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在一起叫團隊!「科學」號:黨旗在海風中高高飄揚

心在一起叫團隊!「科學」號:黨旗在海風中高高飄揚

首發:6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建松

「科學」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學考察船,自2012年交付使用以來,每一個科學考察航次,船上都要成立黨小組

組長徐奎棟說: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深刻地理解,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我們有幸趕遇中國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唯有竭忠盡智,才不負新時代

麥哲倫海山科考航次的共產黨員在「科學」號合影。 本文照片均為記者張建松拍攝

海興則國富民強,海衰則國弱民窮。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對於浩瀚無際的深海大洋,人們一般難以到達,也不太了解。為了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我國有許多科考船長年在海上斬波劈浪。

今年上半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跟隨我國新一代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到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進行為期40多天的科學考察。「人在一起叫聚會,心在一起叫團隊」,在科考船上,一批共產黨員挑起了工作的大梁,黨旗在海風中高高飄揚。

「科學」號麥哲倫海山航次首席科學家徐奎棟

「海歸」首席科學家擔任「科學」號黨小組組長

「我出國留學就是一心一意想學到真本領為自己國家工作,從來沒有任何想留在國外的念頭。只有把自己的工作熱情與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人生才有意義,工作才很快樂」

「科學」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科學考察船,自2012年交付使用以來,每一個科學考察航次,船上都要成立黨小組。參加麥哲倫海山科考航次的隊員中,共有20多名共產黨員。經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任命,航次黨小組組長由首席科學家徐奎棟擔任。

49歲的徐奎棟是一位「海歸」科學家,也是中科院海洋所黨委委員。26年過去了,他清楚地記得在大學時入黨宣誓的情景。入黨誓言從此深深鐫刻在他心中,即使是遠在海外,他的目標一直鎖定在學習先進知識、訓練科學思維,回來為發展祖國海洋事業做貢獻上,從未想過要留在異國他鄉做一名「異鄉客」。

1999年,徐奎棟從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畢業,到韓國一所大學從事海洋生物環境監測研究。當時,他在韓國做博士後收入就是國內大學副教授收入的十倍,但他從沒有將金錢太看重。每天散步時,他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緊迫感。

「當時出國目的就是希望提高自己,但總覺得還沒有學到太多,沒有明顯提升自己實力,回國後無顏見江東父老。」徐奎棟說。

為了學到真本領,徐奎棟又聯繫了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一位國際知名的生物分類學教授,申請做博士後。這位教授博學、嚴謹,但也非常驕傲、嚴苛,甚至不近人情。每天工作16-18個小時,中午從來不吃飯,周六從來不休息,甚至周日也加班。

許多博士後受不了這位「科學工作狂」的「折磨」,半途而退,但徐奎棟咬牙堅持了下來。在魔鬼般訓練中,他也所學良多、獲益匪淺。3年期滿,導師很希望他繼續留在那個風景優美的奧地利小城,但徐奎棟沒有答應。2005年,他帶著妻子和在奧地利出生的兒子,回到了中科院海洋所。

「我出國留學就是一心一意想學到真本領為自己國家工作,從來沒有任何想留在國外的念頭。只有把自己的工作熱情與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人生才有意義,工作才很快樂。」徐奎棟說。

「走向深海大洋」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回國以後,徐奎棟作為中科院「百人計劃」領軍人才,從事海洋生物分類和多樣性研究,近年來主攻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

」科學「號從麥哲倫海山採集的單體石珊瑚樣品

海山是海底的花園、大洋遷徙動物的驛站、古老海洋生物的避難所,生物多樣性高、生物量大,同時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徐奎棟帶領科研團隊,對海山區的原生動物、刺胞動物、多毛類、線蟲等底棲動物等進行全方位研究。十多年來潛心研究,厚積薄發,目前已在國際上脫穎而出。

2015年以來,在中科院先導專項支持下,他帶領團隊對西太平洋的雅浦海山、馬里亞納海山、卡羅琳海山、麥哲倫海山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以掌握海山本底資料,為今後計劃在麥哲倫海山鏈建立一個國際合作的深海保護區做前期準備工作;為維護國家深海大洋權益,拓展和發掘國家戰略性海洋資源,支撐國家深遠海資源調查與合理開發,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海洋科學研究與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息息相關。作為一名海洋基礎科學研究人員,我們現在經費充足,設備齊全,只要自己努力,就有望取得科學成果,這是最理想的工作狀態。」徐奎棟說:「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深刻地理解,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我們有幸趕遇中國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唯有竭忠盡智,才不負新時代。」

」科學「號上的專業技術支撐團隊合影

「80後、90後」黨員挑起「科學」號大梁

600多米長、30多毫米粗的鎧裝纜只能手動拖拽。實驗室所有人員齊上陣,絞盤絞、繩子拉、雙手拽。時值西太平洋盛夏,甲板溫度高達六七十攝氏度,每個人都汗如雨下,雙手滿是油污,只能用濕透的袖子擦擦即將流入眼睛的汗水

