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培固新能源競爭力強化經濟可持續發展

培固新能源競爭力強化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國能源正朝著清潔化方向發展,以高效、清潔、多元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能源轉型進程將加快推進。隨著市場擴大、技術成熟和成本降低,新能源行業儘管仍需政策支持,但更需要在產業發展上作出合理的長遠規劃,統籌布局、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引導產業合理髮展,積極培育新能源行業的現實競爭力,理順消費轉型等各種關係,最大限度地降低棄風棄光率,保護和支持產業發展,幫助行業規避商業機構的經營風險。

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推動全球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當下,我國的新能源產業正面臨全球能源改革和能源轉型加速;國際新能源產業分工逐步深化;全球新能源行業整合加快、跨國併購增多、國際競爭加劇;發展戰略、理念的變化深刻影響新能源的利用和發展;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並存;新能源產品和設備貿易摩擦不斷,嚴重干擾了新能源產業的國際貿易秩序等多重挑戰。這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以提高供給質量、滿足有效需求為根本目標,以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優化供給結構為主攻方向,順應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重點解決新能源發電儲能技術不足和「棄風棄光」現象,大力調整能源產品結構,推動新能源可持續發展。

我國能源正朝著清潔化方向發展,以高效、清潔、多元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能源轉型進程將加快推進。自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後,在政策、市場、技術、資金等支持下,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我國風電裝機約180吉瓦,光伏裝機約120吉瓦,均居世界第一。另據工信部統計,去年我國光伏發電系統投資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電成本降至0.5元至0.7元,平均度電成本比2010年下降約78%,低於全球平均水平。陸上風電度電成本約為0.43元/千瓦時,較2010年下降7%,已非常接近火電價格。未來隨著新能源關鍵設備成本的下降,電網接入、土地租金、融資成本、稅費等非技術成本下降,新能源技術度電成本將持續降低,屆時國家提出的到2020年風電在發電側平價上網,光伏發電在用戶側平價上網的目標基本可以實現。

目前,我國新能源產業集聚特徵顯現,已初步形成了以環渤海、長三角、西南、西北等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聚集區。依託區域產業政策、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各聚集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特色明顯。其中,長三角區域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高地,聚集了全國約三分之一新能源產能;環渤海區域是我國新能源產業重要的研發和裝備製造基地;西北區域是我國重要的新能源項目建設基地;西南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電裝備製造基地。

同時,我國新能源產業參與國際合作也正面臨有利的機遇和市場空間。由於發達經濟體老化的能源基礎設施和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導致其能源政策調整,新能源比重上升,而發展中國家能源增量需求較大,全球新能源行業增長迅速。國際能源合作從以偏重傳統化石能源開採合作向以低碳、清潔化為導向的能源經濟產業鏈轉變,新能源國際合作成為重點。我國新能源企業「走出去」的時機已成熟,尤其是「一帶一路」的倡議成為我國參與國際能源合作的絕佳機會。「一帶一路」上多為發展中國家,大多能源普及率低、人均能源消耗量少,但擁有豐富的新能源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我國新能源技術在全球具有很強競爭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和境外投資進一步便利化,我國新能源產業參與國際合作的步伐勢必會加快。

隨著我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再加上大數據、能源互聯網、物聯網、智慧能源、區塊鏈技術、人工智慧等相關能源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發展,未來新能源行業將會催生很多不同於之前傳統的企業模式,其經營方式也會發生很大改變。例如,新興的互聯網技術與新能源產業的結合將給新能源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共享經濟有可能使新能源邊際成本降到零,越來越多的企業、公用建築和家庭,在消費新能源的同時,開始成為新能源生產者。再如,在電動汽車、靈活性資源、綠色能源靈活交易、能源大數據與第三方服務等領域內,已出現多種企業創新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行業的商業模式,推動新能源市場開放和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市場的擴大、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行業儘管仍需政策支持,但更需要政府在產業發展上做出合理的長遠規劃,同時統籌布局、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引導產業合理髮展,積極培育新能源行業的現實競爭力,理順消費轉型等各種關係,最大限度地降低棄風棄光率,保護和支持產業發展,幫助行業規避商業機構的經營風險。

在眾多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背景下,我國新能源產業雖正處在成長期但也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例如,自新能源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後,在政策大力扶持下,很多地方和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下大規模投資新能源產業,導致出現「一哄而上、混亂髮展」的局面。此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經濟嚴重受創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國內能源產業,採取各種措施限制我國新能源產品在國外銷售。在國內市場尚未好好經營而國外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下,很多企業通過提高規模經濟,降低產品成本和價格來搶佔市場,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形成過剩產能。因此,在新能源產業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產能過剩矛盾,勢在必行。

基於新能源未來發展前景,近年來諸多國際油氣公司紛紛調整發展戰略,進軍新能源行業,並加大投入,以求實現從油氣公司向綜合性能源公司的轉變。觀察各大公司的新能源戰略布局,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地熱能源、氫燃料以及儲能技術各大業務板塊,都各有側重,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競爭優勢。我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石化公司較早就進入新能源產業,加大力度推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和生產,如中石油側重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中石化高調進軍甲醇開發;中海油未來重點發展海上風力發電等。此外,部分非能源企業如房地產開發企業恆大集團、華夏幸福;製造企業如格力;互聯網企業如百度、阿里等,也都紛紛宣布將進入新能源行業。足見,未來將有更多的傳統能源企業或非能源企業跨界進軍新能源行業,之前單一的能源企業將向綜合性能源企業轉變,以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

(系中國經濟學會理事、宏觀經濟評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