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戰國前中期幾乎所向無敵的「魏武卒」消亡之謎
魏武卒,是戰國初期軍事家吳起所訓練的一支精銳步兵,大概有五萬左右。吳起率領他們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傲人戰績。在「陰晉之戰」中,他們更是擊敗了十倍於自己的的秦軍,以五萬破 秦五十萬之眾,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那個時候魏武卒,可以說是幾乎所向無敵的存在,是當時最為精銳和彪悍的代表。
那麼擁有這樣一支強悍軍隊的魏國,為何最後沒能一統天下,反倒是便宜了秦國呢?這就不得不從魏武侯末年的魏國內亂說起了。
魏武侯末年,魏國相位更迭,政局不穩,公叔為相,取了魏公主為妻,謀害吳起,吳起不得已只好逃亡楚國。後來,魏武侯死,其後代為爭奪繼承權,引來了趙國和韓國的外力干涉,最後雖因韓、趙兩國意見不一,太子魏罃得以平定內亂,繼承大統,是為魏惠王,但內耗已經大大損耗了魏國的實力。
魏惠王上位後,針對韓、趙兩國發動了一系列的報復行動。據史料記載:「惠王二年,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九年,伐敗韓於澮。十年,伐取趙皮牢。」可在取得一系列的勝利後,魏惠王並沒有修生養息,也沒有動用外交手段,拉攏盟國或是孤立趙國,而是全憑一己之力,拜龐涓為大將軍,置秦軍進攻河西而不顧,悍然又發動了針對趙國國都邯鄲的大規模進攻。
趙國見狀,趕忙向齊國求救。當時的齊威王急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領齊軍精銳就去馳援趙國了,從而引出了「圍魏救趙」這一著名歷史典故。可魏惠王並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在十三年後,又聯合趙國進攻了韓國,韓國也去求齊國救援。這次,齊國依舊還是派田忌、孫臏領兵,出兵救韓。孫臏又一次故技重施,全殲魏軍,魏將龐涓兵敗自殺。
至此,魏國開始淪為了二流國家,一直到滅亡,都再難看到文(魏文侯)、武(魏武侯)二侯時的氣象了。
魏國的失利,從直接原因上來說,是因為龐涓輕敵冒進,指揮失當,而孫臏多謀善斷,用兵如神。但從更深層次來說,魏惠王的戰略失誤才是其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首先,魏惠王一改文、武二侯時「聯三晉、斗天下」的國策,固然是韓、趙兩國先干預的魏國,但魏惠王完全有可能冰釋前嫌,繼續走三國集體擴張之路。
其次,魏國位於當時的天下中樞,是四戰之國,而秦國和齊國各有山河之險固,行兵中原,進退自如,對魏國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他們才是魏國最大的敵人,而非韓、趙兩國。個人認為,魏國當時在河西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就應該一舉攻入渭河平原,藉助天地之形勝,進而爭奪天下。再不濟,聯合韓、趙兩國,東定齊國,橫貫天下,也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即便決定要向韓、趙發難,也應該先重點進攻一家。可事實並非如此,魏惠王自恃國力強盛,攻韓、趙,伐齊侵秦,幾乎就是在與天下為敵,造成軍事實力上的無謂消耗,所以這才有後來的亡國之難。
而任何一支精銳部隊都是不能脫離國家而獨立存在的,魏武卒的打造成本太高了,士兵裝備好,都是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這對國家的國力有較大要求。戰國中期,魏國失去了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後,土地兼并嚴重,魏國無法保證「武卒」的土地配額,而由於長期征戰,「武卒」也無法保障生產,土地收入大量縮減,可負擔卻並沒有任何的減少。
這兩方面的原因,讓「武卒」喪失了經濟支付能力,無法為自己提供精良的武器裝備。與此同時,在經濟地位下降的時候,「武卒」的社會地位也開始下降,嚴重影響了「武卒」的戰鬥力。
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形成強悍戰鬥力的魏武卒的靈魂,是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這是無法進行硬性彌補的。可是在拜龐涓為主將,對韓、趙兩國進行軍事打擊均以失敗而告終後,魏武卒的大部分精銳全部損耗殆盡,元氣大傷,威風不再。而且,重新訓練和培養的周期很長,也很艱難,所以說魏國要想再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於伊闕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從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則是冉冉升起的秦國銳士。


※北洋水師真是當時亞洲第一艦隊?可拉倒吧,真相太殘酷了!
※明朝最大的貪污犯,不是王振、劉瑾、嚴嵩,是他
TAG:古歷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