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合力:家長與老師的配合與互動

教育合力:家長與老師的配合與互動

在市場經濟社會裡,利潤是衡量企業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在我們生活的經濟主導的世界裡,成功往往也就濃縮為一個字,那就是錢。這種思維映射到教育里,人們發現名校畢業的學生收入水平普遍高於普通學校,這就成為無數的家庭,都想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把孩子送進名校的根源。

兩個美國經濟學家考察了將近20000個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十年到二十年的收入情況,結果首先表明,名校畢業生收入更高。有名校學歷可以大幅提高一個人畢業後,甚至一生的收入水平。

不過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兩位經濟學家並沒用停留在這個大家可以預見的結果上,而是進一步探究了一個因果關係問題:一個能考上名校的學生,他未來的高收入,到底是因為他聰明而獲得的,還是因為他上過名校而獲得的呢?

他們在調查研究中發現,有一些聰明的學生因為種種偶然原因——也許臨場沒發揮好,也許更喜歡家鄉的大學——能去名校而沒有去,他未來還能獲得同樣水平的收入嗎?他們特地考察了那些有本事上名校但最終去了普通大學的人。

在20000名被調查者中,有519個學生同時被名校和普通大學錄取,結果他們後來的收入是一樣的——不管他們當初選擇了名校還是普通大學!根據這個研究,對聰明學生來說,上不上名校並不重要。你走這條路能成功,走別的路也能成功。這個結果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家庭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儘管我們都認為學校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地方,我們都把適齡的孩子送到相應的學校接受教育,但是名校情結無疑成為許多家庭沉重的負擔。而實際上,我們的學校的教育觀念大都停留在工業經濟時代,在分數評價體系里流水線地培養千篇一律的螺絲釘式的人才。在課堂上,教師只能根據大多數學生的狀況進行統一的講授,學生真正的學習效果往往更多的取決於孩子的自主學習習慣。

教育學家們認為,現代教育可以簡單地分三個層次,對應三個階層:第一層次是貧民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具,以找工作為目的;第二層次是中產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藝品,以提升個人價值為目的;第三層次是上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主人翁,以欣賞、選擇和改變周圍世界為目的。

傳統的學校「流水線式」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層;想要進入第二層,家庭必須出力,然後你還得去名牌大學;而第三層,則幾乎完全是家庭和個人的事情。如此說來,家庭出身實在太重要了,家庭收入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很大程度決定孩子能到達什麼層次,以至於我們搞不清楚到底是人選擇了教育,還是教育決定了人。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我和大家分享這個研究結果,並不是想推脫學校教育或自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只是想說,人生的成長過程受到這個複雜的社會太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來沒有一個單項的指標,如學校里的考試分數,如家庭里的經濟條件等,能夠完全決定孩子們在這個世界上一生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一定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為此,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的配合與互動,凝結成為一種合力,是多麼的重要。

有位家長留言說:我兒子上學時被老師打過,嚴格來說也不算打,就是在後背上輕輕拍了一下,兒子回來跟我告狀,我問明緣由,告訴他我讓老師打的,換我比老師打的狠,他不吱聲了。以後收斂多了。也沒恨老師恨父母的。看了家長的這個方式,我覺得老師的教育方式確實還可以改進,但是也為這位家長的合作與明智而感到欣慰。我相信這個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一定會成長得更好。(2018-06-1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老師政治學園 的精彩文章:

TAG:劉老師政治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