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布魯斯·瑙曼大型回顧展《消失的行為》

布魯斯·瑙曼大型回顧展《消失的行為》

Photo: Schaulager

布魯斯·瑙曼是公認的這個時代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本次展覽《布魯斯·瑙曼: 消失的行為》(「Bruce Nauman: Disappearing Acts」), 是25年來的首次大型回顧展。瑙曼的作品被認為具有卓越的變革能力,並運用了極其廣泛的媒介。對社會熱點問題抱有濃厚興趣, 同時對最新的技術發展持開放態度的瑙曼成功開闢出一條開創性的道路。他的作品的根基在於嚴格質疑人們的審美和道德價值, 無論這些價值觀形成於什麼年代, 他的作品所體現的時代性和關聯性永不消減。

作為一種行為、一種概念、 一種感性的探索、一種魔術般的欺騙、一種工作方法、一種隱喻,「消失」為瑙曼的藝術提供了持續的、有作用的力量。與之相關的,諸如缺失感、虛無感, 以及隨之而來的存在感的匱乏或遺漏,也通過許多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瑙曼是當代藝術領域對 "好" 和 "壞" 等價值觀提出質疑的中心人物,他對多元的、衝突性的理解持開放態度。雖說已有許多陳舊閉塞的既定規範和標準被推翻,這個問題直至今日仍然緊迫。在他50年的職業生涯中,創作的意義都在於努力消除形式的固化和對習慣性規則的遵從心理。

Schaulager Museum

Photo: Qiao Zhibing

展覽入口的第一件作品Venice Fountains(2007)由兩個普通的工業水池組成。呼應了杜尚「現成品(readymade)」的概念。在這件作品中,一根透明水管穿過面具,在水管中有水循環流動。面具以藝術家本人的臉部為模型,用蠟和石膏鑄成。對這件作品的理解需要建立在藝術家的早期作品Myself as a Marble Foundation之上。在那件作品中,他把自己模擬成噴泉中的雕塑,從口中噴出水來。噴泉由此成為一個隱喻,瑙曼運用質疑和諷刺的手法,瓦解了傳統觀念中人們對藝術家的定義。

Venice Fountain 2007

Photo: Qiao Zhibing

早期錄像藝術

在創作早期,瑙曼運用了他能接觸到的一切藝術工具進行藝術創作。這些影像展現了瑙曼在工作室里表演著一些簡單、重複性的動作。工作室成為了一個舞台,他在那裡醞釀了一系列簡單的「規則」,對經過仔細醞釀的行為表演進行詮釋。瑙曼將簡單的動作通過高度的專註力來進行藝術表達:他探索身體和空間之間的聯繫;測試地心引力的效果,研究協調性和平衡性。時間和持續性成為有型的主題,就跟重複性一樣,不斷地引發新的思考。

瑙曼使用靜態相機來記錄他的活動和動作,一開始的時候使用膠捲,後來也開始用錄像帶。畫廊主Leo Castelli在1968年提供給他的錄像設備使瑙曼成為第一位充分運用這種新媒介的藝術家。鑒於當時錄像帶的標準長度帶來的限制, 瑙曼的早期行為藝術視頻時長為六十分鐘。這些影像表現的是持續的循環狀態,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他所執行的一系列即時的動作,需要高度的忍耐力和紀律性,表演者對此感到的疲憊肉眼可見。這些作品成為瑙曼的標誌性作品,他由此樹立了自己的藝術語言。

Walk with Contrapposto 1968(still)

Contrapposto Studiea

Photo: Qiao Zhibing

語言

瑙曼對語言和文字表現出的長久興趣體現在他對一系列媒介的運用中, 例如他閃爍的霓虹燈作品以及繪畫和版畫中的文字遊戲等等。對瑙曼來說,語言也是一種原材料,和其它物質材料沒有分別。當他把辭彙和句子從文本中提取出來,將句子解剖成各自的成分, 將不同辭彙重新進行排列組合時, 這些辭彙和句子就失去了它們明確的意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觀念藝術領域,對語言進行分析的手法層出不窮,然後瑙曼的處理方式同時兼顧了趣味性和詩意。

Human Nature/Life Death/Knows Doesn』t Know

Photo: Qiao Zhibing

Sex and Death by Murder and Suicide

Photo:Qiao Zhibing

瑙曼曾經這樣形容自己早期的霓虹作品,「我想到自己可以創作似乎會消失的藝術,一種需要看起來不像藝術的藝術。(I had an idea that I could make art that would kind of disappear - an art that was supposed to not quite look like art.)」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他開始更積極地探索不同的創作媒介,在那個時期,霓虹燈管還不被視為藝術創作的常規材料,而更多地是與廣告、貿易,轉瞬即逝的享樂陷阱聯繫在一起—一個被瑙曼用來與政治和社會批判內容並列的語義場。

在《生死百態》這件作品中,一百句水平排列的句子像機場航站樓的指示牌一樣不斷重複著亮了又滅的過程,「活著,死去;活著,活著;唱著,死去;唱著,活著Live and die, live and live, sing and die, sing and live…)」這些句子不斷地重複著,希望與絕望在霓虹燈的光線下顯得勢均力敵,照亮了展廳的空間。

《生死百態》

One Hundred Live and Die

Photo: Qiao Zhibing

聲音與音調

」聲音具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即時性和侵入性。」—布魯斯·瑙曼

There is an immediacy and an intrusiveness about sound that you can』t avoid.—Bruce Nauman.

瑙曼有意識地將聲音用作他作品和裝置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利用樂器或者人聲的錄音,他探索了音調,聲音和節奏對空間環境的作用以及對人們生理和心理敏感性的影響。這種聲音有時含蓄、有所保留,有時則會引起不安和刺激,在瑙曼的作品中形成了一個重要的連續體。

瑙曼學生時代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求學時曾上過音樂理論課,他和當時幾個藝術家一起組過樂隊,對當代音樂的發展頗感興趣。瑙曼在聲音和音調上的創作以及他對聲音和噪音的處理方式證明了他對John Cage,La Monte Young和Steve Reich等作曲家的迷戀。

End ofthe World, 1996

Photo: Qiao Zhibing

動物雕塑

瑙曼的許多動物雕塑都是從各種郵購目錄上購得動物標本。他在作品Leaping Foxes中使用倒掛結構,北美的野生動物被像雜技演員一樣被堆成金字塔形狀。在作品《旋轉木馬》(不鏽鋼版本,1988年) (Carousel),中,他對馴服動物的行為表現出一種模糊的態度。土狼、鹿、熊貓和熊在表演和犧牲,抵抗和亮相之間徘徊。在這件作品中,他用鋁來做動物雕塑,因此當旋轉木馬開始轉動時,這些動物跟地面摩擦時會產生令人不寒而慄的聲音。

Model for Animal Pyramid II. 1989

Photo: Qiao Zhibing

Carousel

Photo: Bruce Nauman / ADAGP, Paris 2015

我們很難對瑙曼的作品進行定性和分類,他的每一件霓虹作品、每一件裝置、雕塑都具有複雜的自主性。然而有一些元素例如身體、語言、模型、聲音和音調等在他的作品中頻繁出現,它們為我們理解瑙曼的作品提供了一些線索。

展覽展期:17 march - 26 August 2018

展覽地點:Schaulager, Ruchfeldstrasse 19, 4142 Münchenstein

藝術家介紹

布魯斯·瑙曼1941年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韋恩堡,至八零年代後期至今定居於美國新墨西哥州。

工作室中的布魯斯·瑙曼

Photo: Schaulager.or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喬空間QIAOSPACE 的精彩文章:

TAG:喬空間QIAOSP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