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情緒容易沖昏頭腦?理智來當「防火牆」

情緒容易沖昏頭腦?理智來當「防火牆」

孔子在自述生平的時候,說:「四十不惑。」天地之廣闊,人世之複雜,又豈能毫不遺漏地掌握?如果有人說自己沒有疑惑,豈不是妄人?

其實,「不惑」,不是沒有疑惑,而是不受迷惑之意。細讀《論語》,君子至少有五不惑。

子張問如何分辨迷惑,孔子的回答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愛一個人,就希望他快樂地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

人很少不受情感控制的。同樣一個人,愛起來,親密無間,如膠似漆;恨起來,巴不得他立刻消失,永遠不再相見。年輕人談戀愛的時候,最符合孔子這段話的表述。孔子對人性的把握實在十分深刻。

所以,第一個不惑,就是不被情感所惑。不因喜愛而過分溺愛,也不因厭惡而過分仇視,即要講感情,又要理性對待。

樊遲有一次也請教孔子:「敢問如何分辨迷惑。」孔子這次的回答是:「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出於一時的憤怒,忘掉了自身的安危,甚至連累到自己的親人,這不是迷惑嗎?

有一個小伙,與一個婦女爭吵,一怒之下,竟然把婦女的嬰兒車狠狠地摔在地上,致使車內的嬰兒死亡。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慘劇。

孔子說,不要被一時的情緒迷惑。一時怒氣上涌,會給自己和他人以及各自的家庭帶來巨大的危害。這是第二個不惑。

第三個,就是不被利所惑。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雖然是粗茶淡飯,我亦安之若素,甘之如飴。孔子並非不追求財富,他也說過,如果富貴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但是如果是不該得的,要勉強去追求,孔子說,那就算了,不義的富貴就如浮雲,飄走就飄走吧。

第四個,不被名所惑。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也。」

有的人認為,君子害怕到死了也沒有名聲,看來儒家重名,難怪莊子冷嘲熱諷:「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其實,一輩子求名的人非真儒,乃陋儒也。

孔子說的是「名不稱也。」也就是說,孔子強調的是事實要與名聲相符,而不是追求什麼虛名。

追求虛名,矯偽造作、善於作秀,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犯了錯三緘其口,躲躲閃閃;做了一點好事滿世界嚷嚷,惟恐別人不知道。這並不是正確的態度。

君子希望有好的名聲,也沒有人願意有壞的名聲。好名聲的關鍵是磨鍊心性,修養言行,而不是刻意討好別人,阿世媚俗。

第五個,不被權力所惑。試問天下有幾人能夠抵擋住權力的誘惑?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前呼後擁,頤指氣使,趾高氣揚,這樣的感覺無法不讓人沉溺其中。

孔子說:「為政以德。」權力是用來服務社會的,不是用來謀求私利的。人的權力欲越膨脹,對心靈的扭曲就越無以復加。

孔子在衛國時,衛靈公向孔子請教軍旅之事,孔子說,這個我不知道,如果是禮樂之事,我還略知一二。第二天,孔子就辭別而去。如果為了求重用,孔子可以順著衛靈公講,但這樣就會增長衛靈公的殺伐之心。這是孔子不願意做的。

後來衛靈公死了,弟子們想勸孔子出仕。子貢來試探他的態度。子貢問:「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仁人。」

子貢又問:「他們避讓君位,而且不做周朝的官,在首陽山隱居,挖野菜充饑,心中沒有怨恨嗎?」孔子說:「求仁得仁,又何怨。」子貢出來告訴同學們,我們的老師不會出來做官了。

衛靈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和孫子爭搶君位,朝政一片混亂,這與伯夷、叔齊為了國家的穩定避讓君位完全相反。孔子稱讚伯夷、叔齊,也就是告訴子貢,如果君主得位不能行其道,自己不會勉強出仕。

這五種迷惑會時時伴隨人生左右。是否有定力抵攔住這五種迷惑,決定了能否心態安然地度過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語音播報|每周詩語:不為往事擾 餘生只願笑|原創
跟孔子學種菜?聰明人有不為之事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