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為普寧人你了解普寧嘛?

身為普寧人你了解普寧嘛?

普寧(Puning),廣東省轄縣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東北接榕城區,與揭東區隔河相望,南鄰惠來縣,西北連揭西縣,東毗汕頭市潮陽區和潮南區,西南接陸豐市。服裝和醫藥是當地兩大支柱產業,中國最大的襯衣生產基地,華南最大的中藥材基地,粵東最大的服裝、煙草、茶葉、水果、紡織品等集散地,粵東的客運貨運交通中轉站。普寧是中國大陸人口第一大縣級行政區,中國百強縣,中國中藥名城試點城市,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普寧擁有粵東最大的陸路口岸,擁有地級市經濟管理許可權,是廣東省財政省直管縣試點城市。普寧是中國著名僑鄉,全市有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約195萬人,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8.7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廣東各縣之首。

基本信息

中文名:普寧市

外文名:Puning、Poeland

別稱:蘭城、葯城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

下轄地區:7個街道、17個鎮、1個鄉等

市花、市樹:鐵山蘭

地域名人:庄世平、鄭澤光、陳小奇、陳楚生

政府駐地:流沙北街道流沙大道西46號

火車站:普寧站

車牌代碼:粵V

面積:1620平方公里

人口:244.46萬(戶籍人口)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行政類別:縣級城市

郵編區碼:515300

電話區碼:0663

地方方言:潮州話、客家語

著名景點:德安里、百二坵田、南方梅園等

形象歌曲:普寧之戀

行政代碼:445281

GDP:597.1億元(2015年)

名稱

普寧市名源於普寧縣,據明萬曆《普寧縣誌略》、萬曆《廣東通志》、《明史》及郭子章《潮中雜紀》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取「普遍寧謐」之意命名。曾有說法普寧初名普安或安普,但1986年在普寧首治貴嶼一座三山國王廟外牆發現的「去思」碑否認了這種說法。普寧市最早是指1949年以當時的普寧縣城為中心設置的縣轄市,1950年即告改制拆分,與現在的普寧市並無直接聯繫。普寧始建城於明朝嘉靖年間,普寧的首置名稱在上個世紀有較大的爭議。作為普寧最早的地方志,明萬曆《普寧縣誌略》記載初置即名普寧,表述相同的還有萬曆《廣東通志》、《明史》及郭子章《潮中雜紀》,認為取「普遍寧謐」之意名普寧。而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則稱安普縣,《大清一統志》以及後來的《潮州志》則沿襲了初取「普遍安寧」之意名普安的說法。1986年在普寧首治貴嶼一座三山國王廟外牆發現的「去思」碑否認了前兩種說法,證明初置即「賜名普寧,是潮之剖為普也」,並沿用至今。

普寧境內人類居住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1982年發現的虎頭埔遺址是中國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窯群遺址。先秦時中原各政權並沒有對普寧一帶有實際的控制,直至秦漢時期方納為中原王朝疆土,其後普寧市域也一直分屬多縣治理,而城市史則始於明朝後期。明清以前,今市區所在被當地人稱為「鯉魚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沙圩在此創建後漸漸形成市鎮,遂漸以流沙代稱此區域。1952年普寧遷治於流沙時,建成區不足0.1平方公里,人口僅1725人。1981年起城市規模開始擴大,至2014年建成區面積達到380平方公里,市區常住城鎮人口逾225萬。

設治前

普寧歷史悠久,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生息。普寧始建城於明朝嘉靖年間,但有人類居住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先秦時中原各政權並沒有對普寧一帶有實際的控制,直至秦漢時期方納為中原王朝疆土。漢時隸屬南海郡,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隸屬潮陽縣。南朝梁 普通四年,西元523年,劃入東揚州,劃入福建。南朝陳,劃入東揚州,劃入福建。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翌年,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隋朝開皇十二年(西元592年),潮州劃入福建。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潮州復改為義安郡,隸東揚州,再次劃入福建;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劃入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經略史。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州駐地為今天的福 州,今天的泉 州在唐朝久視年間(西元700年)才最後定設州,前面幾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設置了漳州。唐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劃入福建,潮州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福建觀察史。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郡,潮州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福建莆田人移民到潮州汕頭揭陽一帶,遷來普寧揭陽一帶的莆田人思念故鄉,普寧可能取「莆田安寧寧謐」之意,莆諧音普,命名普寧。

明清時期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明朝廷批准析潮陽縣西境洋烏、水、黃坑三都地域於今普寧東部置普寧縣。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總兵俞大猷統領六萬官兵於水神山溝(今軍埠鎮)大戰入犯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普寧首任知縣將縣衙置於貴嶼,併攏牆為城,作為臨時城郭,辟進賢門、水門等六個城門,是為「貴嶼城」,但始終未能正式修築城池。萬曆三年(1575 年),方李七姓呈請移縣治於厚嶼。囿於經費,劉鈍放棄繼續在貴嶼營建城池,築城垣於厚嶼,因地處洪山之南,故又稱「洪陽城」,此即為今普寧境內城建之肇始。

萬曆十年洋烏、水兩都劃歸潮陽,時普寧縣僅有黃坑一都。萬曆十三年(1585 年),潮州知府郭子章另擇安仁北部的一片平原上(今梅塘東北)重建城池,並由阮以臨主持開工營建,以代替洪陽城。因其建城處「平衍高阜」,史稱「大埔城」,但終未建成。萬曆十四年(1586年)普寧縣治遷至洪陽城。明末清初,洪陽城在明鄭、劉進忠反清勢力、平南王以及清廷間幾經易手,城垣官署也被明鄭軍隊所毀。

康熙十六年六月清廷確立了對普寧城的統治後重修城垣官署。雍正十年又割潮陽縣水一都、貴山都一半共五圖,洋烏都尾段一圖給普寧縣。嘉慶十七年(1812年),白蓮教庄阿親自立為「順天王」於普寧城西南的桂江都起事後被鎮壓。咸豐四年(1854年)天地會陳娘康於石港山起事攻打潮陽城,五月北山許阿梅亦舉事,並於六月十六日和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五日兩次圍攻普寧縣城,十一月在大壩圩打敗潮州知府蔣立言官軍,蔣立言敗後自劾解任。咸豐六年(1856年),方耀於普寧城募集鄉勇千餘人,於同治二年(1863年)擊敗大成國興王陳金缸,初顯聲名,此後方耀家族影響普寧乃至潮汕歷史將近一個世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溫故之.NET性能分析
心同教育 持之以恆 進之有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