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個學攝影,你必須牢記——8個要點

8個學攝影,你必須牢記——8個要點

一,主題

「與時代建立起緊密聯繫的圖片主題,自然會獲得更多關注。」——第57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評委、《新聞周刊》日文版圖片總監片岡季子

信號(第57屆荷賽年度圖片)約翰·斯坦梅耶(John Stanmeyer) 攝

從記錄瞬間的單一屬性去考察攝影,似乎照片的主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如果將其放在創作的範圍內去考慮,所有畫面背後隱藏的內容意義,其實都經過拍攝者的判斷。

或許會有人覺得,只有新聞、紀實等類型的攝影才需要注意選題。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即便是對自己的攝影技藝有絕對的信心,只拍攝花花草草,那麼,配合自己要應用的技巧拍什麼形態的花更好,在什麼樣的光照條件下效果更突出……是不是也需要篩選呢?

選題,並不只是做個「拍什麼」的決定,而是為預期的照片找好表達的「立意」,即我們要用圖片來揭示的主旨、中心思想,即便是在純藝術類的評選中,也會有意無意地對重大題材予以關注。這不僅包括熱點新聞事件,還包括對生態問題、社會問題等或深入或巧妙的揭示。

二,形式感

「形式感是很重要的,即便你聲稱自己多麼不在乎形式感。就像寫文章都需要修辭一樣,哪怕看上去多麼的隨意,也只是我們對語言駕馭得好而已。我們必須得承認我們面對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形式的問題。」

第一線(首屆「徐肖冰杯」全國攝影大展紀錄類收藏作品,組照之一) 劉宇 攝

作為一種視覺表達媒介,攝影對於形式的追求顯得格外順理成章。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攝影不斷借鑒著其他藝術門類的形式語言,也在借著技術的發展嘗試尋找獨有的表現形式。

中國人恰恰習慣了「文以載道」的思維方式,很多攝影人看重介質背後的意義甚於介質本身。不少攝影師在介紹自己的作品時滔滔不絕,能從一個畫面演繹出諸多聯想,生髮出無限感慨,但卻無法用拍攝來驗證自己的表達,拍的沒有說的好。

人們往往認為,對當下社會現象與現實變遷理解與認識的深度才是第一位的,而視覺形式可能就是第二位的、其次的。這種觀點顯然是偏頗的,而且只能顯示出攝影能力本身的欠缺。

注重意義和邏輯,對攝影人來說很重要,因為對當下社會變遷的記錄,很大程度上正是要注重事件、人物、場景、狀態的意義和邏輯。但想到並不意味著做到,攝影需要從畫面認識意義和邏輯,因此,形式彌足重要。

我們必須面對這麼個事實:面對海量的照片,形式不理想的畫面首先就可能被淘汰掉。

三,細節

「看起來很細節的東西,但能說明大問題。」——新浪網「攝氏2014」年度攝影師大典評委、攝影家劉香成

岜沙紀:1989-2014(新浪網「攝氏2014」年度攝影師大典紀實類提名攝影師作品) 曠惠民 攝

一名評委曾經這樣描述評選流程:「總體評判決定初步入圍,入圍之後就是挑毛病」。挑毛病的過程,實際就是看照片細節是否經得起討論和探究。而評委們考察的照片細節大致分兩種,一是畫面細節,二是內容細節。

內容細節則更多被隱藏在畫面背後。很多攝影人在處理瞬間性的畫面時過於心急,過於關注事件本身,只想著拍攝那一時刻的場景,卻沒有留給自己思考營造畫面的空間。這隻能算是機械化地按快門。

而講究內容細節的攝影人卻能快速反應整個環境與主體之間的關係,通過對拍攝角度、位置等的轉換「營造」畫面,融入更多細節。

對細節的兼顧最能直觀展現出攝影人的敏銳觀察和快速反應能力,因此,很多評委將對細節的琢磨提高到作品主體價值判斷與作品真偽考察的高度上來,對細節的探究認真到苛刻的地步。

四,個人風格

「戴安·阿勃絲曾說,越個人化的東西,意義越普遍。我們每個人都有故事,都從一個獨特的、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來。正是這種個人風格不僅使作品擁有了情緒,還體現出人類學的價值。

——2014三影堂攝影獎評委、美國聖迭戈州立大學藝術系教授阿瑟·奧爾曼(Arthur Ollman)

實驗室(2014三影堂攝影獎資生堂攝影獎作品,組照之一) 劉張鉑瀧 攝

「藝術立於獨詣,廢於同能」,強調真正成熟的藝術創作在於包含獨立的思考和個人化的風格。雖然大多數活動的參評者成千上萬,但多局限於常規和熱門的拍攝地點、拍攝對象、拍攝方式等,讓評委們感到「千人一面」。勤於探索和思考,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才是避免趨同的好方法。

風格是走向成熟的表現。攝影史上很多名家的作品最初並沒有所謂的風格和流派,而是一種對攝影表現能力的直覺探索,當這種區別於眾人的探索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並按照一種特徵進行系統化的時候,風格便形成了,或是具有持續性關注的主題,或是具有特徵的色彩處理、構圖處理……

