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講座通訊 | 6月18日,明蘭卡 博士:曼泰港遺址:印度洋上的中國古代貿易中心(馮漢驥學術講座第57講)

講座通訊 | 6月18日,明蘭卡 博士:曼泰港遺址:印度洋上的中國古代貿易中心(馮漢驥學術講座第57講)

原標題:講座通訊 | 6月18日,明蘭卡 博士:曼泰港遺址:印度洋上的中國古代貿易中心(馮漢驥學術講座第57講)


2018622日晚19點,來自斯里蘭卡的Mangala Katugampola博士(中文名:明蘭卡)以「曼泰港遺址:印度洋上的中國古代貿易中心」為題,於四川大學望江校區藏研所111會議室進行了精彩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呂紅亮教授主持並翻譯。凱拉尼亞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A.H.M.H.Abayarathne教授,斯里蘭卡考古局地區考古發掘與博物館管理處處長S.A.T.G.Priyantha先生,歷史文化學院霍巍院長、李映福副院長、熊文彬教授、李帥博士共同蒞臨講座,眾多學生積极參与,到場聆聽。


講座開始之前,呂紅亮教授首先介紹了明蘭卡博士的學術背景。明蘭卡博士在凱拉尼亞大學考古研究所先後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並在杜倫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在四川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興趣為計算機考古和GIS空間考古等。現擔任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考古研究所高級講師、斯里蘭卡中央文化基金GIS考古主任和凱拉尼亞大學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Mangala Katugampola明蘭卡博士


講座伊始,明蘭卡博士說這次四川大學與凱拉尼亞大學之間的合作關係是一次歷史性的時刻。因為從考古學的角度上討論中國與斯里蘭卡之間的關係,併合作進行一個研究項目,這是在中國和斯里蘭卡的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所以,這次合作對於雙方的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首先,明蘭卡博士介紹了這次四川大學與凱拉尼亞大學合作項目的背景和目標。第一,準備編纂一本與中國和斯里蘭卡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圖錄。第二,在曼泰港遺址進行小面積的發掘。第三,基於考古出土物拍攝一部名僧法顯遊歷斯里蘭卡的紀錄片。第四,合作發表研究。第五,人員的交換特別是向本科生提供短期的培訓和訪問。在斯里蘭卡的考古學歷史上,很多大學和研究機構都曾參與國際性的研究項目。但這次由中國和斯里蘭卡組成的發掘團隊,將是斯里蘭卡考古學歷史上的第一次。

眾所周知,「一帶一路」這一項目是重啟中國與外部世界廣泛的聯絡,從而推動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我們打開了了解古代中國和外部世界聯繫的窗口。斯里蘭卡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標,自公曆紀元開始與中國就有交流。據托勒密在公元一世紀的記載,斯里蘭卡當時被稱為塔普羅巴奈。該島嶼的面積之大,顯示出其在古代海上貿易的重要性。在公元六世紀,希臘作家科斯馬斯(Cosmas Indicopleustes曾記載斯里蘭卡的古代貿易,特彆強調了該島是古代國際貿易的重要中轉港。比如,中國的絲綢、丁香和來自西方的不同的產品在這裡交匯。雖然科斯馬斯沒有親自到過斯里蘭卡,但是對於斯里蘭卡在世界歷史上的意義,他卻非常了解。科斯馬斯的記載可以從考古出土物得到證實。明蘭卡博士列舉了很多在斯里蘭卡發現的來自於古代各國的不同器物,而這些出土物主要發現於港口遺址和都城遺址內。這些器物能證明斯里蘭卡在古代遠程貿易中承擔中轉港的地位。



海上絲綢之路


第二部分,明蘭卡博士對持續了1500年,作為斯里蘭卡與外部世界交流貿易的古代港口曼泰港遺址做出簡要的介紹,特別是與中國相關的部分。如果我們考慮中國-斯里蘭卡之間的歷史關係,可以發現大量的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出土物。例如,法顯在公元五世紀到訪斯里蘭卡,並且在斯里蘭卡停留了兩年。期間法顯遊歷了很多地方,其中就包括曼泰港遺址。此外,在Yapahuwa遺址,公元十三世紀後半葉的一處都城,發現了大量中國瓷器、瓷片、錢幣等器物。在錫吉里耶(Sigiriya),公元六世紀的寺廟遺址,曾發現在寺廟牆上的題刻中提到「用中國絲綢的金色女子」。


