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仁宇:100多年的動蕩中國,孕育出一個他

黃仁宇:100多年的動蕩中國,孕育出一個他

編者按:2018年6月25日是歷史學家黃仁宇誕辰100周年。曾經寫出《萬曆十五年》、影響幾代中國人的他,如今卻鮮少被人提起。今天,「聽好書」特發此文,與您一起緬懷100歲的黃仁宇先生。

62歲被解聘,命運和他開了一個玩笑

1979年3月,62歲的黃仁宇忽然接到一個五雷轟頂的消息。

他被解聘了。

他所供職的紐約大學新帕爾茲分校認為:黃仁宇作為歷史系教授,業績不達標。他的選課人數不夠,專著出版量也不夠。

黃仁宇焦急萬分,他還有妻兒要養。而且他已經62歲了,本該是安穩修身的年紀。如今忽然失去工作,難道還要像三十多歲讀博士時那樣,去洗盤子、做園丁、四處打零工?

我被解聘了。這是侮辱,也是羞恥。這個事實會永遠削弱我的尊嚴……失敗就是不名譽,沒有人會替你找借口。在大眾面前,我沒有能力去保護內人和小孩。」

怎麼辦?黃仁宇想到了向學校申訴。而且他有一本書,目前尚有幾分出版的希望,仍在和各大出版商周旋。

最終,黃仁宇還是放棄了申訴,「考慮所有相關因素後,我不得不放棄。但是,如果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我一定會被視為懦夫。我將符合一般人對中國佬的刻板印象:四處含糊其辭地抱怨,但必要時卻盡量避免正面迎戰。

*1956年黃仁宇與其弟黃竟存

當初黃仁宇赴美時就已艱難重重,34歲還要重新讀本科。好不容易熬到博士畢業,拿到教職,沒想到暮年還要經受打擊,顛沛流離。

黃仁宇內心已經快支撐不住。

「沒有找到工作,也沒有申請到研究經費……目前我的家庭支出大半依靠社會福利津貼……子女如果在18歲以下,母子每個月可以領到津貼。因此除了我的500美元以外,妻子和傑夫可以領到450美元。此外,我每個月的教師年金接近300美元。這些費用讓我們可以勉強維生……我只要一聽到熱水器要更新,或是屋頂有破洞,心都一陣抽痛……我每次訂大筆出版品或買幾本書時,就必須考慮財源。

那麼多年來,黃仁宇一直在美國的學術金字塔底層掙扎。世人所幻想的「大學教授的體面形象」破滅了。

他的學術生涯岌岌可危,打拚多年的結果似乎也只是夢幻泡影。他的研究方式得不到主流學界的認可,手稿也一再被出版社拒絕。

老來失態,這種恥辱感令他憤懣不已。

黃仁宇會想,自己年輕時在戰場上生死徘徊,與日本人拼殺,後來赴美打拚掙扎,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他不甘心。

*黃仁宇與妻子

這時,命運忽然跟他開了一個玩笑。

原本被美國各大出版社拒絕的手稿,竟然被中華書局接受了。那是1979年,距離黃仁宇完成初稿,已有3年過去了。

那本書就是《萬曆十五年》。

當時的黃仁宇,以及中華書局的編輯傅璇琮一定沒想到,這本講故事的歷史著作竟然會風靡三十年,一次次創下出版奇蹟。

自1982年中文版出版至今,各版統計下來,應該有300萬冊了。自問世以來,它影響了幾代讀者,從學者到作家,從商人到官員。讀者們喜歡黃仁宇的書,喜歡他筆下的風雲人物,以及那個風雨飄搖的明王朝。

「歷史竟然還能這麼寫?」很多人翻開《萬曆十五年》時,就會如此感慨。

*三聯版《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以故事性場景作為開篇,以輕鬆平淡的語調,描繪了明神宗、申時行、張居正、戚繼光、海瑞以及李贄等六個主要人物。他在講故事的同時,以史學研究的嚴謹,呈現了大明王朝大廈將傾的悲劇命運。

生動有趣,翔實可靠,雅俗共賞。

沒想到,當年美國各大出版社拒絕《萬曆十五年》的理由,竟然也正是它獲得大眾喜愛的理由。

或許學者們的遲疑有道理,但《萬曆十五年》的確是幸運的,它找到了自己的讀者。

*《萬曆十五年》英文版

國難當前,歷史何為?

