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古一帝李世民:番外:高昌——從火焰山到白馬嘯西風

千古一帝李世民:番外:高昌——從火焰山到白馬嘯西風

原標題:千古一帝李世民:番外:高昌——從火焰山到白馬嘯西風


貞觀期間,唐與高昌的戰爭是三次重要的對外戰爭之一。高昌國的地理位置,是今天的新疆吐魯番,這裡雖然天氣極為炎熱,但周圍山脈、山口、穀道眾多,是古代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道。


古代從中原地區通往西域,有南、中、北三條交通線,高昌是其中兩條交通線的重鎮。昔日高僧玄奘法師,便是經過高昌到達西域的。後來,在著名的小說《西遊記》中,「火焰山」的原型,便來自高昌。

現在的高昌國故城,還遺留著一些斷壁殘垣。在經典的1986版《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火焰山腳下,和居民互贈食物和水的橋段,便是在高昌故城遺址拍攝的。由於高昌是一個佛教國家,迎來玄奘這樣的高僧,自然也是熱切地歡迎和接納,玄奘在高昌得到了很好的補給,也留下了一段佳話。



雖然現在吐魯番位於新疆,而且這個地區也一直是多民族雜居的,但在古代,高昌國的歷代國王,卻一直是漢族人。儘管如此,由於高昌是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各族各國混雜,也帶來了很多矛盾與衝突。作為一個小國,夾雜在唐、突厥等敵對大國之間,使其變成了唐代的巴爾幹,在這樣的背景下,儘管高昌是漢人建立的國度,其與首都遠在長安的大唐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微妙起來。


貞觀年間正值隋末唐初,此時中原地區動蕩,突厥國力強大,作為夾在不同大國之間的小國,高昌對於唐的態度也飄忽不定:曾對大唐表示恭順,卻也曾聯合突厥攻打大唐邊境城池,並收留突厥的敗將和隋朝舊人等。對此,唐太宗開始依舊採取隱忍態度,到了貞觀十三年,萬國來唐朝貢,獨高昌國主麴文泰缺席。由於高昌在絲綢之路中重要的位置,其背離大唐的意義,絕不止於一個小國的不恭順,也不是單單是大唐的面子問題,因為失去了這個交通樞紐,對於整個大唐的國家利益,都是影響重大的。

於是,唐太宗決心發兵高昌。在戰爭發動之前,他還再次下詔書,徵召麴文泰入朝,可是麴文泰仍然稱病不來,於是,在貞觀十三年年底,發兵高昌。


這場戰爭同樣速戰速決:唐朝大兵壓境後,高昌國主麴文泰才感到大唐的威壓,「憂懼無策,發疾而死」,其子投降唐朝,高昌在西域的突厥盟友也土崩瓦解。


高昌國覆滅後,唐太宗也同樣對其採取了寬仁的態度。金庸的小說《白馬嘯西風》中,曾經也記述了貞觀十四年高昌和唐的戰爭,在戰後,「唐太宗說,高昌國不服漢化,不知中華上國文物衣冠的好處,於是賜了大批漢人的書籍、衣服、用具、樂器等等給高昌。」從中可以看出,對於高昌,唐太宗採取的是懷柔為主的政策。此後,高昌被納入大唐的版圖,歸屬入安西都護府。只是,在《白馬嘯西風》中,儘管唐太宗賜給了高昌許多中原物件,「高昌人私下說:「野雞不能學鷹飛,小鼠不能學貓叫,你們中華漢人的東西再好,我們高昌野人也是不喜歡。」」其實,高昌是也是漢人建立的國家,而小說中居住於高昌的哈薩克人,是在後世逐漸遷移過去的。只是,居住於西域的「漢人」,也許其風俗習慣,和「中華漢人」確實不同吧。


對於高昌的戰爭,同樣體現了唐太宗一貫的軍事思想。戰爭發動的目的,歸根結底是因為唐的國家利益,戰爭的過程短暫而有效,戰後對於被佔領地區,也沒有太多屠戮與壓迫。對於戰爭的謹慎態度,無疑成為唐初軍事和對外關係成功中,最重要的組成因素。


縱觀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其軍事行為的主要特點,是很少失敗。其實更確切的說法是「不吃虧」:李世民一生中,既沒有拼盡全力,兩敗俱傷的「慘勝」,也沒有損失巨大的「慘敗」。保存己方實力,用最小的代價獲取巨大的勝利,是李世民所指揮的戰爭的最大特點。

在李世民的執政末期,遠征高麗的失敗,在表面上看,被稱為是其軍事上的污點,事實上,果真如此嗎?下一期,我們將聚焦貞觀末年的征伐高麗之戰,來分析這場戰爭所反映的東西。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關注公眾號壺憩粟huqishuyu)。圖片來自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huqishuyu@126.com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壺憩粟余 的精彩文章:

千古一帝李世民:決勝神州 之 秦王掃六合(3):止戈為武

TAG:壺憩粟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