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從張輝瓚的駁殼槍來仔細說說德國造

從張輝瓚的駁殼槍來仔細說說德國造

牛戈

摘要:在北京軍事博物館,有這樣一件標註為「繳獲張輝瓚的駁殼槍」的文物。不過從各方面的考證分析來看,這基本上不可能是張輝瓚的駁殼槍,想來博物館的專家們都只關注大人物大事件,對這樣的小東西是不屑一顧的。

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有一件一級文物,是一支繳獲張輝瓚的駁殼槍。就是下圖這個:

圖1:軍事博物館官方網站的圖片,展示其作為一級文物收藏的繳獲張輝瓚的懷錶與駁殼槍

張輝瓚在參加對中央蘇區第一次「圍剿」時,任國民黨軍第18師中將師長,於1930年底龍岡一役被紅軍活捉,不久被處死。活捉張輝瓚曾經寫入毛主席詩詞,膾炙人口,老少皆知,因而這樣配以實物的展覽更能深入人心,屢獲好評。幾十年間,不知接待過多少中外參觀者,也曾被多家報刊、網站圖文並茂的報道、轉載,其受眾又不知得有多少。

但必須得說,這槍與這人是極錯誤的搭配,它絕對不可能是繳獲張輝瓚的。估計博物館的專家們都只關注大人物大事件和寫作大文章,不屑於手槍型號的考證與鑒別,以為只要是駁殼槍都一個樣了,錯也!毛瑟手槍自十九世紀末誕生,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停產,一直不停的在改進,曾出品有多種型號。這諸多型號,從輪廓粗看起來雖改動不大,然而槍管、機匣、握把等細節卻又變化極多,而每一次的改變,都對應著不同的生產年代,並非所有型號都出自張輝瓚生前。

既然專家們都不屑於駁殼槍的型號考證,這便正好輪到我這樣的非專家來賣弄。現僅就毛瑟駁殼槍的外觀做一粗略區分。

首先從槍管長短上說——毛瑟手槍的槍管,大致說來,就是長短之分。長槍管主要有140毫米和132毫米兩種,短槍管則僅有99毫米一種。140毫米槍管的毛瑟手槍最多,從它誕生後的第一種型號C96到停產時的最後一種型號M712,都是140毫米長槍管。

槍管長99毫米的盒子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出品。因為戰敗的德國不允許生產槍管長度超過100毫米的手槍,所以無奈地將原型手槍的140毫米槍管,改短至99毫米,並將握把也改小了一點點,對外稱作警用手槍。該型手槍進入到中國後,被俗稱為「三把盒子」或「三號駁殼槍」。朱德南昌起義時使用的那支著名手槍,就是該型警用手槍。

圖2:朱德南昌暴動時使用的駁殼槍

132毫米槍管的毛瑟手槍出品不多,只在1930年後有少量出品,屬於M30的早期型號。中國人習慣將標準槍管的駁殼槍稱作「二把盒子」,由於132毫米與140毫米相差不多,便都被歸入「二把盒子」的範疇。為區別,將140毫米槍管的稱作「二把長八分」,將132毫米槍管的稱作「二把短八分」。

同為M30的毛瑟「二把長八分」與「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把二者放在一起對比,僅看槍管長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槍機滑軌的形狀是不同的,短八分的開有減重槽,而長八分的沒有這個減重槽,這是最好的辨別方法。當然再細說區別還有多處了,比如商標、槍號等。

圖3:「二把長八分」與「二把短八分」

除特別常見的140(132)毫米與99毫米駁殼槍外,毛瑟手槍還有不常見的幾種長度的槍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槍管等,屬於商業出品,十分罕見,這裡略去不述。

毛瑟手槍的衍生品中,還有卡賓型,槍管長超過200毫米,多為固定槍托,並有前護木。該卡賓型1917年後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槍。該槍在中國民間有個俗稱——「馬匣子」,意思就是可以兼作馬槍使用的匣子槍。