黃仁宇不止一次地將自己的歷史觀定名為「大歷史觀」。

他試圖「將宏觀視野引導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從而釐清中國歷史之基本脈絡,使人明了歷史發展的因果關係。

或許,黃仁宇所倡導的「大歷史觀」,早在年少時代就已經註定。

他本人曾這樣解釋他的歷史觀的來源:

「大歷史觀不是單獨在書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僅是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領悟獲得的。我的經驗,是幾十年遍游各地,聽到不同的解說,再因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體現出來的。」因此這本書不是一個書齋學者所寫出來的作品,而是一本融入了作者本人獨特經歷和深刻感受的作品。」

*19歲的黃仁宇

1943年2月,和穆旦同歲的黃仁宇響應號召入伍,他和一群軍官作為先遣部隊,飛過「駝峰」到達印度蘭姆伽,成為駐印軍第一軍軍長鄭洞國身邊的秘書。

*黃仁宇戎裝照

因從小就愛寫作,黃仁宇兼任了戰地記者,為《大公報》寫了十餘篇戰地親歷記。《密支那像個罐子》一文中,他描述了敵人夜襲時的恐慌——「瞳孔之外,無一不是黑暗,一時我恐怖之念突起,彷彿一切都沒有主宰。」迷路後,兄弟的槍頂著自己胸前,「我知道他的食指正在扳機上。」

1944年5月,密支那戰鬥,黃仁宇的右大腿被日軍步槍擊中貫穿倒地,「我一生永遠不會忘記」。

*遠征軍穿行於密林中

在孟拱河谷,黃仁宇看到一座橋下歪倒著一具日兵的屍體,頭浸在水內。

「毋需多久,我就發現死者和我有許多共通點,屬於同樣的年齡層,有類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還努力溫習他的英文!誰敢說他不是大學學生,脫下黑色的學生裝,換上卡其軍裝?

想想看,要養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軍事訓練得花多長時間,然後他在長崎或神戶上船,經過香港、新加坡、仰光,長途跋涉的最後一程還要換搭火車、汽車、行軍,最後到達在他地圖上標示著拉班的這個地方。千里迢迢赴死,喉嚨中彈,以殘餘的本能企圖用手護住喉嚨。種種事由之所以發生,是由於他出生在黃海的另一邊。否則他將和我們一起,穿我們的制服,吃我們配給的食物。」

*遠征軍訓練使用火焰噴射器

可以說,構成黃仁宇學術研究起點的,正是前半生那些奇特曲折的經驗:在雲南煙瘴區徒步行軍,感受到鄉土中國赤貧落後,民眾如一盤散沙;在上海參與受降工作,住遠東第一酒店,穿著新制嗶嘰制服穿梭於上層娛樂場所。

戰爭經歷成為他歷史追問的起點: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中國,為何100多年來如此動蕩多難?

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影響,怎麼估計都不過分。歷史學家們面對動蕩時局,更是心緒萬千。錢穆避難昆明岩泉寺著《國史大綱》,范文瀾於延安窯洞中寫《中國通史簡編》,呂思勉在上海「孤島」撰《中國通史》,在國運懸於一線之際,修國史以續民族香火;而困寓香港的陳寅恪,在飢餓中倚床校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對南宋國破、汴京被困這段史事「忽豁然心通意會」,「平生讀史四十年,從無此親切有味之快感」。

黃仁宇先是廢學從軍,又棄武從文,歷經波折,48歲才結婚生子。對他來說,之所以成為歷史學家,「是因為自己顛沛流離,一切源於中國的動蕩不安」

*1944年10月,遠征軍戰士在展示他們繳獲的日軍戰旗與武器。

此後,黃仁宇撰寫了十餘部暢銷的歷史著作。

包括《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黃河青山》、《關係千萬重》、《放寬歷史的世界》、《地北天南敘古今》、《大歷史不會萎縮》、《十六世紀中國之稅收與財政》、《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等。

*《中國大歷史》英文版

黃仁宇也盡自己所能,為有追求、有好奇心的讀者們打開了一扇眺望歷史風景的窗戶。

或許對黃仁宇而言,研究與寫作就是如此,就像敞開家門,迎人作客。

沒有人應該被拒絕在歷史的門外。

這就是黃仁宇的選擇了。

采編:江三

關於「精雕細課」

「精雕細課」是由新東方旗下愛學慧思團隊打造,面向20-35歲年輕人的線上學習和知識服務平台,通過打磨精品課程內容、優質的學習體驗,為用戶提供有品、有趣、有用的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雕細課 的精彩文章:

TAG:精雕細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