都是深有體會的。所以跑步不要急,否則很可能就被忽悠瘸了。特別是,如果體重超標的話,絕對不能直接開跑,應該從走開始,適當減下來再去跑。

資深跑者給大家留下了很多經驗,比如跑一休一、比如每周跑量增長不超過10%、跑步計劃要螺旋式增長、休息也是跑步訓練的一部分,這些確實是至理名言。

這就告訴我們,避免膝蓋疼的方法是「循序漸進」。

(二)

到這裡,問題似乎解決了,但還可以深入分析。

人無論從事什麼運動,必須克服身體的重力負荷。走路時,要克服的負荷,幾乎就是體重。而跑步時,隨著速度的增加,這個負荷可以增加到體重的1.5倍至3倍,遠遠超過平常的情況。問題是,身體哪些部位承受了這些負荷?或者說,應該讓哪些部位去承受衝擊力?

粗略分析,承受負荷的無非就是骨骼、肌肉、關節等。如果沒有大的突發外力,骨骼幾乎不會受傷。而對於肌肉的刺激,經過充分的休息、恢復,肌肉只會越來越強壯。那麼,關節呢?

事實上,關節是很脆弱的部位,它起到的是只是支點、樞紐、傳導的作用。發力的是肌肉,受力的也是肌肉。可是在跑步中,由於不正確的跑步姿勢,本該肌肉承受的衝擊力,讓脆弱的膝蓋承受了。

一般來說,正確的跑步技術,都是人體重心平穩前移,腳的落地點在重心之下。但根據有關統計,80%的跑者落地點都過分超前,也就是說往往腿出去了,而身體還沒跟上,這種落地姿式對膝關節及膝關節周圍的肌腱、軟骨和韌帶帶來了過度的壓力。再加上很多人落地時腿是直的,膝關節處於緊張狀態,不能像彈簧一樣吸收地面衝擊力,膝關節承受的負荷更大了。想想在一次長跑中這樣的錯誤姿勢要重複多少次,膝蓋反覆受到巨大的衝擊,不疼才怪。

既然找到原因,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充分發揮臀、腿的力量,讓肌肉頂上去,把膝蓋解放出來不就行了?

著名教練羅曼諾夫首創了姿勢跑法,號稱跑得更快、更有效率、不受傷的跑法。他倡導的跑步技術,就是身體始終保持S型的彈性狀態,讓重力驅動身體核心;將臀部(身體重心)前移到身體支撐點(腳的跖球部)上方,也就是落地點在身體重心之下;要始終保持膝關節的彎曲,不要完全伸直,從而避免承受負荷。

當然,這只是對姿勢跑法粗淺的討論。這種姿勢的調整,無疑是一種科學的發力方式,最大程序避免了對膝蓋的傷害。

這就告訴我們,避免膝蓋疼的方法是「調整跑姿」。

(三)

很多事往往是知易行難的。

其實,不只是姿勢跑法,跑步愛好者都知道要調整跑姿,以提高跑步效率、減少受傷風險。關鍵是,你能在5公里跑步中始終保持正確的跑姿嗎?10公里呢?21公里呢?42公里呢?跑過長距離的都有體會,最後一公里跟最初一公里,根本就是兩個世界。

問題在哪?終極原因是力量不足。

咱從頭捋捋。健身健身,究竟鍛煉的是什麼?是體能,即人基本的運動能力。細分起來,體能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很多人經常拿耐力當體能,這是以偏蓋全)。而力量這一素質,又是基礎中的基礎,重點中的重點。幾乎所有的運動都需要相當程度的力量訓練,比如,世界盃期間媒體爆料,C羅每天力量訓練達22噸。如果認為長跑的訓練只是傻跑,那也太不拿運動當回事了。

有人說,跑步不就是對腿部的鍛煉嗎?還真不是。跑步鍛煉的主要是心肺耐力,當然也會對力量提升有好處,但很有限。

毫無疑問,力量訓練對於跑步是不可或缺的,速度的提升、里程的增加、上半身的穩定、全身的協調等等,都需要力量的加持。都知道跑步要「核心發力」,可是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根本就體會不到什麼是核心、什麼是發力。

入門跑者,一定要注意跑一休一,讓身體有足夠的休息和緩衝,在跑步中慢慢積累力量,同時有意識地不斷調整跑姿。如果不是狂熱的長跑愛好者,普通人一周跑三次,每次7公里,完全OK了。

進階跑者,就要注意做一些箭步蹲、徒手深蹲、臀橋、靠牆靜蹲之類,有針對性提升臀腿力量,同時可以嘗試變速跑、間歇跑,不斷給身體以新的刺激。

如果對跑步有更高的追求,建議去健身房舉鐵吧,當你的深蹲、硬拉達到1.5倍體重的時候,豈止會避免跑步膝的風險,你的發力模式也會更為科學高效,全馬成績提高半小時可能都不在話下。

總之,加強力量訓練,才是防止膝蓋疼痛的治本之策。

健身嘛,只要跑起來就很好,但長期局限於一種速度,或總是跑特定的距離,或者除了跑還是跑,那麼視野未免不夠開闊,對體能的提升也很有限。

跑步是一個不斷進階的遊戲。無論打到第幾關,量力而行,開心就好。但在同一模式下時間長了,確實可以嘗試改變一下,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把體能鍛煉的更全面、更強勁、更極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跑步 的精彩文章:

跑步姿勢影響鍛煉效果?這些壞習慣,可能會給身體帶來傷害
跑步是需要技巧的!

TAG:跑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