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幼兒園的「分離」寶寶都會哭鬧,學會這些,幫助孩子走出自我保護的安全區
很多寶寶在初入幼兒園或者託兒所的時候,都會出現不安和哭鬧的情緒,有時媽媽們在送寶寶到門口後,寶寶撕心裂肺的嚎哭常常讓媽媽們也心疼不已,但是這其實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被稱為「離別焦慮」。主要表現在寶寶來到陌生環境,看護人(即長時間陪伴孩子的人)離開寶寶的視線,寶寶內心感到焦慮害怕。
其實「分離焦慮」是情感發展的一個正常階段,看護人在寶寶出生後就一直陪在寶寶身邊,讓寶寶對其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任何的短暫或長時間的分離,都會讓寶寶的安全感大大降低,而這時候媽媽需要積極的進行引導,幫助寶寶去緩解「分離焦慮」,適應經後的幼兒園生活。
依戀理論最早由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他試圖理解嬰兒與父母分離後所體驗到的強烈苦惱,他將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照料,開始正常活動,但看見母親又會出現傷心委屈的表情。
寶寶的內心較為敏感,當他們從家裡來到幼兒園,外界環境的改變會引起心理的改變,他們往往變得情緒敏感激動,也可以稱之為「心理斷奶期」,很多家長都會碰到,將寶寶送到幼兒園門口的時候,寶寶緊緊抱著父母不肯放開,然後嚎啕大哭,當父母強行將寶寶送到老師手中,他們會開始肢體踢鬧。這便是約翰所說的反抗階段。
而當父母離開後,寶寶在老師們的安慰陪伴下,會慢慢的平靜下來,但是內心的失落感還是會讓他們用抽泣來表達,但是不會有大幅度的拳打腳踢動作。但是內心還是不願意去接受現狀,表現的冷漠,不理睬其他人對他們的關心,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這便是約翰所說的失望階段,知道自己的反抗已經沒有了意義,失落感卻一直在心裡瀰漫。
當寶寶在老師們的陪伴後,開始慢慢放下心中的戒備,對周圍周遭的環境也有了一定的熟悉感,再看到身邊其他的小朋友都在玩耍,這時候寶寶心裡的緊張和不安開始消解,進入第三個階段—超脫階段。此時的寶寶開始接受老師們的語言指引,進行各種正常的活動,與身邊的小朋友有了交流,開始認識到幼兒園的樂趣。
那麼如何快速度過前面兩個階段,儘早進入第三階段呢?
首先家長將寶寶送到幼兒園的路上就應該盡量安撫寶寶,告訴他們在幼兒園都有什麼正面積極的事物,比如:幼兒園有漂亮的老師、有好玩的玩具、有好多跟你一起玩的小夥伴。這樣能給孩子一個心裡緩衝的時間,並幫助他們消除對於陌生環境的恐懼感。
到了幼兒園門口,家長應當堅決的將孩子送到老師手中,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心軟,而捨不得離去,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哭鬧很有用,只要哭媽媽就不會走」,這樣寶寶就很難克服「心理斷奶期」。
其次,在分離的時候給寶寶設定一個目標,讓寶寶們對時間有個概念,有所期待,比如告訴寶寶:「媽媽有事要離開一下,等你在幼兒園睡完午覺我就快回來接你了。」
在寶寶在家的時候,家長也應當找機會教導寶寶,讓他們學會在有需求時積極與人溝通,告知別人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很多寶寶在初到幼兒園時,由於對環境和身邊的老師陌生,他們想尿尿不敢跟老師說,吃飯每人喂就不吃,這樣他們的情緒會更加沮喪和沒有安全感,這時會更加想念媽媽,又開始哭泣。所以幫助寶寶在平時建立及時溝通的能力很重要,能讓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敢於開口告訴老師或者他人。
「分離焦慮」並不可怕,每個人在孩童時代都會經歷此階段,家長和老師應當更加耐心的引導和鼓勵,讓孩子擁有安全感,走出自我保護的安全區,慢慢去接受周圍陌生的環境。


※寶寶慢慢長大,喝奶的時間和次數有限制嗎?
※孕媽常吃這5種食物,有效去胎毒,生出寶寶皮膚好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