「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船上各個重要崗位,一批年輕的「80後、90後」共產黨員挑起了工作大梁。

1990年出生的孟慶超,武漢理工大學畢業,2013年來到「科學」號工作,並在中科院海洋所入黨。這些年,孟慶超從實習駕駛員做到三副,再到如今的二副,每一步都走得腳踏實地,也走得相當艱難。

克服暈船,是出海的第一關。由於天生對搖晃非常敏感,孟慶超每次出海都暈得厲害,第一次出海在床上躺了兩個星期,一邊吃一邊吐,最後連喝水都要吐,只能靠打吊瓶維持著,一個航次下來瘦了15斤。

」科學「號在西太平洋開展科學考察的黃昏景象

面對自己如此嚴重的暈船,孟慶超不僅堅持出海,並且每年出海超200天。

「讓我堅持下來的,是『科學』號給我的那份榮譽感、那種獲得感。」孟慶超說。2015年10月,小孟結婚的前一天,中央電視台正好播放「科學」號的紀錄片,親戚朋友們都看到了小孟在紀錄片里的鏡頭。小孟媽媽高興地對兒子說:「這部紀錄片是送給你結婚的最好禮物。」

如今,孟慶超的兒子已經一歲多了,兒子叫的第一聲「爸爸」,他是從微信上聽到的。爺爺奶奶去世時,他也在海上,沒能見到最後一面。「這是一個需要奉獻精神的職業,最感到虧欠的是家人,只有拿出工作成績才能對得起所有的付出。」小孟說。

「科學」號在夜間開展科學考察景象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小孟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在「科學」號,他曾擔任過好幾個航次的黨小組組長,積極組織船上的學習活動,被海洋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在他的影響下,「科學」號大副梁喜祥積極要求上進,遞交了好幾次入黨申請書,目前已是預備黨員。

「船上空間有限,大家朝夕相處,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不是掛在嘴上的,我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我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梁喜祥說。到海洋所工作7年來,梁喜祥有6年的時間都在海上,最多一年達270天。

與一般科考船相比,「科學」號上還多了一支專業的技術支撐隊伍——船載實驗室,下設操控支撐組、儀器設備組和水下纜控潛器(ROV)組。船載實驗室主任姜金光、儀器設備組的張宗兵、ROV組的王傳波都是「80後」共產黨員。

」科學「號上的專業技術支撐團隊負責人姜金光

35歲的姜金光曾經在海軍潛艇上工作過,2012年轉業後來到「科學」號。麥哲倫海山科考航次是他第一次擔任技術支撐團隊的負責人,壓力很大同時非常認真,時常見他拿著對講機,與船上各個部門交流溝通。

「發現」號ROV深海機器人(水下纜控潛器)是「科學」號上搭載的一個先進的深海探測科考設備。海上風雲變幻,每一個科考航次ROV組技術支撐團隊緊密合作,充分發揚拼搏奮鬥精神,戰勝了一次又一次挑戰。

在2015年一次考察中,「發現」號ROV經過近一天的海底作業,準備回收之際,天氣突變,海面上狂風大作、大雨傾盆,風浪越來越大。為了安全,技術人員果斷決定暫不回收,讓「發現」號在海底「趴了」24個小時,等天氣好轉後才收回來。

「科學」號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

2017年8月,「發現」號ROV在下放過程中突然出現跳電,設備失去動力,情況十分緊急。ROV組人員憑著過硬的技術與操作經驗,沉著冷靜,終於將ROV安全回收上甲板,檢查發現鎧裝纜在600米左右處被意外擊穿,需要將此段鎧裝纜全部放出截斷,重新製作終端。

船上及時調整了作業內容,進行緊急搶修。由於海上條件所限不能使用吊機,600多米長、30多毫米粗的鎧裝纜只能手動拖拽。實驗室所有人員齊上陣,絞盤絞、繩子拉、雙手拽。當時,正值西太平洋盛夏,甲板溫度高達六七十攝氏度,每個人都汗如雨下,雙手滿是油污,只能抬起胳膊用濕透的袖子擦擦即將流入眼睛的汗水。

鎧裝纜放出截斷後,ROV組馬上進行終端的製作,將兩層鋼絲一根一根散開、捋直,用抹布蘸著柴油和清潔劑一根一根擦凈,穿過承重頭,灌膠。忙完這一切,已是次日凌晨1點。冒著高溫酷暑,ROV組的夥伴們連續高強度工作了近18個小時。

