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翼王與北王密約統一行動誅殺東王,為何天京事變時,石達開卻遲遲未到?

翼王與北王密約統一行動誅殺東王,為何天京事變時,石達開卻遲遲未到?

1864年7月,就在天王洪秀全死後不到兩個月,曾國藩麾下最精銳的吉字營和霆軍攻破天京,忠王李秀成為了掩護幼主突圍,不幸被俘虜。在兩江總督府內,李秀成在曾國藩的要求下,寫下了長達幾萬字的《自述書》,對太平天國運動之興衰成敗等事進行了簡要的評述。在談到「天京事變」時,李秀成說:「翼與北王密議,殺東一人」,即是說石達開和韋昌輝商議,要誅殺楊秀清,但僅限於一人而已。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韋昌輝率三千精銳直接殺向東王府,在楊秀清還沒來得及反應之時,手起刀落。半個月後,石達開從武昌返回天京,責怪韋昌輝濫殺無辜,不應將東王餘黨也一起幹掉。這就有意思了,說好要一同行動,為何韋昌輝在天京血洗半個月後石達開才回來,期間他幹嘛去了呢?為何他們不能一起行動,而是韋昌輝先到,石達開時隔半個月才到呢?當然,史料也沒記載有其中之緣由。在此,我們就來猜測下!

其一、兩者路途距離不等,武昌遠離天京。1856年9月,太平天國雖說是達到了軍事上的巔峰狀態,但並沒有完全將清朝在南方的有生力量盡數殲滅,太平軍依然在前線和清軍對峙。當時,翼王石達開、國宗韋俊、十三檢點陳玉成等進攻武昌外圍之胡林翼、李續賓湘軍。北王韋昌輝呢?就在距離天京不遠處之江西前線作戰,雖然史料沒說是在江西哪裡,但他能星夜兼程趕回天京,估計應該是在江西北部,若是在贛南,長途跋涉回來,計劃早已泄露。從地圖上看,石達開在武昌督師,其距離天京比較遠,所以回來慢點,也是可以理解。

其二、石達開正全力解除武昌之圍,難以抽身。僅僅從地圖上看,武昌距離南京確實比較遙遠。但是,武昌在長江上游,若是順流而下的話,不出十日即可抵達南京,實現「千里江陵一日還」。所以,路途遙遠,並不是石達開遲遲不動身之根本原因。當時,武昌雖說掌握在太平軍之手,但胡林翼、李續賓卻不斷對其進行圍攻,守將韋俊壓力很大。此外,石達開、陳玉成、古隆賢幾次三番率兵去解除包圍圈,但都被胡林翼、李續賓等人耍得團團轉。1856年9月,石達開還想再次組織大軍進攻湘軍,此時,就算想回天京靖難,也是難以抽身。

其三、楊秀清勢力強大,石達開不敢輕舉妄動,以觀時變。胡林翼、李續賓等雖說是時代之名將,不過,當時兩人手頭可用之兵不多,想在短時間內攻破武昌幾乎不可能。若是石達開能夠保證城內糧草供給,再加上名將韋俊鎮守,武昌城可謂是固若金湯,堪稱要塞。那麼,為何石達開還是不動身呢?其實,石達開應該還有這麼一層顧慮,即是東王楊秀清勢力過於龐大,他內心是有所畏懼的,因為他對於能否成功誅楊,心中沒底。要知道,天京的城防衛戍部隊都是東殿人馬,帶甲之士不下五六千,而且均是百戰精銳。如若行動失敗,石達開、韋昌輝,甚至是天王洪秀全都會難逃一死,成本實在太高了。

其四、石達開胸懷大志,想坐山觀虎鬥,收漁翁之利。在太平天國陣營里,石達開不是一般之人,洪秀全、馮雲山等可是親自出馬才能請他出山的。此外,石達開還中過舉人,是文武雙全之人才,再加上連續取得湖口大捷、樟樹鎮大捷、攻破江南大營之巨大軍事勝利,他的個人威望相當高。石達開胸懷大志,自然不會堪屈他人之下,若是韋昌輝與楊秀清斗得你死我活,自己再出來收拾殘局,成為爭鬥雙方的仲裁者,那便是最好的結局了。要知道,韋昌輝死後,石達開回京輔政時還堅持要殺秦日綱、陳承瑢,其中排擠異己之因素很大。

總而言之,本來說好的要一起行動,但天京事變時,石達開卻遲遲未到,而是在半個月之後才怒氣沖沖地回來責怪北王「濫殺無辜」。其中之緣由,既有軍事鬥爭形勢之嚴峻有關,也不排除翼王想坐山觀虎鬥,以收漁翁之利。各位說說呢?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圖文編輯:曹海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這三場戰役,太平天國打贏其中任意一場,均有望扭轉乾坤
為何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李秀成等名將含淚告訴你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