圖4:卡賓型毛瑟手槍,中國俗稱馬匣子

第二從槍的口徑上說——毛瑟手槍的口徑是7.63毫米,發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槍彈。該槍自1896年誕生後,中國人無比青睞,德國軍方卻並未採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第三個年頭,德軍軍用手槍嚴重不足,才匆忙間訂購了10萬支。與眾不同的是,德國軍方訂購的這10萬支毛瑟手槍,不是原槍的7.63毫米口徑,為了與當時德軍制式的魯格手槍達成子彈通用,他們所購的這批手槍的口徑被改成了9毫米,發射9X1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子彈。為了防止誤裝入7.63毫米的子彈,該槍的槍柄上用阿拉伯數字刻印了一個大大的「9」字,並塗以醒目的紅色,西方人所稱的「大紅9」就來源於此。該型手槍在中國被稱作一號毛瑟手槍。從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關於購買美利洋行械合同彈稿》中,有購買「德造新式一號自來德手槍一千二百枝,每枝隨帶子彈五百粒」的字樣。這或許就是民間所稱的「頭把盒子」。

圖5:9毫米毛瑟手槍,國外稱作「大紅九」,中國稱「一號駁殼槍」

毛瑟手槍進入到中國後,曾被大量仿製,各廠仿製時,包括口徑,都是原樣照仿,唯獨山西例外,閻錫山晉綏軍仿製毛瑟手槍,除也按原槍口徑仿製外,還加大口徑,研發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為該槍的口徑遠大於當時一般盒子炮7.63毫米,故獲得「大眼盒子」的綽號。該槍銘文有多種,較多的一款是在其槍身左側列印有篆體的「壹七式」,意即民國十七年定型;槍身右側則印有「民國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晉造」。該槍僅在晉綏軍中使用,或者也在晉綏軍活動的北方地區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沒能進入到南方軍隊中。

圖6:中國山西造一七式11.43毫米手槍

毛瑟手槍的早期,還有8.15毫米口徑的,但極罕見,未能流行起來,故不述。

第三從槍機節套與槍管的形狀上說——毛瑟手槍的早期出品,其槍管與槍機節套是一體加工成形的,加工難度大,成本高,後期M30型借鑒西班牙駁殼槍的作法,改為分別加工,而後嵌入結合成一體。這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在外觀上留下了印記,即早期的槍機節套與槍管之間很平滑,後期的槍機節套與槍管則有一個階梯狀過渡。請看圖:

圖7:上為M1930的槍管,下為C96的槍管

第四從槍的握把上說——毛瑟手槍的握把形狀,一直都是西方人所說的「掃帚把」,幾十年間從沒有大變,但小的變化卻是有的。大體來說,有大握把與小握把之分。大握把的底部呈半圓形,小握把底部則略顯平直,也比較窄。小握把主要是毛瑟警用型手槍使用,其他則基本都是大握把的。

圖8:毛瑟手槍的大握把與小握把

這大握把,又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它的防滑紋的粗細上,早期的C96型採用的是紋路很細密的那種,刻有22、24或30道防滑紋,後期M30型(含M712速射型)則採用紋路粗疏的那種,只有12道防滑紋。

圖9:左為早期C96的握把,右為後期M30(含M712)的握把

毛瑟手槍的握把護片,絕大多數由硬木製成,極少數為塑膠壓制,國人稱「膠把匣子」。拿今天的眼光看,塑膠當然不如硬木貴重,當年卻正相反,物以稀為貴,因而那年頭誰若擁有一支「膠把匣子」的話,那是相當的牛逼。

圖10:一支海螺機錘的膠把匣子

第五從機錘形狀上說——

1,馬刺形擊錘。

圖11:毛瑟手槍的試製型號

這是毛瑟手槍試製階段的擊錘樣式,形同騎兵馬靴上的馬刺,與當時流行的左輪手槍的擊錘相仿。手槍的後瞄具只有缺口,沒有表尺分劃。該型手槍並未批量生產。

2,圓錐形擊錘,也叫「海螺擊錘」。

圖12:毛瑟C96型的最初型號,擊錘呈「海螺」形

這是毛瑟手槍自1896年誕生後至1899年(大約)時的擊錘樣式。因其形狀是由向中心漸凸的很多同心圓構成,很像一支海螺,故也被稱作「海螺擊錘」。

3,大環形擊錘。

圖13:毛瑟手槍正式量產後的第二種擊錘,大環形機錘

大環擊錘,顧名思義,就是因機錘是一個較大的圓環而得名。大約1899年開始生產,至1905年逐漸被新式的小環擊錘所取代。該型手槍的機匣形狀又有幾種不同。其中的一款,機匣兩側全無任何銘文,也無絲毫的凹凸,整個看去光滑如鏡,在中國,便有了「大鏡面匣子」一稱。「大鏡面」在當年的中國很受歡迎,許多帶槍的人都以佩有這樣的「大鏡面」而倍兒有面子。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身陷絕境後與敵對射,手中使用的就是這種「大鏡面」匣子。