」科學「號輪機部船員工作情景

從老黨員作風「管窺」中科院海洋所的黨建

給海洋生物拍照,不僅要拍「全身照」,還要拍出重點部位。比如蝦子重點拍蝦須、前額鋸齒、長短比例等;雙殼內重點拍絞合部特徵。作為一名老黨員,王少青工作一絲不苟,幾十萬張照片拍攝下來,已經用壞了4台相機

已有60多年歷史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國規模最大、學科最齊全的綜合性海洋研究科學機構,歷來重視黨建工作,現已形成「重要崗位有黨員、重大任務看黨員、重點項目看黨員」的良好局面。

海洋所現有19個黨支部和1個研究生黨支部,黨員740餘人。其中,在職職工黨員430人,擁有博士學位的約佔65%,35歲以下的黨員超過60%。2016年,海洋所黨委曾榮獲「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科學「號從麥哲倫海山採集的金柳珊瑚樣品

隸屬於海洋所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總面積492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海洋生物標本收藏量居亞洲之首。55歲的海洋生物標本館副館長王少青,是一位有近30年黨齡的老黨員,也登上了「科學」號到麥哲倫海山採集標本。

每次作業,總能看到王少青拿著相機,及時對採集上來的海山樣品拍照,經常忙到深夜。他介紹說:「海山生物種類多,標本採集上來,船上只能初分保存,下船後首先要送到標本館進行採集登記,然後送給各個門類的專家進行細分鑒定,完成後送回標本庫,並進行數字化錄入。」

在海洋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日積月累下,截至2017年,海洋生物標本館已收藏了標本83.76萬號,其中模式標本1185種1891號,最早的標本採集於1889年。標本的採集範圍包括中國沿海以及南、北極等,來自57個國家和地區。

」科學「號從麥哲倫海山採集的富鈷結殼樣品

目前,海洋生物標本館還對超過60%的館藏標本進行了數字化整合。通過「海洋生物標本館標本資源共享平台」向國內外用戶提供網路共享服務,並進行了國際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統(OBIS)中國節點的建設。開發了移動客戶端,通過掃描條形碼和二維碼,快速訪問資料庫,獲得與電腦版相同的標本採集、鑒定、圖像、文獻以及DNA等全部信息。

給館藏標本進行數字化整合需要大量拍照,十分繁瑣,也很有講究。據王少青介紹,給海洋生物拍照,不僅要拍「全身照」,還要拍出重點部位。比如,海參重點拍肛門和口器;蝦子重點拍蝦須、前額鋸齒、長短比例等;雙殼內重點拍絞合部特徵;章魚重點拍頭、腕的長短、腕上吸盤組合排列大小。作為一名老黨員,王少青工作一絲不苟,幾十萬張照片拍攝下來,已經用壞了4台相機。

麥哲倫海山的一隻深海蝦附著在白色海綿上

「科學」號是一艘先進的電力推進船舶,船艏設有2台槽道式艏側推,尾部有2套吊艙式主推進器,動力來源於發電機。船上共配有4台主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逾7000千瓦。不僅可為全船各個系統和實驗裝備提供電力,還可以為船舶的推進系統供電。

負責「科學」號輪機部的輪機長靳憲芳,是一位在海洋所工作了20年的老黨員。「與老一代的科考船相比,『科學』號先進多了,自動化程度很高。但設備越先進,對我們的檢修水平和細節要求就更高。我們不能完全依賴各類感測器的自動報警,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留在機器上,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照顧著這些機器。」靳憲芳說。

機艙是船舶的「心臟」,必須時刻保持各類機器的「血管」暢通,哪怕再小的事,靳憲芳也絕不含糊,甚至有些「挑剔」。他常說,自己最怕的就是決策失誤,讓輪機部的兄弟們白忙活一場。

去年一個航次,他指揮檢查和疏通4台發電機組煙管消音器上的放殘管路,幾位輪機員在煙囪里沿著90度的梯子,上下六七層樓的高度,把好不容易拆下的被煙灰堵塞的管路和閥件搬運出去,然後清理疏通乾淨,再運回來裝復。

在烈日高溫下,整整忙活了5個多小時,汗如雨下,衣服彷彿淋過雨一樣濕透了。檢修結果也證明了他的「挑剔」是對的。

「科學」號在太平洋的風雨中夜航

「在大海中航行,每天聽到船上機器正常的轟鳴聲,看到船艙里溫暖明亮、溫度舒適,每個房間都有充足的冷熱水,流暢的壓縮空氣,就是我們輪機部人最大的欣慰。」靳憲芳說。

「人在一起叫聚會,心在一起叫團隊——這是你的船!」「科學」號上張貼的一張「全家福」照片下方這句話,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這個科考大家庭中,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是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每天最高可被「刷」走3000元,銀行卡默認「裸奔」藏隱患,銀聯、銀行想「甩鍋」
童年故事、加班必備、出行神器……改革開放40年里的速食麵「枯榮線」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