不管拍什麼題材的照片,照片里都會有個人的感情,可能幾張照片看不出來,但過了十幾二十年,別人一看照片就知道作者是誰。

五,創意

「每一個精彩的創意,都是一滴濃縮的精華,背後可能是各種海量的準備和儲備,哪裡是幾個粗糙潦草的PS動作就能完成的呢?」——2014「伯奇杯」中國創意攝影展評委、攝影評論家李楠

進化(2014「伯奇杯」中國創意攝影展十佳創意攝影師作品,組照之一) 楊洋 攝

在攝影評論家李楠看來,攝影一直執於真實和想像兩端,不斷追求極致。而追求想像的這一端正包含了很多攝影人對創新的孜孜以求。新內容、新呈現手法往往是抓住評委快速流轉眼球的關鍵。

當大量的照片以幾秒換一張的頻率在屏幕上一一掠過,評委們在閱讀這些不同的照片並進行篩選時難免疲勞,突然出現新鮮、特別的照片樣式,會讓人精神一振。從目前一些專業攝影評選中可以看出,對攝影語言和形式探索已成為攝影人的自覺行動。

攝影作品的生命力,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攝影者的創作思維和學習激情。必須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並將新知識、新理念運用在自己的拍攝中,創新才會在作品中有更深刻的體現。可以這樣說,創新既是衡量攝影人對世界認知和包容的尺度,也是容納百家所長獲得的突破。

六,哲學觀點

「在這個『全民攝影』的時代,攝影更需要哲學觀點,好的攝影作品一定會『不簡單』!」

——第三屆「徐肖冰杯」全國攝影大展評委、攝影家楊延康

啟示(第三屆「徐肖冰杯」全國攝影大展典藏作品,組照之一) 賀肖華 攝

攝影家劉香成曾表示:要進入攝影的核心,就應該走出攝影。攝影只是一個工具,它能夠把你的想法表達出來,但其內涵卻不只體現在光影、構圖等方面。攝影也可以說是一種思維過程。

被攝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但要將通過鏡頭將影像定格在膠捲上,這一過程需要攝影人充當中介,不可避免地帶上攝影人的主觀色彩。任何人拍攝時,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體現在攝影作品當中。

攝影人不僅有將現實在鏡頭下顯影的能力,還有詮釋這個世界的能力。正是由於大家對世界有著不同的思考,畫面傳達出的情緒才顯出千差萬別。

例如,名勝景點的遊樂景象在馬丁·帕爾眼中有著消費主義的黑色幽默,繁華的街景在森山大道的相機中展現出陰鬱的一面,日常的場景在鮑德里亞的鏡頭中就如他的哲學闡釋那樣「消失了主體和客體」……

我們或許可以說,攝影之「道」,就是攝影者的思想。一幅好的攝影作品應當成為思想的載體,通過方寸畫幅表達出來。

當我們能夠通過一幅攝影作品看出拍攝者的喜怒哀樂時,這幅作品顯然是成功的。攝影器材、攝影技術或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過時,但掌握了攝影的思想就等於掌握了思考問題的方法,這種能力永遠不會過時。

七,編輯

「好的圖片編輯會『入』在照片里,把圖片內在的東西挖出來,將其中隱藏的寶藏獻給讀者。」——「記憶2013·中國新聞攝影盛典」評委、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任悅

上帝給了我們一張沙發(「記憶2013·中國新聞攝影盛典」十佳攝影記者作品,組照之一) 楊抒懷 攝

對圖片的編輯絕不是簡單的挑幾張照片拼湊起來,也不是同一景別的四季輪換,更不是屏風上的花鳥蟲魚……紮實的拍攝、細緻的編排都是很重要的。

組照並不意味著越多越好,在數量的選取上要盡量精練結構,做好減法。從畫面內容上看,要考慮到全景、中景、特寫等,拍攝角度也要有所區分。

而在編排次序方面,圖片故事的組照要注重線性結構,既要注意事情發生髮展的順序,也要從畫面構成的角度考慮。

拍攝一張好照片,相當於創造了一個優美的辭彙,或者說出一段精闢的句子,而一整組好照片或者一個專題,相當於把很多辭彙和句子組成一個故事或一段思想。

八,呈現

「精良的呈現效果是這些作品的顯著特點,隱藏的亮點,有趣的構圖,對瞬間的捕捉,表達出對攝影的熱愛以及分享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的渴望。」——2015年索尼世界攝影獎評委主席山姆·巴爾齊萊(Sam Barzilay)

雪夜(2015年索尼世界攝影獎公開組旅遊類一等獎作品) 雅森·格奧爾基(Yasen Georgiev) 攝

無論是數碼照片還是手工放大的攝影作品,在參與評選時都要注意製作問題。前者主要指後期製作和可能涉及的輸出環節,後者則要求嚴謹的製作工藝。

無論參評者是以紙質作品投稿,還是上傳電子影像,都要完善最終的呈現效果。

有經驗的攝影人都說,「三分拍攝,七分後期」,這個後期更多指的是照片製作環節,但也應該包括利用軟體對參評照片進行色調、反差、圖像格式、大小等調整。總而言之,就是參評照片要呈現什麼效果,如何完美體現拍攝意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機友攝影 的精彩文章:

景深後期合成技法詳細講解
想變大師嗎?掌握這50招!

TAG:好機友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