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與文化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與文化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會議現場(主辦方供圖)

6月16日—17日,由南開大學文學院、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上海《探索與爭鳴》雜誌社聯合主辦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與文化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南開大學舉行。圍繞「文藝評論價值體系與文化符號學的互鑒與互滲」這一論題,來自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瑞典隆德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單位的三十餘名學者展開研討。

在開幕致辭中,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沈立岩教授代表主辦方,歡迎與會學者的到來以及對會議的鼎力支持。他談到「價值」作為關鍵詞的研究價值,認為文藝評論價值體系與我國文化符號學的建設之間具有引發並參照解決問題的互動關係。同時,特別感謝上海《探索與爭鳴》雜誌社作為主辦方之一為本次會議提供後續交流平台,讓會議在日後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與學術影響。

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首席專家、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劉俐俐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南開大學「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課題團隊和四川大學「當今中國文化現狀與發展的符號學研究」課題團隊,在研究對象、研究視野和學科所屬都有所不同,諸多理念也存在著差異。文藝學的概念來自蘇俄,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我國文學學科的底層理論,這決定了它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兼收並蓄其他學科之長,繼續推進文學底層理論的發展;而符號學則源自歐美學術傳統,具有很強的上手性和科學性,但相對應也可能出現忽視人文關懷等問題。近年來人文社科的跨學科研究傾向越來越流行,各個學科都逐漸意識到學科壁壘的弊端,本次會議的緣起也正是來源於互相認識到向對方交流學習的必要性。文藝學努力學習了解文化符號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擴大自身的研究對象,文化符號學也需要文藝學為自己注入現實關懷。

1

學科交叉互滲提出新問題

在主題發言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當今中國文化現狀與發展的符號學研究」首席專家、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趙毅衡認為,符號被認為是意義的感知,任何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學就是意義學。文化符號學的任務,就是理解中國符號表意演變的規律與趨勢,為當代人文社科各種課題提供系統的文化符號學理論。另一方面,價值是符號表意的重要層面,當今符號學理論需要藉助價值體系的建構完善自身發展,而價值論的推演同樣需要符號學提供方法論的支撐。

劉俐俐教授在主題發言中進一步強調,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屬於積極命題特質的學科範疇,而趙毅衡教授領導的課題則屬於形式命題特質的學科範疇,這是二者的實質區別。「文化符號學」的作用主要是為開拓思路,提出對積極命題有價值的問題。不同學科交叉帶動若干層次的學科交叉,衍生出更豐富的具體問題,反哺文藝學和符號學兩個二級學科的自身發展。她由此借鑒符號學原理基礎上的藝術符號學「正項美感」、「異項藝術」等概念及其組成的方陣命題,並從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思路出發,獲得了探究動態中「異項藝術」置於「正項美感」的可能性與合理性的基礎:「正項美感」存在語境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決定了文藝評論價值體系意義的「正項美感」具有「弘揚」、「繼承」和「發展」的特質,也自然具有極大包容性和覆蓋性。

中國語言文學一流學科負責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的胡亞敏教授認為,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觀為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中國形態研究文學批評的價值判斷提供了理論支撐。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能在當今被賦予新的內涵,在文學批評的理論建設中對價值判斷維度做出了新的闡釋,這同樣可以為我國未來文化符號學的建設提供新的參考思路。

山東大學特聘教授、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主任譚好哲表示,文藝價值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的、多元的;同時綜合論進一步認為文藝的多樣價值並非彼此取代或並列存在的,而是以審美價值為基礎和核心的,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多種文藝價值有機綜合、交融而成的複合性結構系統,這就需要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廣泛吸收包括文化符號學在內的多項理論資源。

2

兩項重大項目搭建了開闊平台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趙奎英教授從藝術符號意義的四個層面分析了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建構問題。她指出,通過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分析將有助於矯正藝術意義闡釋中忽視藝術作品關聯意義的諸種偏頗,建構一種既能切近藝術作品的存在本身,又能夠保持在與世界、與人的內在而又深廣的意義關聯之中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

《中國文學研究》主編、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趙炎秋教授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重新審視了戲劇這一體裁,並認為戲劇符號與文學符號最根本的區別是前者能指的一次性。從本質上看,戲劇能指是無法複製與保留的,這決定了戲劇是一次性藝術,也決定了戲劇表演的其他特點,這也使得作為符號的戲劇能夠站在價值維度上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向。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亓婷婷教授從符號學原理出發,以《詩大序》為個例探討了中國古代典籍在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中產生的價值與影響。她指出,傳統中國文學並不重視理論框架的建立,更沒有「符號學」的概念,但通過包括符號學在內的當代西方理論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遺產,可以更好把握其文藝價值所在,並以此來重建古代文藝的價值體系。

瑞典隆德大學的邁克爾·蘭塔副教授討論的話題是宏大敘事與意識形態建構。他分析了歐洲藝術史中所出現的有關反猶太主義的繪畫作品,並以此說明「抬高自身、貶低他者」的宏大敘事是如何在圖像敘事中被一步步當做意識形態而建構起來的。他認為,敘事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人類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態,敘事可以是一種有用的工具,也可能成為一種可怕的武器,在全球化浪潮的語境下,無處不在的宏大敘事所帶來的刻板印象與偏見,更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與警惕。

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段煉副教授以米克·巴爾的視覺分析研究為例,談到目前在中國文藝理論領域所普遍存在的「前沿焦慮症」問題。所謂「前沿焦慮症」,就是不假思索地將非新近出現的理論當做非前沿理論,而一味追趕所謂「國際學術潮流」,會造成將許多問題簡單化的趨勢。米克·巴爾在中國學術界往往被「誤讀」為經典敘事理論的代表人物,這種片面觀點忽視了巴爾的後現代敘事理論以及包括廣義藝術在內的符號價值分析,對此我們需要回到理論原典,從全面譯介開始重新了解那些被認為過時的經典理論。

上海《探索與爭鳴》雜誌主編葉祝弟博士作了閉幕致辭。作為聯合主辦方之一,他表示此次會議上觀點的交鋒非常符合《探索與爭鳴》的學術爭鳴特色,期待日後有機會和大家再次合作。

最後,哈爾濱師範大學馮毓雲教授宣布會議圓滿閉幕。17日上午,本次會議還特別設置了「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與文化符號學」青年學者論壇,來自南開大學文學院的在讀研究生分別進行了與會議議題有關問題的發言與陳述,並同與會專家繼續展開學習與交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賈中正:縱觀全球形勢 西方之亂與中國善治不言自明
「特朗普現象與重新認識美國」學術研討會綜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