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監命運悲慘,干不動活出宮後去哪?老家回不了,只能去一個地方

太監命運悲慘,干不動活出宮後去哪?老家回不了,只能去一個地方

太監,這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群體。由於影視作品的刻意抹黑,讓人們對太監群體產生了深深的厭惡。面不生鬍鬚,說話女聲女氣,喉結不突,這是太監給人們最直觀的印象。

太監和宦官本是兩個群體,直到後來才逐漸統一。願意成為太監的人,99%都是家境貧寒,走投無路,才「凈身」入宮混口飯吃。

好不容易入了宮,太監們也分三六九等,遇到了一位好主子可能待遇較好,反之被打死都有可能。滿清入關後,鑒於明朝宦官亂政,統治者對宦官制度進行了改革, 其中一項就是削減人數。

可能覺得削減太監人數還不夠,順治皇帝命令宮廷造辦處製作了一塊鐵牌,上書:「朕今裁定內官衙門及員數職掌,法制甚明。以後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接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牌,世世遵守。」

雍正即位後,規定太監最高不能超過四品,官品最高的太監每月俸祿如下,銀八兩,米八斛。而剛入宮的太監每個月也能領到二兩銀子,米一斛半。當然,有時主子開心了,太監們也能獲得一定的賞賜。

人的壽命有限的,身心都受到摧殘的太監們也是如此。那麼,當太監年邁干不動活時,他們會去哪裡?

由於「凈身」原因,太監死後是不能被葬入祖墳的。統計發現,清朝滅亡後,極少部分太監能成為大戶人家的管家,生活相對滋潤外,絕大部分都生活悲慘。我們發現晚清的太監群體有一個現象,絕大多數出宮後都寄生在寺廟裡。

這是為何?在清朝,紫禁城內的太監群體以天津、北京郊區人居多。回到祖籍受到歧視,又無子女,親人更不願意贍養他們。

正是這樣的情況,使得宮內太監在自己壯年時就提起做好準備,他們將一部分俸祿捐給北京周邊的寺廟,希望年邁時能有一個容身之處。比如萬壽興隆寺、宏恩寺、立馬關帝廟和大覺寺北的福順寺等寺廟,就有「太監廟」之稱。

一旦寺廟接納了年邁的太監們,就意味著要負責到底,包括身後事。流落在寺廟裡的太監絕大多數都是貧苦太監,因此他們的生活非常悲慘,最終的結局不是病死,就是餓死。

參考資料:《老太監的回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愛拍照眾人皆知,可為何都是全身照而不是半身?原因讓人無語
員外老來貴子貼對聯,窮書生大笑你大禍臨頭了,員外看後冷汗直冒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