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激進的日本知識人,到底應為近代日本政府的侵略行為負怎樣的責任?

激進的日本知識人,到底應為近代日本政府的侵略行為負怎樣的責任?

原標題:激進的日本知識人,到底應為近代日本政府的侵略行為負怎樣的責任?


積極的「滿鮮支配論」是相對於消極的「滿鮮經營論」而言的。在日俄戰爭前後,日本政府內部「滿洲經營」的具體步驟和進度存在分歧。此時陸軍主張「滿蒙支配論」,而元老主張「滿蒙經營論」。伊藤博文等元老注重與列強的協調,主張逐步穩妥地推進「大陸政策」,暫時推行「門戶開放」以避免與歐美撕破臉;而以兒玉源太郎等為代步的激進派軍人則不顧列強的反對,主張獨吞中國東北的利權,拒不實行「門戶開放」政策。


伊藤博文


在1920年前後,稻葉目睹列強瓜分中國的現狀,斷定中國必亡。他從中國內部社會生活的停滯、政治欲的缺乏、武力解決的艱難和南北方妥協的失敗等幾個角度論證,進而提出「有兩種亡國方式:一種是為大亞細亞主義而犧牲;另一種是被(除日本外的)列強所吞併,開放全部領土變成世界的一大貿易場。朝鮮選擇了前者,而比利時則選擇了後者」,讓中國政府在「臨終前留下遺言」以做好「亡國的準備」。



孫中山

當時中國人也意識到國家危亡的迫近,試圖用革命的方式來挽救國家。到1920年代,許多人以革命之名行傾軋之實,加之列強環伺,內憂外患,因此稻葉岩吉並不看好中國的革命。他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提出嚴厲批判,認為當時中國的民族分裂傾向嚴重,向心力不足;百姓愚昧無知,民權不張;而民生凋敝,發展經濟不免導致「共匪」泛濫,「三民」均不可行,中國應該仿效日本實行「復古的維新」。


「七·七」事變後,稻葉岩吉開始提出中國歷史上的進步時代都是在「外族」統治下的時代,外族的統治是中國的「防腐劑」。一方面,強盛的漢唐時期是由於有強盛的匈奴和突厥等外族的存在;另一方面,他通過對歷史的梳理認為,中國歷史的極盛時期是康熙時期,其強盛正是由外族統治造成的,而隨著清中期以後綠營的興起、漢族家族制度的普及和滿清貴族的漢化,清朝逐步開始衰亡。這種「清朝漢化衰亡論」與上述的「朝鮮社會停滯論」都將近代中國和朝鮮社會停滯的原因歸於「漢化」(尤其是對性理學的受容),是此後東亞社會普遍出現的「去中國化思潮」之濫觴。



七七事變


日本學界很早就傾向於論證「滿洲」獨立發展、強化中國東北與中原王朝的離心傾向,這一點在偽滿洲國政權建立後尤其明顯。當時日本學者通常認為「歷史上建國於滿洲者甚多,若渤海,若遼、金、清,均以獨立之國家與中國本部抗衡;以強勁之民族,與中國民族相折衝;以卓著之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交換。」稻葉岩吉在其早年的《滿洲發達史》中就持類似觀點,晚年撰寫的《滿洲國史通論》中更明確表明「今天滿洲國境內的諸古民族雖多多少少有些差別,但大體仍屬同一民族,與中原的漢族判然相別」,以強調中國東北在歷史上是「獨立發展」的。

(鄭毅、李少鵬:《近代日本知識人的滿蒙史觀研究——以稻葉岩吉的「東亞史觀」為中心》

本文刊載於《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官團 的精彩文章:

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白刃戰有多厲害?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衝鋒陷陣
危機時刻,札木合是否會施以援手,幫助血族兄弟?

TAG:軍官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