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恐龍學家稱《侏羅紀世界》恐龍有很多錯誤,那種恐龍不會掉頭皮屑

恐龍學家稱《侏羅紀世界》恐龍有很多錯誤,那種恐龍不會掉頭皮屑

作為一個恐龍愛好者,我們都很清楚恐龍是有羽毛的(除非在侏羅紀世界中那些裸奔的大傢伙)。恐龍全身覆蓋著一層絨毛,一種原始的羽毛,還會抖動它們的尾羽。在過去的十年里,保存完好的化石和基因研究教會了我們很多關於羽毛進化的事情。但是我們對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皮膚進化了解多少呢?

脊椎動物的皮膚由幾層構成表皮(外層皮膚)、真皮(包含結締組織、毛囊和汗腺)和真皮(包括脂肪和結締組織)。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皮膚不斷更新。內層產生新的細胞,然後緩慢地遷移到外層,取代那些老化的外層皮膚細胞。這就是所謂的脫屑。

當我們想到爬行動物的皮膚時,我們想到的是光滑、有鱗的蛇皮,或者是鱷魚的厚而不平的皮膚。伴隨發現鳥類是由一種恐龍進化而來,人們會認為鳥類的皮膚與爬行動物的皮膚非常相似。然而,鳥類的皮膚看起來卻大不相同。除了腳之外,爬行動物的傳統仍然可見,鳥類的皮膚通常沒有鱗片,而且皮膚本身也很薄。此外,與蜥蜴和蛇不同的是,它們的皮膚在大的斑塊或單一的蛻皮中脫落,它們的皮膚在小的薄片上脫落。在這些方面,鳥類的皮膚看起來更像哺乳動物的皮膚。有趣的是,像鱷魚和海龜這樣的原始爬行動物也會脫落一小塊的皮膚。這表明,皮膚脫落成小塊是一個古老的特徵。鳥類是如何進化它們的皮膚的,更重要的是,恐龍也會掉皮膚也就是掉頭皮屑嗎?

來自愛爾蘭科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麥克納馬拉和她的團隊有機會仔細觀察一系列非鳥類恐龍和來自中國東北的白堊紀早期熱河生物群的早期鳥類化石。熱河生物群以其保存精美的鳥類化石和恐龍化石而聞名,這些化石經常展示詳細的軟組織保存。被研究的標本——孔雀鳥、半身像恐龍、北皮奧龍、中國龍和小盜龍——都在身體上展示了羽毛化石。在化石羽毛覆蓋的區域,麥克納馬拉取下標本表面的小塊,在高解析度掃描電子顯微鏡下進行研究。

在顯微鏡強大的電子束下,可以看到微小的平多邊形結構。在化石板塊分裂平面穿過組織斑塊的地方,纖維內部結構暴露出來。麥克納馬拉和她的團隊認為,考慮到它們的體型小,形狀不規則但扁平,這些結構不像魚和爬行動物的鱗片,也不像在熱河沉積物中發現的貝殼碎片。它們也不是真正的化石皮膚的斑塊,因為這些斑塊看起來只有一層薄的細胞層,而脊椎動物皮膚的最外層通常有5到20個厚的細胞。相反,這些結構代表脫落的角質細胞,來自皮膚最外層的細胞。換句話說,石化頭皮屑。

是的,恐龍似乎有頭皮屑,但是關於恐龍和鳥類皮膚的進化,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呢?(除了假設他們在穿深色衣服時可能也會擔心這個問題之外。)與流行觀點相反,並不是所有的恐龍皮膚都有鱗片和爬行類。但是,爬行動物的皮膚何時以及如何進化成恐龍和鳥類的皮膚還不清楚。這些新數據表明,某些非鳥類恐龍和早期鳥類的皮膚以非常類似於現代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方式脫落。有羽毛的恐龍已經進化出了現代鳥類皮膚的一些特徵。

有趣的是,雖然基底鳥類和一些恐龍已經進化出了某種獨特的現代皮膚特徵,但這些動物並不能主動飛行。這表明,這些特徵的進化與主動飛行的進化無關。

化石角質細胞內的纖維被鑒定為礦化的角蛋白纖維(與我們的頭髮和指甲相同的耐用材料)。在現代鳥類中,角蛋白纖維鬆散地分布在細胞中,夾雜著脂滴。這與在主動飛行中通過蒸發來響應熱量產生的冷卻能力有關。當你出汗時,保持涼爽以防止過熱是很重要的。

然而,化石纖維形成了一個堅固的骨架網路,將相鄰的細胞連接在一起,而且比現代鳥類的皮膚細胞密度大得多。在這些化石動物中,皮膚細胞中角蛋白纖維的密度比我高得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大探秘 的精彩文章:

我們在母體的胎兒期間會不會便便和尿尿呢?
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征的女性是如何學會擁抱自己的鬍子和毛茸茸胸部

TAG:地球大探秘 |