據文獻記載,不同時期、不同國籍的人對斯里蘭卡有不同的命名,現存六十八種或更多。例如,獅子國、錫蘭、僧伽羅等均來自中國不同時期、不同人群對斯里蘭卡的稱呼。在斯里蘭卡的文獻中,曼泰港遺址也有不同的名稱,Mathota(僧伽羅語)、Mantheyi(淡米爾語)和Mahathiththa(巴利語)。曼泰港遺址位於斯里蘭卡氣候比較乾的北中省,在阿奴拉達普拉(Anuradhapura),斯里蘭卡歷史上的第一座都城以北80公里。曼泰港遺址是東、西方之間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港口,承擔著斯里蘭卡產品進口、出口和宗教傳播等功能長達15世紀,是印度洋海域上地標性的港口遺址。


曼泰港與阿奴拉達普拉都城的地理位置


阿奴拉達普拉是斯里蘭卡歷史上第一個都城。但是自佛教進入斯里蘭卡後,阿奴拉達普拉文化,甚至於當時整個斯里蘭卡的文化都發生了劇烈的改變。因為交通的便利,曼泰港成為佛教由印度傳入斯里蘭卡的必經之路,在進入曼泰港後,沿馬窪都噢亞河(Malwathu Oya River到達阿奴拉達普拉都城。據記載,法顯離開斯里蘭卡回中國時也是沿這條路線行進的。在法顯的記載中曾提及曼泰港遺址以及在這裡看到很多的船隻。在阿奴拉達普拉王朝興盛時期,阿奴拉達普拉都城與曼泰港之間建立了交通要道,而這條交通要道的部分遺迹現在仍能看見。曼泰港沿用至公元十一世紀,隨著南印度的朱羅國入侵而被摧毀,再也沒有被重新建立成港口。


曼泰港是早期阿奴拉達普拉都城主要的港口。在曼泰港遺址的發掘發現了大量公元五至十一世紀的中國瓷器、瓷片。該遺址很早就引起考古學家的關注,在1887年、1907年、1926-1928年、1950-1951年和1970年先後對遺址進行五次發掘。但遺憾的是,沒有發表任何的發掘報告。John Carswell出版了一本關於曼泰港的專著,這本專著內收入了前幾次發掘的出土物,揭示出該遺址出土大量的文物和考古信息。但是由於出土物的數量龐大,所以,更為深入的研究有待往後更多學者的參與。


以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中國長期以來都與外部世界如紅海、東非和地中海地區有文化交流。而斯里蘭卡特別是曼泰港因其地理位置是中國與羅馬帝國之間貿易的理想中轉站。由於這片區域受季風的影響,不能隨時通航,導致很多船隻會在斯里蘭卡或是曼泰港這些港口滯留一段時間,等待季風的結束。船隻的停留最終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如果做進一步的探究,我們會發現,曼泰港遺址發現的與中國相關的文物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研究。遺址成千上萬的出土物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國的瓷器和錢幣,同時大量考古證據表明來自中國與宗教相關的人士是經曼泰港進入斯里蘭卡的。隨後,明蘭卡博士介紹了部分從曼泰港出土的外來器物,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瓷器。


曼泰港出土的中國瓷器


明蘭卡博士最後總結道,根據現有的考古證據,與文化、宗教和經濟相關的考古學信息已有所發現。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對於中國與斯里蘭卡自公曆元年就開始的聯繫,仍有大量還未發現的證據依然埋藏在曼泰港遺址之下。因此,根據我的觀點,我們應該運用以多學科交叉為基礎的考古學方法,用更加新穎的角度研究曼泰港遺址。


講座之後,在座的老師及學生就現在曼泰港出土的考古材料以及遺址現狀與明蘭卡博士進行交流。最後霍巍教授發言總結,首先感謝了明蘭卡博士這次對曼泰港遺址的精彩演講。並指出此次四川大學與凱拉尼亞大學的合作將是川大第一次海外的考古發掘,也將是川大考古與海外合作的開端。我們已經在中國本土發現很多通過海上貿易傳入的物品,而在曼泰港也可以發現很多來自不同地區的物品,特別是中國的瓷器。這次的合作將可以解決諸多學術問題,尤其是中國和斯里蘭卡之間的文化交流等問題。至此,講座在熱烈掌聲中圓滿落幕。

(註:文中所用圖片均采自明蘭卡博士此次演講PPT)


供稿:黃嘉薇


審稿:郜媛媛


攝影:沙麗風


編輯:李梓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遠文物考古社 的精彩文章:

講座信息 | 6月18日,P.B.Mandawala 教授:斯里蘭卡與中國的歷史關係:考古學的視角(馮漢驥學術講座第56講)

TAG:明遠文物考古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