圖14:著名的「大鏡面」

4,小環擊錘,也叫「麻雀頭擊錘」。

圖15:毛瑟手槍在1905年後普遍採用的小環形機錘

這是毛瑟手槍1905年開始的擊錘樣式。其形如鳥頭,故在中國有「麻雀頭擊錘」一稱。後來一直到該槍停產,差不多一直是這種樣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環機錘又有幾種,並不完全一樣,只是差別太小,不細說了。

第六從彈倉容量上說——早期的毛瑟手槍都是固定彈倉,彈倉容量絕大多數10發,極少數有6發和20發的。但這時的20發手槍,沒有快慢機,只能半自動射擊。

圖16:兩款早期六發裝的駁殼槍

圖17:兩款早期20響的半自動毛瑟手槍

曾任蔣介石衛隊長的宓熙回憶,他在大革命時期的廣州護衛蔣介石時,就使用一支20響的駁殼槍。這時,後來風靡全中國的M712快慢機和西班牙各型的20響手槍都還沒有問世,想來他使用的應該就是早期半自動的20響駁殼槍。

第七從自動方式上說——毛瑟手槍一直到1931年以前,雖然有過多次的改進,又衍生出多個型號,但全都是半自動的。德國人從沒想到過開發全自動的功能,因為手槍全自動射擊,在除了中國人以外的任何人看來,實在不是很科學的用法。可沒想到的是,西班牙專門瞄準中國市場仿造的駁殼槍上,卻增加了連發功能,更令講規矩的德國佬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連發射擊被中國人接受了。眼看西班牙人這樣搶生意,德國佬坐不住了,奮起直追,很快,具有連發功能的毛瑟衝鋒手槍便被開發出來。

該槍並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試製出品。試製型速射手槍槍管長132毫米,用10發和20發可拆彈匣供彈,快慢機置於槍身的左側,為片狀,撥向「N」時,為半自動射擊;撥向「R」時,為全自動射擊。

圖18:毛瑟衝鋒手槍定型前的試製產品

試製型衝鋒手槍產量不大,僅3500支,但仍然進入到了中國,長征時的羅瑞卿就曾使用一支這樣的手槍。

該速射型手槍經少量投產試用,毛瑟廠根據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幾處完善和改進,便形成了後來大名鼎鼎的M712型衝鋒手槍。

M712型衝鋒手槍與其先期試製品從外觀上看有幾點不同,主要的:一是槍管長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機的形狀由原來的片狀改為桃型。

圖19:毛瑟M712型衝鋒手槍,著名的「二十響」

該型毛瑟手槍的供彈具為可拆彈匣,彈匣容量主要有10發、20發兩種,極少數有15發和24發的,可選擇裝配。軍博展出的那支「張輝瓚的手槍」,就是該槍裝10發彈匣時的狀態。

要分辨一款毛瑟手槍是半自動的還是全自動的其實特容易,看有沒有快慢機就行了。另外,該槍還有一個區別於早期C96型的明顯特徵,即它的「肚子」。由於採用可拆彈匣,使得該槍彈匣倉部位明顯凸出於槍身平面,猶如一個人鼓起的大肚子。因為這個,還可能因為作為手槍來說,其20發的彈容量足夠大,所謂「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國,M712型手槍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稱。這是諸多毛瑟手槍的最後一款,曾大量進入到中國,是當年最常見的一款駁殼槍。

毛瑟手槍的細節變化太多,除以上所說的區分方式以外,槍綱環、表尺、保險機、抽殼鉤、減重槽、商標、槍號等等,也都因生產的年代不同而不同。礙於篇幅,這裡不詳述。

非常不幸的是,毛瑟手槍中的最後型號被張輝瓚選中了。為什麼不幸?因為該槍的所有其他型號都誕生於張輝瓚被俘之前,唯獨這支張「張輝瓚生前使用的」M712型衝鋒手槍,誕生於他授首之後——1932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以軍F-35戰機穿透俄軍雷達網:一枚導彈鑽進大門 炸掉伊朗指揮部
我國第3種超音速隱身戰機曝光:1000公里高速打擊,雷達毫無察覺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